小学语文教学随笔(汇编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因为喜欢教学工作之余喜欢看点闲书,有时心动手痒也会写点小文章来自娱自乐。所以我有时认为自己是适合一名语文教师的。可是,自从前不久看了一篇题为“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问题——在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的文章后,我便一点也不敢再有这样自以为是的自信。我从书中摘抄了以下最喜欢的几句话:“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对于语言表达的敏锐的规范感,对准确、妥帖、简练的语言的瞬间感觉与判断。”“所谓规范意识,就是无论写字、遣词、造句、使用标点,都要讲规范;另一方面,就是对错别字,对乱点标点,对不规范的用词、病句,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即所谓“瞬间感觉和判断”,不假思索就作出近乎本能的反应。”这是文中最让我为之感动的一个小细节,作为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在谈到自己时,这样写道:“……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错别字,错误的标点,病句,就看得不顺眼,心里别扭,恨不得马上就像改作文那样提笔把它改过来,这就是语文老师的职业习惯。说难听点,这是职业病;说好听点,这是职业责任感。”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以上的文字让我读了不由为之心动。[]凭着多年来对文字一种本能的敏感,我认为,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句话,如果没有切身体会并经过仔细推敲是无法写出来的。我反复品读这些简洁而富有真知灼见的文字,想到自己身为语文老师却如此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实在羞愧不已。在这样的阅读思考中,我告诉自己:从现在起,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忽略教育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以上的阅读使我不由回想起了不久前听课时的一个小细节。一个年轻的男老师在执教《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将“锲而不舍”的“锲”读成了“qì”音时,教师立即给予纠正,不过,令我们奇怪的是,没过多久,该老师在读到这个词时自己却又把它读成了“qì”。所以在评课研讨的时候,大家纷纷又提到了这一点。在评课,我向大家坦诚自己其实也闹过几次这样的“笑话”,虽然平时上课借助课本,临时纠正了自己和学生原来没读准的字音,但是,因为平常没怎么在意去改正它,所以过后很快又读成自己原来一直习惯的错误的读音。然而,评课归评课,我并没有把这样一个不值一提的小细节放在心上,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日常言语表达中也并不怎样在乎音准这一方面。
读书会使人的目光变得更敏锐、更善于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是一直以来读书带给我的一大收获。关于这一点,我想以最近发生在我课堂上的一个小细节为例来谈。上一周的一节复习课上,上课时,我让全班同学一齐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学弈》。学生将“使弈秋诲二人弈”一句中的“诲”读成“huǐ”。可是我一时无法确定他们是否读对,所以当即查了字典,然后马上纠正他们的读音,在给学生纠正读音之后,我怀着真诚的态度向学生表示自己的自责和惭愧。因为这在当时的我看来真是一件应该感到脸红的事,虽然是上学期刚教过的课文,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竟然没能对学生这个错误的读音作出“瞬间感应”。这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下课后我立即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自己的反思。上学期教过的课文,学生竟然全体读错,这难道不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失职吗(我不认为这是故意小题大作)?于是我在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回想起在自己的印象中,一直将“诲人不倦”中的“诲”读成“huǐ”音,此外还有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自己平时不怎么在意纠正自己不会读或读错的字音。所以不管当时在教这篇课文时自己是否有读正确并纠正学生的音准都已不再重要。由这个小细节中我突然又想到了最近复习时发现的一个实际问题,在教学生整理复习各个语文知识点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拼音这一部分掌握得不太好,可我却一直苦于找不到问题所在。此刻通过这一个小细节的反思,我竟意外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原来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写完这一句,紧接着我脑海里迸出一句:什么样的老师便只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老师怎样的素质、习惯决定了学生的素质、习惯。以后如何才能使自己避免再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我想解决的办法就是:首先不断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规范意识和感应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最后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我们真的愿意静下心来多点读书、多尝试、多思考,每天就会不断有新的问题,新的发现在等着我们,使我们在琐碎繁忙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思考、创新带来的充实与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2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是十分重要性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我想: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尝试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古诗教学质量。
“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分为五步:课前查询知诗人──介绍背景解诗题──质疑讨论明诗意──想象诵读悟诗情──迁移运用背诗文。下面,我就《静夜思》一文的教学,谈谈古诗教学的新举措:
一、课前查询知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抒发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夜深人静之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介绍背景解诗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新大纲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不套用旧模式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学生在介绍李白和写作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质疑讨论明诗意
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联系诗句、结合生活实际、问别人…… ……此处隐藏11652个字……代表在发下一节课要用的数学练习册,我站在讲台前观察着同学们的举动。
这时,我发现最后一排小风的数学练习册,不知道什么时候掉在了地上。正好,我班的小涛同学要上讲台前交测试卷,我亲眼看见他迈过数学练习册,走到讲台前,把卷子递到了我的手里,另一个同学发现了,主动把册子拣了起来。
小涛交完了卷子,转身就要回座,我问:“小涛,你看到掉在地上的练习册了吗?”他很诚实。说:“我看见了。”我问:“你为什么没有替小风把册子拣起来呢?”他无言地低下了头。这时上课铃响起来了,我让他回到了座位上。我想何不利用课前几分钟,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我并没有提到小涛的名字。而是就事论事。讲到:“如果你发现了同学的物品掉到了地上应怎么做?”很多同学回答,我们应该帮助拣起来。我接着问:“如果发现班级物品摆放不整齐,或地面有废纸应怎么做?”同学们响亮地回答,我们应该把物品摆放整齐,把废纸拣起来。我再看小涛同学,把头低下了,我想他也知道了,今后应怎么做了。
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各种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知道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情,大部分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了,可能还有的'学生懒得弯腰替别人拣起掉在地物品,那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教育。老师的以身示范也是很重要的,学生的橡皮、本子掉在了地上,我们也弯腰帮学生拣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不仅仅是替别人拣起一个掉在地上的本子,而是同学之间的关爱,师生之间的关爱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5这一堂课,是孩子和我最喜欢上的“口语交际”,我信心百倍的走进教室,这次交际的内容,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人际交际能力。我想,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多少人的帮助啊,一定会有话说,倒是现在的娇宝宝们,会关爱别人吗?他们会安慰别人吗?我心中很忐忑······
“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曾得到多哪些人的帮助?”一双双小手忽的一下就举了起来!“我得到过黄舒平的帮助。”“我得到过肖沁怡的帮助。”“我们都得到过杨老师的帮助”·······“是的,同学们,我们曾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你的,当时您的心情如何?”我见孩子们说的太简单,继续启发到。这一次,我让他们多考虑了几分钟,一会儿,李宗航举起了手,我对他轻轻点点头,示意他发言,他眼睛亮晶晶的,望着我,说:“我要感谢杨老师,是您教给我知识,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我的心里一直很感谢您,杨老师,谢谢您!”说完并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感动!接着,刚转来的张姝洁说:“我最感谢黄舒平同学,因为我刚刚来到这个班集体,对每个同学都很陌生,于是很孤独很寂寞,是她来到我的身边,真诚的对我说‘欢迎你来到四(1)班,让我们做朋友吧!’现在我们是最好的朋友!黄舒平,在这里我要对你说声谢谢,是你在我最需要朋友的时候给了我珍贵的友谊!”黄舒平小脸通红,激动地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接着同学们都说起了哪位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哪位同学对自己的帮助。我在这一阵高潮过后,轻声说:“孩子们,其实,老师和同学都只是在某些时候给了你帮助,请你们想一想,除了老师和同学们,还有谁最最关心你们?关心你们的身体,关心你们的学习,是谁在下雪天会想到你是否会冷?是谁在你失败时给你鼓励?是谁在你生病时彻夜守护在你的身旁?谁最关爱我们,为我们付出最多,我们就该感谢谁,对吗?”听了我一席话,同学们都默默无语,我知道这是一片可贵的沉默。“我希望,你们能把对他们的感谢在今天的课堂上说出来,好吗?”接着,我就安排孩子们四人小组交流,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心灵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小组推选一个人向大家展示,看谁说的感谢的话语最真诚,最动人!我在其间巡视,听见有人说要感谢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人要感谢自己的爷爷、奶奶,(尤其是几个留守儿童),有人要感谢自己的姨妈,(妈妈在外工作,随姨妈住)······孩子们知道了感谢自己的亲人,不再认为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是理所当然,我欣慰!!
忽然,我发现黄兆煜眼睑里满是泪水,她在拼命地抑制自己,不让泪水流下来,和她同小组的同学也眼圈红红的。我快步走过去,轻声询问她:“你怎么了?”她摇摇头说没什么,旁边的同学说:“她说的感谢她爸爸的话,把我们都感动了!”哦,原来是这样啊!全班交流的时候,他们这小组果然是她被推选上了!只见她慢慢走上讲台,站定,还没开始说,两眼就蓄满泪水,还有点躁动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 “不要紧,慢慢讲,把想对爸爸说的话都说出来,好吗?”我鼓励她。“嗯!”她乖巧的应到。“我最感谢的人是我的爸爸,我从小就在爸爸深切的关爱和温暖的怀抱中长大,爸爸不让我吃一点苦,不让我受一点委屈······”她停了一下,继续说到:“爸爸,身体本身就不好,可是最近他的身体,呜呜······”我知道她的情况,父母在她一年级的'时候就离异了,她一直跟爸爸一起生活,她爸爸身体不是很好,得了比较严重的肝病,可是对她确实尽心尽力,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又抽噎起来,“别哭,把话说完,好吗?”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在颤抖,“他最近病情又加重了,前几天到武汉去检查了。爸爸一直最担心我的学习,可是这一学期,我的学习又下降的这么厉害······呜呜······爸爸,我对不起你!呜呜······”我轻轻地用纸巾擦去她的泪水,送她上位,才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大多数孩子也已经泪水涟涟,教室里唏嘘一片!
按计划,我下一步教学的内容是:在生活中,你遇到过需要安慰的人吗?你会怎么安慰她?我忽然意识到这正是我要进行下一步教学的最好素材和契机!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黄兆煜同学的爸爸,现在正遭受到了不幸,请大家来安慰安慰她,让她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几分钟过后,小作家向诗怡说:“黄兆煜,你不要哭了,人生那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你要坚强啊!”小诗人李诗睿说:“黄兆煜,你要知道,你爸爸最担心的是你的学习,你只要好好学习,考出满意的成绩就是你爸爸治病的良药,你爸爸的病一定会有转机的!”小淘气金利辉说:“我相信你的爸爸虽然远在武汉,但是心一定和你紧紧地连在一起,只有你快乐,你爸爸才会快乐,所以你一定要坚强,不要再哭了,好吗?”小组长黄舒平说:“黄兆煜,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你一定要正确面对困难,相信你爸爸一定会早日康复的,你要有信心!”听着孩子们一句句暖人心的话语,我忐忑的心早已放下,谁说他们都是娇宝宝,只会等别人爱,不会爱别人?看着不断举起的小手,我知道孩子们都想对黄兆煜说上几句暖人心的话安慰她,表达自己的关爱之情。我于是决定让孩子们把你想对她说的好写在纸上,送给黄兆煜。那一次我发现孩子们写得极其认真,有的还在安慰她的话旁边画上了美丽的图画,有的把纸折成了千纸鹤的形状,祝她爸爸早日康复!有的把祝福的话语写在卡片上,满篇都是爱心······
我感动着孩子们的感动,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原来,教育的契机,教学的契机,就在这感动的一瞬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