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方法

时间:2025-07-02 19:58:26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7篇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7篇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1

一画段儿

在读一篇课文前,先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数字写出序号。认清一篇文章由几个自然段组成,对这篇文章就先有了大概的认识。

二画圈儿

看看课文生字表中要求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把生字圈出来。这样,在读课文时就会明确哪是要求学会的,就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

三画需认字

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这样更明确了会认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

四画疑难处

在完成上面的画法之后,再读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就用?在上面标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五画好词句

弄清课文的疑难问题后,再认真读一遍文章。把文中的妙词佳句用 ~~~~~~画出来。在读书时也要注意重点理解、记忆这些句子,增强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简单的五句口诀包含了具体的预习任务,好记又实用,在圈圈画画中就可以将预习搞定。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2

(一)默读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二)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三)朗读

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五)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综上所述,读(看)课文、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3

预习方法一、标好自然段用铅笔在课文的每一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这一方面是为了弄清楚课文的脉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上课时听讲更方便。因为老师一定会说:第X自然段告诉我们或者说让我们来看看第X自然段。 当然,对于只有一个小节的诗歌就不必标段了。

预习方法二、读准生字词书后绿线格和田字格中的生字都要能在课前借助拼音准确认读。

这是课文中的拦路虎,如果不能读准,课文就无法朗读了。个别同学刚开始可能会有点难度,要多读几遍,一开始可以拼读,然后要能看到就直呼出来,甚至去掉拼音也能认出汉字,看见字会组词。

预习方法三、读通顺课文在读准生字词的基础上,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很重要。

一般说来,课文至少读五遍,摆正字,读到正确、流利为止。只有读通了课文才有可能理解课文。

预习方法四、划出生字词把书后田字格、绿线格中生字在课文里的位置找出来,把田字格中的生字在文中圈出来,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预习方法五、提点小问题学贵有疑,会读书的孩子应该会提问,会提问的'孩子一定善学习。

读了一篇新课文,小脑袋里产生了什么疑问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在相应的地方打个小问号,上课的时候专心听。如果老师没有讲到,那就要去问老师。当然,如果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小问号,那样更好!前四点是最基础的要求,第五点是有点难度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考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起始阶段还需要家长的支持、督促与鼓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坚持到底便会成功。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4

(一)通读全文。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读课文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三是带着课后问题通读全文。

(二)读准字音,了解字词含义。

参照拼音,读准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于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不明白字意的字,要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

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小学生,就是一些成年人也常用这种方法学习。

比如张海迪,她靠自学翻译出了《海边诊所》这本书。这除了她具有惊人的毅力和勤奋的精神以外,还和她使用工具书有很大关系。她就是靠着工具书,一个字一个字的扫除翻译上的障碍,最终完成全书的。由此可见,查阅工具书在预习上或在学习上,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朗读

反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文章告诉我们的内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摘抄

可以把自己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在对课文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思考一下,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 ……此处隐藏1912个字……的方法相对照,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加深对已知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相反,由于未知的东西太多,什么东西都要去记,结果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拍,手忙脚乱,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预习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中学阶段不但要学习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预习便是良好的习惯之一。

(4)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

学生将来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需要接受大量新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中学阶段独立地做好预习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联系、自己检验等阶段。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二、小学语文预习实用方法介绍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

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基于上述情况,我摸索出一种简易有效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完成预习要求,在自主活动中使良好的预习习惯得以养成。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时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呢《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具体明确的阐述。给我们教师施教增加了难度。这更有利于教师放开手脚设计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法。

如何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呢

首先,教师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教给小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预习的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到中年级再逐步放到课前。

那么,应教给学生怎样的预习方法呢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

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前对小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我把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

一画段儿,二画圈儿,

三画需认字儿,四画翘舌音儿,

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儿。

一画段儿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实践证明,一画段儿的方法,学生方便实用。

二画圈儿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儿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二画圈儿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较好。

三画需认字儿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可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这样更明确了会认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

四画翘舌音儿,是针对我们口语中平翘舌音不分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一种读书方法。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的读书。这种画法一般坚持两年就可以使学生基本区分平翘舌音。调查证明,采用这种方法的班级的学生,其读书的正确率大大高于不采用此法的班级。

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再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六画好词句儿就是指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词句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以启迪;有的使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给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样要求会集中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随时标画出。在今后学习中他会对自己画出的宝贝不由自主地玩味揣摩,自然训练了其创造性地思维。学文如积沙,学理如筑塔。长此以往,提高了学生读书注意力,加强了其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训练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这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最多一个月学生就基本养成按六画预习法预习课文的习惯。

第五,建议学生在课外的读书中试用。

要注意的是六画读书预习法中前四画在一年级中使用,后两画可在二年级开始使用。到中年级就会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堂上那边读书边动笔画的情景让人感动。有的学生把课文读了又读,画了又画。更令人欣喜的时学生在今后预习课文时会用、乐用。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说:用六画读书预习法预习课文,学生就拿起笔来,嘴里先背一遍口诀,而后伏下身来一边读一边画。实践一长,有的还创出了自己独特的画法。真正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到处留下预习的足迹。教师还要把这种方法向课外阅读渗透,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这六画预习法还可有七画、八画等许多变式。然而,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当是简易实用的、爱用的;还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更应当顺应小学生爱动的天性,让小学生的眼动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在动中求知,在动中求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收到预习实效。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