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时间:2025-08-28 21:50:29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实用】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实用】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随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师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1

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教师恰到好处点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时间分配拿捏到位,课堂教学有效且高效等等。当我们的课堂用条条杠杠去维系,用分分秒秒去评价时,“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否就显得无从说起了呢?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标准,但总觉得对于语文课堂来讲,“有效”如何来定位?如何来表述?应该有关乎于心灵深处的东西。因为“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的,也应该是有灵魂的。”

今天在阶梯教室聆听肖川教授的讲座时,“真诚”、“深刻”、“丰富”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闪烁着光亮跃入了眼帘。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没有高屋建瓴的阐述,一改犀利的笔锋,肖川教授用平和的言语,细腻地点评着闫学老师的一堂语文课。跟随着这篇文章字字句句的铺陈,我享受着一堂好课的魅力。

“真诚”,一个富有温度的词语。我想,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都是肺腑之言,而不是虚假的“真话”。学生不会为了迎合教师的意愿,说谁都会说的套话,说违背心意的话,说所谓的标准答案,说不会节外生枝的话,而是以一个拥有知识与经验,拥有自身信念、价值观、兴趣与需要的生命主体站在文本面前,建构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精神乐园。教师不是课堂“外在的专制者”,命令、提醒、暗示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参的解读,进行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扼杀学生主体生命感悟的教学,而是作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设计具有张力的问题,在开放的情境中与学生交流阅读文本的“非常细腻的个性化的真诚的理解”。这些对话“都像是从你内心世界里流溢出来的”,如花开花落,似云卷云舒,一切都因心灵正在舒展。

“深刻”,一个关照心灵的词语。我想,“深刻”的东西往往会令学生记忆犹新。它不一定是一个启示,一段深情,一则真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它有可能是“思维的警觉”,“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情感的矛盾,甚至是价值观的.颠覆,肖川教授认为只要能唤起学生“惊异感与想象力”的,就体现了教学的“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有多少是“深刻”的?的确,思维价值不高的问题,欠缺智慧的点拨,深度不够的结语,无关痛痒的拓展,“深刻”少了根植的土壤。由于积累得不多,研读得不深,思考得不透,四十分钟变单薄了,肤浅了,偏颇了。在埋怨学生发言不够精彩,课堂氛围缺少灵动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要反问一下自己:我的教学主题贴近学生吗?我的教学设计触动学生了吗?我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了吗?

“丰富”,一个感觉充实的词语。我想,至于课堂上的“丰富”,不仅仅在于数量上的多,更在于形式上的多彩,精神上的博大,“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其中”。

让我们一起来做幸福教师吧!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2

《大江保卫战》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在教学黄晓文这个典型事例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感受。一根铁钉扎进脚底,问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受伤情况吗?学生摇了摇头,但他们说曾被针扎过,被刺扎过,那么我们如何面对的?首先想到的是把刺儿拔掉。黄晓文扎的是铁钉,可能有生命危险,他怎么做?找出了6个表示他当时动作的词语:咬、拔、扯、捆、扛、爬。再注意这些词:猛地、随即、三下两下、二话没说、转身、又。为什么?情况紧急,时间就是生命,所谓“抢险”是从时间的紧急中救出人民群众的一切啊!这就是“全然不顾”啊!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啊!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3

新学期开始,我们又迎来新一界的一年级新生。看着他们一副副稚气的模样,穿起整洁的校服,十分可爱。一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个性,有独特的风采,看着他们的小脸,真让人疼爱。

一年级的学生象一张白纸,老师您在上面画晴天,它会出太阳;老师您在上面画阴天,它会起风雨。

有老师说,一年级的学生不好教,没形成学习习惯,太调皮了。于是,一套套训练方法出炉了:排队排不好,一节课学排对;上课吵闹,改为静坐课;走楼梯吵闹,一节课改为学走楼梯……形形式式的训练,老师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身为教育工作者,本人以前对此类教学方法没什么异议。可是,以上方法应用在本人女儿身上,触动了作为家长的我。我不禁想对同行说:先了解学生,再制定方法吧!

事情是这样的,女儿在一所省级学校读一年级,学生们对新环境很好奇,包括对同学和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在开学第二周上午第四节,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在课室门口排好队,到五楼上专科课。听女儿说排队的时候有几个男孩特别爱说话,在走楼梯时学生们看到墙上挂的蝴蝶标本都情不自禁发出惊讶的赞美声。大概就是这些不安静,惹得老师很生气,于是让他们一班人从五楼到一楼,又从一楼到五楼一直走到下课时间过了十分钟还不能结束。

中午,女儿给我打了电话,哭得很伤心。她认为老师不公平,排队纪录好的与不好的同学一起罚,走楼梯走得脚都发软,累了不敢说,尿急了不敢说,下午不要去这个学校上学了。

听了这番话,我的心很酸,女儿的话也代表一部分孩子的心声。作为老师,对着这些小不点肯定是想一步到位,利用开学一、二周时间,把孩子训练好。可是,老师,您在孩子的心里会是怎样的呢?

这个问题,我在脑海里思考,一年级的.学生一般很喜欢表扬,要是老师在排队前先进行奖罚的说明,如:能安静排好队的同学,老师下课奖一个纪律好的印章盖在书上;上楼梯时,会有很多挂画和标本,可是我们现在不看,下课时再看,要是能作到,老师下课又奖一个纪律好的印章盖在书上。要是拿到十个印章,可以换一封表扬信,拿到三封表扬信可以换个神秘礼 ……此处隐藏8822个字……杠去维系,用分分秒秒去评价时,“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否就显得无从说起了呢?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标准,但总觉得对于语文课堂来讲,“有效”如何来定位?如何来表述?应当有关乎于心灵深处的东西。因为“课堂教学,不仅仅应当是有效率的,也应当是有灵魂的。”

今日在阶梯教室聆听肖川教授的讲座时,“真诚”、“深刻”、“丰富”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闪烁着光亮跃入了眼帘。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没有高屋建瓴的阐述,一改犀利的笔锋,肖川教授用平和的言语,细腻地点评着闫学教师的一堂语文课。跟随着这篇文章字字句句的铺陈,我享受着一堂好课的魅力。

“真诚”,一个富有温度的词语。我想,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都是肺腑之言,而不是虚假的“真话”。学生不会为了迎合教师的意愿,说谁都会说的套话,说违背心意的话,说所谓的标准答案,说不会节外生枝的话,而是以一个拥有知识与经验,拥有自身信念、价值观、兴趣与需要的生命主体站在文本面前,建构自我独有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精神乐园。教师不是课堂“外在的专制者”,命令、提醒、暗示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参的解读,进行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扼杀学生主体生命感悟的教学,而是作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设计具有张力的问题,在开放的情境中与学生交流阅读文本的“十分细腻的个性化的真诚的理解”。这些对话“都像是从你内心世界里流溢出来的”,如花开花落,似云卷云舒,一切都因心灵正在舒展。

“深刻”,一个关照心灵的词语。我想,“深刻”的东西往往会令学生记忆犹新。它不必须是一个启示,一段深情,一则真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它有可能是“思维的警觉”,“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情感的矛盾,甚至是价值观的颠覆,肖川教授认为只要能唤起学生“惊异感与想象力”的,就体现了教学的“深刻”。反思自我的课堂,有多少是“深刻”的?的确,思维价值不高的问题,欠缺智慧的点拨,深度不够的结语,无关痛痒的拓展,“深刻”少了根植的土壤。由于积累得不多,研读得不深,思考得不透,四十分钟变单薄了,肤浅了,偏颇了。在埋怨学生发言不够精彩,课堂氛围缺少灵动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要反问一下自我:我的教学主题贴近学生吗?我的教学设计触动学生了吗?我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了吗?

“丰富”,一个感觉充实的词语。我想,至于课堂上的“丰富”,不仅仅在于数量上的多,更在于形式上的多彩,精神上的博大,“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其中”。

让我们一起来做幸福教师吧!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14

一场小雨刚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踏着下课铃声,我信步走出教室,突然发现教室门口地上躺着一片枯黄的落叶。随手捡起,正准备丢进垃圾桶,又将手缩了回来:“枯黄的树叶在悄无声息地告诉我们秋天来了,可孩子们意识到了吗?”,细细思量之后,我把它留了下来,心里有了主意。

第三节上课了,我把同学们带到了多媒体教室。当我出示这片枯黄的叶子时,一位女同学问:“李老师,你是捡的还是摘的?”“捡的!”我把刚才的一幕向大家重述了一遍。同学们好奇地观察着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大展幕上的这片叶子。我分明看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时正叩击着同学们的心房,一种“生命自然”的情感和孩子的.心一起跳动着。我适时地提示:“可以从颜色、形状及叶子的成长变化过程去感受,写一句话也行,想想你最想对叶子说什么?”尽管有两三位同学觉得不知从何说起,可大多数孩子已认真地写起来。

8分钟很快过去了,我在巡视中也发现了几多精彩,随即,我指名、展示。令人欣喜的是,精美的、富有诗意的语言可谓异彩纷呈。请看耿蓉的“感谢死神吧!你的绿已被刻在春风里,带进了心的海洋。你的黄也将成为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刘晓婷的“黄,也许不是你意愿/绿,才是你的本质”,林杰同学的“你飘到哪里,/哪里就姹紫嫣红;/你走到哪里,/哪里就绚丽多彩。/不要为短暂感到婉惜,/只要你勇于展示个性/展示风采,/你永远都是最美的。”陈晨同学的“黄叶,你好!/您黄了身体,却不会灰了那快乐的时光。/希望你来世再绿,更加丰富昔日的辉煌。”(学生把形容词“丰富”作动词用了),孩子们那些“枯黄是美的另一种表现。”“枯黄也意味着生命的永恒。”“别伤心,露水依偎过你的身躯,彩蝶曾迷恋你的脸庞。”丁慧慧同学的“因为这份灿烂,你的寂寞旅行才变得温馨、浪漫。”都是诗才横溢……

孩子们把一片再普通不过的落叶写成了如此多情、精彩的诗句,让我不禁对后面的写作充满了期待。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利用双休日去大自然中去发现、去赞美、去抒情。

是的,生活化的作文教学不是老师精心“备”出来,而是进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它绝不是一板一眼“正儿八经”的作文指导,而是一场与秋天的美丽约会。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15

今天早上,7:10的时候,班里已经来了很多学生。他们在自由地小声读书。

我叫停他们说,人的基本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在早读老师没有布置任务之前,我们应该注重练习自己的朗读的能力。只有平时积累,到关键时候才能展现出来。比如,很多人想参加升国旗活动,在选主持人的时候,有些人就因为普通话问题而不能被选上。这个时间,没有必要急着背记东西,相反,应该练习自己的口才。

大家知道,我们正处于声音的变声期,更是应该注重锻炼自己。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说英语,总是缺少那个味儿呢?原因在于,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一岁半左右),我们没有接触到正宗的美式或英式英语。我们的声带没有接收到相应的信号刺激。过了这个关键期,学起来很难。难不是不能,就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现在,我们的声带处在变声的关键期,要注意锻炼声带。当我们试着向美的方向去读时,我们声带的就服务于美,当我们回避美的时候,声带就回避了向美的方向发展。当我们需要美的声音展现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说完之后,我从语调方面给学生示范应该怎样读。如,"中央电视台"这几个字。我用不同的语调试读,让学生感受不同语调的给人的不同感觉。或许,我读的有点夸张,学生听得认真、开心。(开心很重要,只有开心,才可能接受你的观点。)

同学表示听懂了我的意思,我示意他们开始读书。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句话:"美丽是追求来的,努力得来的"。

朗读开始啦,赵老师也进来了,看懂了我的意思,没有急于布置学习任务。

寻找美的活动也开始了,我在教室过道里慢慢走着,仔细地听着。遇到朗读美的,或是正努力朗读美的.同学,停下来给予赞赏。这是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其他同学认真朗读。

走到王鑫成哪儿,听他读的特别的好听,我给了极高的赞扬。他也很激动地讲述了他小学的经历,一直做主持。他的经历再次验证了,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的。

邵佳琪在读书中一直表现很优秀,我给你赞许的微笑。

孔德亮声音有点儿小。我问他吃饭没有。他小声对我说吃过了。我说没有吃吧。此时他知道我的意思了,声音大了许多。

张浩强近日学习认真,我伸出手与他握手,传达我对他最近状态的认可。我顺便问了一句,最近玩不玩游戏。他告诉我说没有玩。我说,如果一个月不玩,我将去家访。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实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