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
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
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
(一) 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3、读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
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
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
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
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2、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四、飞跃升华,与苏轼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诵全文,小结课堂
1、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小结课堂,推荐作品
(1)苏轼作品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 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 ……此处隐藏14656个字……>六、布置作业
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诵读:诵读吟唱,品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学生自由放声课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价。
3.听范读。
4.学生齐读,力求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对译。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
设计问题:
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相关句子。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着赏析。
4、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附:资料补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精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听曲唱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配乐吟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怀。)
六、总结
七、送给大家: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风雨坎坷常在,
常读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唱读经典,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观月而生幻,问月而释怀,抒发了“闲人”的幽情,表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教学中注重朗读,着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反复朗读之后能背诵全文。
3.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4.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2.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难点】
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伤感与寂寞。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记下疑难字词的拼音并划分好节奏。
2.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争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抽查一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与节奏。
4.学生边读边译,记下不懂的词句,以备讨论。
5.全班同学开始质疑问难。
明确: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 “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怀《口技》 )
6.听课文录音,模仿读课文两遍。
7.经过刚才的练习,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心境
1.试着概括作者夜游的过程。
可概括为:欲睡→起行→寻友→散步→赏景→抒怀。
2.作者在文章结句将前文叙事写景的内容收拢到一个“闲”字上,同学们在作者夜游的过程中能随处感受到这个“闲”字吗?
明确:
①被贬而闲,闲而早眠——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贬居黄州四年之际,作者当时孤寂困苦。
②闲而喜月——月色的亲密探访,立即唤起了作者的闲情雅兴。
③闲而寻友——无与为乐,闲愁最苦。
④闲而赏月
⑤闲而抒怀
3.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请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下积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横。
5.思考:“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6.思考:课文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明确:乐观豁达。
7.当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