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06 01:18:2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小时侯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见少年时代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一、教学效果

1、名人轶事,走进文本。

课前搜集有关周恩来读书的故事和做了总理之后的小故事,一上课便让学生展示。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周总理的家国情怀,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接着板书课题,齐读两遍后郑重地在课本上抄写两遍。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牢记先人的思想精髓,好指引自己的行动。然后激发阅读兴趣: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当时的旧中国是什么情况呢?与他人志向有何不同呀? 2、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首先创设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你为什么读书呢?学生畅所欲言。文章中提到了哪些人的`读书志向呢?在浏览中发现有的为名,有的为钱,有的为利益,还有的为家族,只有周恩来为救国难而读书。那么周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呢?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最后交流归纳总结出三件事曾触动了周恩来的心灵,才立下此志向,并为之奋斗了终生。第一件: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练习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清文章脉络。

3、走近内心,升华情感。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课文中出现了“租界”“中华不振”等词语,借助资料了解当时的生活状况,结合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此环节注重让学生课内外结合,小组交流合作,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聚焦第二件事,想一想:当时周恩来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在朗读的训练中既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也进一步培养语感,激发读书的兴趣。

4、小练笔,迁移运用。

聚焦课后最后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白话题是什么,接着自由撰写,写出自己的心声和理由。学生即兴创作,教师来回巡视,发现优秀的当堂表扬并读给大家听,最后找几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评出最佳小作家。

二、成功之处

整堂课学生们都乐于参与,既动口又动脑,思维得到了发展,还丰富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要求。

三、不足之处

关注优生的预设较多,中等生有点跟不上节奏,学得不扎实。

四、教改措施

我会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多关注后进生的表现,争取均衡发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我在学校的教研会上我执教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是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讲文章。昨天给四年一班的孩子们上了第一课时,今天进行的的是第二课时。

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对教材的领悟不够深、对学情的把握也不够到位,所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不是特别的到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做的不够好。

反思自己究竟是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首先是从备课上来看,说实话这个教案我已经反复修改了几遍,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不能够很好地驾驭教材!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课后题也提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平台中强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所以我第一次的教案确定的语文要素是概括多件事文章主要内容,可是我左想右想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不应该是第一课时的吗?

统编教材要注重单元导读页、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那么单元导读页和交流平台都是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方法的学习,那么课后的`第二题我发现对查阅资料有了要求,我又再一次的翻看教参发现单元说明:可以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在本课的教学建议中有查资料的要求,所以我把本节课的语文要素确定了引导学生查资料,体会周恩来的读书志向!

因为本课的时代背景离现实生活比较远,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更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只有借助相关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以我决定用复习的方式体现本单元的单元语文要素,根据相关资料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为本课的语文要素。我个人觉得第一课时应该重点落实单元目标,第二课时应落实本课的语文要素及学段目标,所以我又抓了“中华不振”这个关键词语来体现学段语文要素。

或许是由于自己把握的不够好,课堂上呈现的效果不是好!

本以为换了统编教材自己能够很好的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但是目前来看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参透教材的能力还亟待于提高!现在我就像一个无头的苍蝇一样,一顿乱撞,撞对了能有自己的一片天,撞错了,就会壮烈牺牲!

最后还要感谢四年一班的孩子们,最要感谢是辛老师,感谢孩子们的表现,感谢辛老师的辛苦付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心中不免为之一振,心中隐隐有些澎湃的东西在涌动。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激情吧。曾听有人说过,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充满激情的。我想也是吧,语文课本中有好多文章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亦是如此。

所以,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不仅让自己的激情在课堂上涌动起来,也让学生的激情在课堂上得以完全地释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课堂上,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中华不振”成了我解构、重组、整合本文的一条主线、一面滤镜、一个探头。首先,“中华不振”是我贯穿这堂课全部教学内容的一条脉络,从聚焦“中华不振”到感受“中华不振”到参读“中华不振”最后到思考“中华不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其次,“中华不振”又被我锁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堂上,我围绕“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进行多重对话,租界发生的那一幕,被我做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度加工。我故意扮演那个不仅不帮受欺侮的中国人的巡警,用很凶狠的语言对着眼含泪水的妇女谩骂,我发现有不少孩子握起了拳头,我抓住时机问他:“你握着拳头想干什么?”孩子说想打那个中国巡警,我拿 ……此处隐藏10269个字……巡警的愤怒,再以“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让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深化情感。

三、拓展文本,报国立志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于“中华不振”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学生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感到钦佩,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已读书是为了什么?从心底深处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才真正达到目标。课堂的最后,我也像魏校长一样在班级里进行了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了幸福的生活而读书。生:为了梦想而读书的。生:为了上大学而读书。生:为了国家更强大而读书。生:为了为国家做贡献而读书。……同学们心潮澎湃,热情高涨。在种形式,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之处: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果能播放一段当年租界外中国人贫穷流浪、民不聊生的视频,效果会更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12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所以像本课这类传统题材的`课文由于叙述故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

二、结合学生认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

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13

在讲授这一课之前,我先听了郑老师上的课,然后又听了方老师上的课。郑老师在讲课时把重点放在后面,着重引导学生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以及自己的志向。听课时我觉得学生对“中华不振”理解不太深刻,所以谈感受时就缺乏对少年周恩来所处时代的感同身受,不能很好地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抱负和他那颗异常坚定的报国之心。而方老师则把重点放在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上。听课时我觉得学生在方老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突破了难点,心灵受到了震撼,纷纷表示要为国家的富强而读书,但谈得不具体,大家异口同声、众说一词,具有个性的个人志向没有说出来。

这两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应该把这堂课上成爱国主义教育课。既让学生详细了解少年周恩来所处时代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当今中国正在赶超欧美强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即将崛起的现状。

我补充了一些资料,有中国的四大发明、盛世唐朝对世界的影响,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惨痛历史,也有日本帝国主义的烧杀抢掠,还有当今中国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发展中还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最后,我说:在某些领域,中国依然落后英、法、美等发达国家至少70年,所以,中华民族要作为一个大国重新崛起,依然需要我们年轻的`一代、在座的各位同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纷纷站起来表示自己的决心:我要保卫祖国,我要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而读书;我喜欢电脑,我将来要发展中国的软件行业;我想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出一份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1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中国人民饱受压迫后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下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我决定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结合起来,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读进去,在读出来,通过阅读来体会文章内涵。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找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题

之所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究其原因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来进行教学的。首先设下疑问,什么是中华不振?从哪里体会到中华不振?找到中华不振的词句,最后思考为何中华不振。

在课堂上,围绕着中华不振让学生进行多组对话,从语气和词句中体会中华不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达到感情的高潮。

二、讲读经典段落,体会细节。

课文的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要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一个感情的突破口,请多位同学来细读这一段,并且边读边不失时机的.加以追问;为什么围观的群众都紧紧的握着拳头?为什么洋人打伤了人还得意洋洋?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十分动情,朗读也一次比一次好,情感表达的也一次比一次强。

三、直面历史,树立学生的爱国之志

在学生感情最为强烈的时候,我不失时机的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材料,这些材料唤起了学生的爱国意识,萌发报国之情。课堂上,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心情已和当时的周恩来一样,愤愤不平,使孩子真正的融入到课文之中。这个时候,我又让孩子进行小练笔,回顾开始时候的内容,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孩子们纷纷写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本节课的不足也很多,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觉,学生的感情激发似乎没有预想的那么强烈,我思考了一下原因,总结如下在学生说出自己是为何而读书时,没有及时的让学生将理想说的现实点,造成了学生都立志为中华而读书,不现实具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