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26 06:54:21
短文教学反思

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短文教学反思1

实践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们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一些与教学任务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机会,因此凡是能够激发学生们兴趣的问题都蕴涵着激发研究行为的契机。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短文教学反思2

1、过程活动化。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我们的教学。教师必须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且真正学有所得的高层次教学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课堂教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设法让学生 ……此处隐藏9139个字……举手了,我请他起来发言,没料到他说:“老师,夸父具体是什么时候的人呢?如果他跟大禹在一个时期就好了。”我问道:“为什么呢?”这位同学一脸笑容地说:“老师,你看他喝干了黄河的水呀,大禹就不用这么辛苦去治水了。”在这时我突然发现,孩子们拥有无限的想象力,这是多么珍贵。我表扬了这个孩子,因为他的聪慧,也因为他的想象力与联想的能力。

这一堂课下来,我突然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老师是多么幸福。自我从教以来,还没有像那天那么高兴。因为在那一堂充满着孩子们疑问的课上我感到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我欣赏他们打破少过问到底的精神。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不足。很多次培训时听到这样的话:做一名语文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慢慢一杯子水。然而,面对日益进步的社会,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如今的语文老师已经不仅仅是一桶水这么简单了。只有不断地在知识上完善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短文教学反思13

这课属自读课文包括两篇短文,虽然话题相关,但涉及的内容丰富且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谈读书》是一篇浅近的文言,学生在阅读时不太好理解,还需扫清语言障碍。文中很多精彩的语言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感悟,背诵积累,理解迁移。《不求甚解》谈的问题切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要害,值得讨论辨析,文章的说理方式也很值得学生借鉴。因此,教学时间用了三个课时,显得不太紧凑。

之所以有一个冗长的导入,主要是考虑对于正在形成理性思考的初中生来说,实在应该更多地接触一些浅近的哲学思想大家的`读本,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为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同时这些文章也是很好的语言典范,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因此,我才在课前不遗余力地推介培根以及他的《培根论人生》,意在把课堂学习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由于是自渎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我比较侧重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与生生互动,释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教学中议论文学习的知受力目标显得不够突出。

短文教学反思14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巧妙,耐人寻味。教学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参和备课手册,也研读了这首诗。发现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应”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大概”,另一说法是“应该”。那么联系全诗,选择哪种比较贴切呢,在办公室的时候我们就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大概”比较合理,这样解释整首诗也顺畅,教学中,学生虽然也都把“应”解释为“大概”。但我想,我们课前的讨论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一方面使自己更好地把握了教材,另一方面也让自己有了充足的教学准备,不至于发生后才来想这个问题。

<>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场面的古诗。诗的内容通俗易懂,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同学熟读后,看图,交流诗的大意。同学们很快掌握了古诗的大意,但诗中美好的意境却还没有领略到。因此,我就让同学看图想象,小组交流,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紧接着,请同学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情景。你一言,我一语。同学们把春天的景色描绘得美妙绝伦,儿童追蝴蝶的情景也是生动有趣。

一位学生写道:深长的小路,蜿蜒曲折;乡村的篱笆,稀稀疏疏。青青的瓦,雪白的墙,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在阳光下灿烂微笑。美丽的乡村,总是那么迷人,那么向往。现在还是春天,碧蓝的天空中总少不了鸟儿的`光临。常常会看到,一只鸟或一群鸟在空中划过、荡过。金色的阳光也不闲着。呵,瞧,那花已凋落,绿叶还小的大树,还未成一把绿伞。这下它可兴奋了,像把利剑从绿叶丛中“唰”地穿过,来到大地上与花草们玩耍。多美呵!就连小蝴蝶也陶醉了,它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好美的蝴蝶啊!”小朋友们看见它了,连忙去追赶它。哈!这下黄蝴蝶又得与孩子们玩捉迷藏了。它一会儿躲到树头,一会儿又落到篱笆上,可糟糕的是,无论如何,它都逃不过孩子们的双眼。哎,有了!它一头扎进了菜花从中,顿时,也成了一朵在灿烂阳光下盛开的菜花。孩子们这下全傻眼了。这蝴蝶去哪儿了呢?他们东找西寻,可怎么也找不到了。

古诗,短短的几十个字,包含了作者的所感所想,若教学中只是字面理解,那学生也一定感受不到古诗的内涵的博大精深。今后,我要更着重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放飞孩子们的想象,让他们充分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奥妙。

短文教学反思15

这两篇课文内容都比较简单。备课的时候,吸取了前古文教学的思路,认真备足课文的字词,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翻译及字词。关键的,就落在如何引导学生对古文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了。

备课时所定下的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掌握夸父和共工的人物形象,学会比较人物形象。哪知上《夸父逐日》的时候,有个学生忽然站起来问:“老师,夸父是不是很无聊,去追赶太阳?”我念头一转,刚好这个可以作为学生质疑的切入点,让学生更好地对课文进行讨论探究。于是我放下课本,请学生就“夸父是不是个无聊的人”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扎开来。学生反应很激烈,甚至有学生说得很全面,既说到了夸父是盲目的,又说到他是勇敢的,敢于挑战权威的。最后我再总结:从积极意义上看夸父,和从消极意义上看夸父,告诉学生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物,就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在上到《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课时,吸取了前面的课堂经验,我在分析了共工的身份以后,本想请同学分析共工的`形象,也有同学举手问:“共工这种行为是不是表现他是个失败者?”他列出的理由是:一,本身和颛顼战争的过程中,他就已经失败了;二,败了还自己恼羞成怒撞不周山,这不是很奇怪吗?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有值得讨论的余地的,于是也打乱了自己的思路,请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意见“共工是不是英雄人物”这个问题来讨论。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仅平时成绩好的举手,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同学,甚至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也举手发言。有的同学说,历史上也有许多失败者,但是他们也用自己勇敢的行为改造了当时的社会(她列举的材料是陈胜吴广),所以英雄应该是以他对社会作的贡献来评价的;有的学生也说了,共工的脾气太躁,真正的英雄应该广纳贤才(他列举刘邦和曹操);还有同学说共工改造了自然界,这是英雄的表现。讨论很激烈,一直到下课,大家都不肯停下。

这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可以有几点收获:

第一,课堂的讨论一定要有收获。讨论一定要使围绕课文的中心主题来讨论的。学生有时候提的某个问题,可以作为导入,但是教师一定要把这个问题作为课文中心的切入点,这样的讨论才有意义。比如这一课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物的形象。两篇课文在讨论的过程中,一直都没有离开课文的主题:两位英雄人物牺牲自己,改造自然界的精神。

第二,讨论的问题一定要设置得有趣,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学生看问题的面才能广,讨论才能更激烈。在这次的讨论中,学生列举的材料都是信手拈来,调动学生本身学习过的知识,这才是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和分析课文能力的方法。

第三,能够利用学生的提问,及时和学生进行课堂的交流。学生觉得顺理成章,在讨论时,不会觉得只流于表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后得出的问题,更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

《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