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小学语文知识大全集锦15篇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集锦11、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3、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
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4、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作者是如何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总结:慈母情深
我的小说第一次发表
母亲为我讨回小人书
母亲为我凑钱买书
“我”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无比的热爱
“我”的母亲:平凡、辛劳、慈祥、善良、执着、有见识。
质疑探究
如何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她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何能用那钱再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母亲就象一部长电影一直放到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就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母亲的朴实憨厚勤劳和智慧母亲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喂养了我们
这是我们终身的幸福和骄傲因为我们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播着母亲这部电影时泪流满面的我们已完全与母亲融为了一体母亲就象是一部长电影 永远珍藏在我们敬仰的心底。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集锦21. 张海迪身残志坚,却自强不息,为残疾人树立了典范。
2. 雪地上那只小鸟仍在寻觅着食物,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它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打动了我。
3. 遇到挫折,我们应该自强不息,克服困难。
4. 在我的身边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他们曾在生活中遭遇各种不幸,但那些打击没有把他们怎么样,他们都挺过来了,一如既往地过日子,他们都是好样儿的。
5.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新城杉杉鞭策着我们不断努力奋发向上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胜利。
6. 亚洲人民有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杰出的创造力。
7.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进步奋斗不止。
8.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
9. 这位勇者因为不屈服于现实,自强不息地挑战命运,终于获得最后的胜利。
10. 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炎黄子孙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
11. 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乘风破浪驶向未来。
12. 他自强不息的精神令人佩服。
13. 面对困难,他自强不息,勇敢地坚持下去。
14. 我们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15. 在学习上,我们要全力以赴,自强不息,而不能半途而废。
16. 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自强不息。
17. 袁隆平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在他的努力下,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
18. 自强不息是他的最大优点。
19. 他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我们以鼓舞。
20. 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1. 我们要学习老王自强不息的精神,绝对不能自暴自弃。
22. 一个自强不息的人,总是越挫越勇,不会轻易放弃。
23.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结果。
24. 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胜利。
25. 女性的自强不息使得她们无论在政界、经济上、教育界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26. 喝黄河水长大的作者,自小接受了西北高原人文环境的熏陶,豪爽执著,自强不息,自学成才。
27. 学习就要自强不息。
28. 我们要自强不息。
29. 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
30. 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发愤图强,自强不息,那么自己才会超越别人。
31. 他靠自己的意志战胜厄运、自强不息的故事,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
32. 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33.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34. 奥运精神感动了许多人,而将在残奥会上展现的拼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力量,同样能够感动你我。
35. 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一点都不颓废。
36. 数代中国人民不屑的努力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
37.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代代相传。
38.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9. 芸芸众生,有多少自强不息的人们为这个世界添彩。
40. 自强不息,是战胜困难的法宝。
41. 天道酬勤是我们的信念,自强不息是我们的追求!
42.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鞭策着我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集锦3一、古诗词
1、《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处隐藏14200个字……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第六单元:人间真情
教材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21、《搭石》
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卡罗纳》
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
24、《给予是快乐的》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第七组
教材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鞥有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得回忆文章。文章紧紧围绕本单元"修改自己的作文"的单元主题,记叙了叶老为"我""修改作文"、"邀我作客"两件事情。课文篇幅较长,文字平和,可平和之中却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27、《乌塔》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
第八组:科技成就
教材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编排了4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电脑住宅》带我们走进现代化的电脑住宅,亲身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飞向蓝天的恐龙》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向我们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发生变化后的用处。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学到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30、《电脑住宅》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全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的。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的种子所发生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经选育之后果实的实用、药用及他用。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集锦15一、词语解释
1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2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3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4崇山峻岭:高大的山岭。崇,高。峻,高大。
5蜿蜒盘旋:本课指长城如同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中曲伸行走。蜿蜒,指蛇类曲折爬行的样子。
6气魄雄伟:本题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壮而伟大的气势。
7陡峭:山势等坡度大,直上直下的。
8奇迹:想像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二、句子理解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三、多音字
旋: xuán(旋转、旋律)
xuàn(旋风)
四、课外拓展
参看课本85页
五、写作特点
课本文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从总体到部分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展开合理想象,突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