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学生属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系统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同年级学生本该拥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学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诗人对于侵略者切肤地痛和对解放区深切的爱,故而,对诗歌内容及诗歌写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应该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这首诗的思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诵,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片,将学生带入情境
二、听读,品意象
1、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配乐为小提琴曲《沉思》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要求学生前16行用沉重、低缓的语气语调读,后半部分用明朗、积极向上的语气语调读)
3、明确重音,个别句子指导朗读
4、本诗中的情感线索是什么?这里分别出现了两个动词,找出来。
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轻抚”
5、作者分别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哪些地方,又“轻抚”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地方?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
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消极的冷色调
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爱希望太阳春积极的暖色调
6、这两组词语描写的分别是什么地方?两组画面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沦陷区和解放区凄楚忧愤和热切盼望
7、男生女生分别带着不同情感朗诵(朗读后正音)
三、品词,知情感
将诗按情感变化分为前后两节分别赏析,进行朗读指导
1、指导前半部分
诗人将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一幅幅画面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用了画面连缀的手法,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我的家乡的。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里是否可将“该”和括号去掉?
明确:通过对“该”字的赏析和对回忆中家乡的美好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家乡早已面目全非,只是血和泥后作者的愤怒、悲伤,并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感情。
紧接着带着悲愤的感情朗读前半部分。
2、指导第二部分
对解放区作者怀着希望和爱,所以在这里他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朗读,说出作者在哪些句子或哪些词语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明确: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恋人和母亲是我们一生中最亲近的两个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与解放区的关系比作恋人与母子的关系,可见诗人对解放区深深的爱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将解放区比作了太阳和春,而太阳和春则象征了光明和希望,说明诗人对解放区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
3、简介写作背景
4、齐读后半段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沦陷区凄楚忧愤画面连缀
轻抚解放区热切盼望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设定就是一节朗诵指导课,希望通过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从学生最后的表现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算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但是,在这节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我几乎降低了所有理解及写作手法上的难度,专门把重点放在了朗读指导上,这样,一方面是朗读上成功了且保证了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很多本该由学生去思考去讲的东西变成了我直接的灌输。这点需要再做思考。另外,因为紧张及不熟悉,在窜语部分,说的并不流畅,方知,一堂成功的课需要充足的准备,更需要个人素养的不断提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预习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预习任务:
一、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二、字词过关
给下列字注音
锦幛荇藻蓬蒿蝼蚁
憔悴蘸着灰烬
三、自我品读
1、初读诗歌,我的感 ……此处隐藏23308个字……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2、上课时,用一盘朗诵得极富音乐感的磁带导入。一方面,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读出节奏感;另一方面,抑扬顿挫的乐感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怀。
3、听完范读随即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4、体会了复杂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一是看诗人是借助哪些形象来抒发情感的,二是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这是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领悟诗歌语言凝练而又形象的特点的重要步骤,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选择在同学中开展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这一步中,诵读仍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
5、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之后,需要一个班内的交流。此时仍是由诵读贯穿,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6、然后是引导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回顾和盘点,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标实现得如何,课外又将如何再去弥补遗憾或者有所拓展。
7、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自己的选择确定不同的课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都有相对丰足的收获。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筛选有关资料及相关录音或幻灯;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能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屏显作者图片)去听听这个柔弱的中国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曾怎样激情满怀地歌唱——(板书标题、作者)
二、写作背景,概括本文的主旨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
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别学生范读)。
四、问题研究: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繁杂这是为什么?
4、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1、a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b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 “细” “软”
“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4、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五、巩固拓展
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2)“繁花如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3)“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5)“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6)“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新生活。
2、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六、作业布置
1、收集爱国诗四句
2、完成《一课一练》课外巩固和拓展部分。
七、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