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5-09-13 23:42:28
高中数学说课稿合集七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1)-f(x2)化简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一组 习题1、3A组1、2、3 ,二组 习题1、3A组2、3、B组1、2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谢谢!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根据新课改的理论标准,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法、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以及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的第______章“__________”的第________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下基础,所以_________________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悉掌握______

2、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发展的。

3、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还比较明显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___学习,体会__的思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此处隐藏8500个字……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2)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

(4)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得,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0xx年4月第一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说明》(20xx年)

1-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

(2)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确定依据: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

(3)关键: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是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

2.教法

2-1发现法: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尝试性题组”,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比较、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

确定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2-2教具: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

3.学法

3-1发现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习、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3-2学情:

(1)知识能力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认识,为本节推证公式涉及到直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办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

(2)心理特点: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中已学习定义),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询动机由此而生。

(3)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怎样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发展的学生所渴求的一种研究能力。丰富的课堂数学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参与,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养能力。

3-3学具:直尺、三角板

3. 教学程序

时,此时又怎样求点A到直线

的距离呢?

生: 定性回答

点明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学习情景。

练习

比较

发现

归纳

讨论

的距离为d

(1) A(2,4),

:x = 3, d=_____

(2) A(2,4),

:y = 3,d=_____

(3) A(2,4),

:x – y = 0,d=_____

尝试性题组告诉学生下手不难,还负责特例检验,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

请三个同学上黑板板演

师: 请这三位同学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生: 回答

教学机智:应沉淀为三种思路:一,根据定义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利用等积法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个顶点之间的距离;三,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视回答的情况,老师进行肯定、修正或补充提问:“还有其他不同的思路吗”。

说解题思路,一是让学生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二是其求解过程提示了证明的途径(根据定义或画坐标线时正好交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很好,刚才我们解决了定点到特殊直线的距离问题,那么,点P(x0,y0)到一般直线

:Ax+By+C=0(A,B≠0)的距离又怎样求?

教学机智:如学生反应不大,则补充提问:上面三个题的解题思路对这个问题有启示吗?

生:方案一:根据定义

方案二:根据等积法

方案三: ......

设置此问,一是使学生的认知由特殊向一般转化,发现可能的`方法,二是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生机和乐趣。

师生一起进行比较,锁定方案二进行推证。

“师生共作”体现新型师生观,且//时,又怎样求这两线的距离?

生:计算得线线距离公式

师: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

“没有新知识,新知识均是旧知识的组合”,创设此问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反思小结

经验共享

(六 分 钟)

师: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有哪些疑问?谁能答这些疑问?

生: 讨论,回答。

对本节课用到的技能,数学思维方法等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共同进步,各取所长。

练习

(五 分 钟)

P53 练习 1, 2,3

熟练的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再度延伸

(一 分 钟)

探索其他推导方法

“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4. 教学评价

学生完成反思性学习报告,书写要求:

(1) 整理知识结构

(2) 总结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3) 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发明发现,学习障碍等,说明产生障碍的原因

(4) 谈谈你对老师教法的建议和要求。

作用:

(1) 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内化,知识深化和认知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

(2) 报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法的满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时调整,及时进行补偿性教学。

5. 板书设计

(略)

6. 教学的反思总结

心理历练,得意之处,困惑之处,知识的传承发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高中数学说课稿合集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