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家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做家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情境,编制2的乘法口诀。
难点: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挂图 小棒 口诀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展现挂图)
星期天,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都忙着招待客人,烧菜、做饭,小明也过来帮着做家务活,你们看(老师指着挂图,让学生观察)小明在做什么呢?(生:帮着摆碗筷。)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做家务)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
生:桌上摆了9个碗,3双筷子,可能吃饭的有9人,应该摆9双筷子,已摆好了3双,还要摆6双……
师:请同学们看看小明是怎样摆筷子的呢?(一双一双地摆)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生:能。
2.摆一摆,数一数。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2)学生自己动手摆,边摆边说。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帮助,请个别同学示范。)
(3)汇报。你摆了几双筷子?共几根?你是怎样数的?
(4)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1,2,3,4,…,18根;有的学生两根两根跳着数:2,4,6,8,…,18根。)
先让每个学生看着摆的小棒与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闭着眼睛说,小组内说,个别说。
3.填一填。(用小黑板出示这个表格)
几双筷子123456789
几根筷子24
(1)观察思考。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2)试一试。独立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3)交流订正。“你填的数是几?为什么填这个数?说说你的算法。”
生1:我是边摆小棒边数边填表。
生2:我是先数一双2根,2双就是在一双的基础上加2根,即用2连加的方法。
4.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师: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
(同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1×2=2。)
师:2双筷子呢?(2个2)
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汇报。老师板书:2×2=4。)
师: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填写算式,再汇报;老师按顺序板书乘法算式。)
(2)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呢?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能)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交流订正。可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同学补充,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按顺序写出乘法口诀。
(4)学生齐读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老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5.读一读、记一记。
(1)按顺序齐背。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
(3)教师指表格中任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游戏(对口令)。
形式多样:可以师生对口令,小组之间对口令。内容是:两道乘法算式与一句口诀对。如,2×3,3×2,对口诀二三得六。
2.圈一圈。
(把第15页练习第2题写在小黑板上展示)先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
提问:(指着小黑板上已填完的表)观察这些圈起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双数)没有圈起来的数呢?(单数)
3.比一比,哪一组获胜。
规则:每一个同学先独立完成第15页第3题,然后老师选两组同学进行接力,其他同学当评委。接力同学每人只做一题,然后按顺序传给下一位同学,最先完成又全对的小组获胜。让同学说说比赛的感想。
4.综合拓展题。
出示15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填一填
几双筷子123456789
几根筷子24
做家务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2×3=6 二三得六
2×4=8 二四得八
2×5=10 二五一十
2×6=12 二六十二
做家务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掌握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从而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尽快喜欢编制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编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设计特点:
1、使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合作交流来学习新知。
2、让学生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新知,并结合统计的初步知识让学生对比、探究、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愿意自己编口诀。
4、让学生经历自我修正、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 ……此处隐藏1528个字……:一双筷子2根,2双筷子4根
3、看一看。仔细观察小明是怎样摆的?说说看。(通过观察,学生快发现是2根2根摆的,这时教师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做到旧知识的复习,促进新知识的迁移。)
4、比一比。
(1)学生用小 子,动手摆一摆。边摆边数出一共用了多少根筷子。再摆一遍,这时要求边摆边把数的过程填写在表格中。
(2)名汇报,集体订正。
(3)每次加得的结果读一读。
5、试一试。
(1)根据表格尝试编制2的乘法口诀。
(2)学法指导:说一说怎样编制乘法口诀。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小组研究编写。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书中的算式,在编口诀。你能编几句就几句。
(4)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编了几句口诀?请你任选一句说说看。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口诀卡片。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纠正,共同整理出系统的乘法口诀。
6、记一记。
(1)先按顺序齐读2的乘法口诀。
(2)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教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3)请大家读读记记自己编出的2的乘法口诀。
(4)交流你认为”2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你用什么方法记呢?
(5)记忆:按顺序齐背、看卡片把口诀补充完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教师指表格中筷子的根数,学生说出口诀。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游戏。请9个小朋友站在黑板前一个接一个火车,一个接一个的背出2的口诀。再调换这9个学生的位置再做开火车背口诀的游戏。
2、完练一练第1—4题。
3、件出示适当的练习巩固题。
四、课堂总结。
做家务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4面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摆碗筷”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孩子“摆碗筷”的情境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双数与根数之间的对应,填表表示这一对应关系,再根据这个表,写出乘法算式,编制2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而且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将对学习后继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
参观小明在家做的什么家务。(课件出示 ,让学生观察)小明在做什么呢?(生:帮着摆碗筷。)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
关于2的乘法口诀你能背出几句呢?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编写的吗?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明一边摆一边说的'什么? 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2.摆一摆,数一数。
在准备摆之前听清楚几个要求: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
(2)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3)边摆边把14页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3.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师: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
师:2双筷子呢?(2个2) 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师: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填写算式,再汇报;老师按顺序板书乘法算式。)
(2)观察算式和刚才板书的口诀有什么关系?
(3))寻找2的乘法口诀的秘密。
4.读一读、记一记。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摘苹果(口诀基本练习)
2、猜一猜(口诀与算式基本练习)
两个盘子里分别放了5个苹果,上面用白纸盖住,猜一猜每个盘子有几个苹果,并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和所用的乘法口诀。
3、独立完成作业第三题,师巡视批改。
4、你知道吗?(关于口诀的一些历史资料)
乘法口诀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读起来很顺口,使乘法算的又对又快……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考评课,也是进入新校被校领导所认识的第一次展示的机会。虽然没有试讲(试讲是我一贯比较反对的一种展示自我的方式),但是从思想上比较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某些地方的处理临时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因为时间关系怕完整的教学结构无法展示给听课的领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被淡化,关注学生的地方自然少了些,课后想起遗憾的地方还是不少加上李老师的诊断思路清晰了许多。
关键处: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或者是想让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有点新意吧,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关系吗?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
李老师说的没有错: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