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常用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迷茫
课程改革推进着教育改革,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已经注意到课堂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努力让他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限定在教学目标等既定的教学框架内运行。如曾经很经典的教学故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教学活动中,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节奏紧凑且学生活动充分、回答清晰的优质课却被外国教育人士全盘否定。理由是“既然学生都已能回答了,这堂课干什么还要上呢?”获得四川省赛课一等奖的资阳安岳中学陈鸿鸣老师的《沁园春·长沙》被誉为教师主导的示范课,但是我学习之后发现教学方式是多样的,让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多,和我们平时上课的区别很大;但是我学习过程中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原来是缺少了诗歌内容的审读与理解,缺少了活动的依托。如此,人文性是充分展示了,而语文的工具性却很微弱。这些其实就是教育价值取向出了问题,课堂的花架子好看,但是不实用;课堂应该是学生提问,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回答解决的课堂。但是我们课堂上虽名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问题还是老师提,教学流程还是按照教案走。于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有没有达成,学生是否有收获很难体现出来。因此,重新对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课堂再审视、再定位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二、审视与定位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掌握理念,提升教学品位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理念的武装,需要理念的指导,更需要新课程理念的运用。现在以黄厚江老师为首的一些教学一线专家提出要回归“本色语文”,也就是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让语文课堂有语文味。现在的示范课没有不用多媒体的,一个同事开设《兰亭集序》的公开课,竟然以周杰伦的《兰亭序》的MV作为导入,以此煞费苦心的创新却获得“混淆视听”的评价。因此,我们在素质教育的高中语文课堂要吃透工具和人文统一的理念、学习和发展并列的理念以及“大语文”的多元理念。如果没有很好地以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技能掌握和语文思维的锻炼为教学要务,提升教学品味;那么,我们的课堂价值取向就极有可能出现偏差。可以说,没有理念的语文教师是平庸的教师;没有理念的语文教学的价值是值得质疑的。教学的品位应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和努力提升的,那就要深入学习新课程与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让新课程教学思维先行。
(二)注重内涵,提升语文素养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高中语文课堂也应该让学生生出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意识;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发挥需要一定的基础、能力和方法。新课程标准规定和要求我们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总阅读量在300万字以上,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尽是数量衡量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如我在苏洵《六国论》教学之前,让学生借助历史知识,收集历史知识,说说写写“秦灭六国的原因”,然后再让学生找资料看看苏洵生活的北宋时代的现状。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既能学习到到苏洵论说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论证有力的写作艺术,获得议论文写作的方法;又能继续提高学生的观察感受与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获得个性阅读与创新阅读的思维。当然,课堂上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课文的中文言文知识点,获得内容的理解。
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上的贾谊的《过秦论》、苏轼的《六国论》以及苏辙的《六国论》,从而在文体写作技法的学习方面和对同一历史事实不同层面解读的感悟能力上获得训练和提升。另外,我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应该是用互动凸现显教学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在多维的对话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现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与思考,着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当然,教师的个人教学艺术也要重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如教材处理的方法与训练的侧重一致性的研究与落实,教学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灵活与个性元素注入的预设,这些都是教师自身应该思考和定位的,如果模仿沿袭可能会出现邯郸学步的情景。
总之,鉴于我们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倾向一边倒,动辄以问题互动来诠释新课程理念与素质教育的情形,再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进行审视和定位,能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能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获得课堂学习的自主与主动性;如此,课堂的活动,教学的质量,才能有价值,有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2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了教师们的一种时尚。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契机,为“创新教学”提供了新思维,因此备受语文教师的青睐。但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也存在许多的局限和误区,我们有必要对多媒体教学热作一个冷静的思考。
目前,我国教育已进入网络时代和多媒体综合信息发展的时期,多媒体化、网络化教学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主导方向。因为多媒体教学集文字、音乐、绘画、视频等多功能手段为一体的特性,在教学中可以从多角度传授和接受新知识,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作为语文学科主要以情感、情境教学为核心,利用多媒体这一特性进行辅助教学,便可收到文情并茂、立体化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把纸质的文字内容通过多媒体软件、网络资源和传统的媒体设计成文字、色彩、声音、图形、动画等多种信息集合体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尤其对高中学生群体,由于文字功底、文学欣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等相对不是很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已很难使他们接受,来实现教学计划。而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创设情境、塑造形象、配制音乐以及制作动画等,动与静结合,知识与技能结合的学习环境,既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的欲望,又能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知识的认知过程。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参与一些课文的课件制作,在实践中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创新和创造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相对较强的优势,制作语文课件、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设施等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讲台的模式,大多时候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作为客体进行指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真正达到知识传授与信息化技能整合的目的,实现“教学内容注重学以致用”的高中教育的教学改革。
2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 ……此处隐藏26548个字……
对于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不能够只停留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在进行文学名著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感情思维,从而令学生进入到文学名著所创造的情景当中,真正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因此,在审美教育视觉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创建问题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和理解文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名著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造成祥林嫂如此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究竟是什么毁掉了祥林嫂的一生?这些问题都可以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展对于文学名著的探讨和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名著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并且,通过这种问题性的教学,还可以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观。
二、 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想要在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在课堂上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具有自身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之外,还需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更加深刻地融入到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学习中。除此之外,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审美观,他们更加需要的是教师对于自己审美能力的尊重和认可。因此,语文教师在文学名著阅读的教学中只需要起到一个辅助性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的积累,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在学生进行文学名著的自主学习中,可以对文学名著中的人物、环境、语言等进行自我理解和总结,从而更加贴切地把握作品中表达的情感,而不会受到其他人或事物的影响来左右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对于文学名著的鉴赏能力,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课堂效果。
三、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为目的,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潜质来进行因材施教。首先,应当根据学生对于文学名著接受能力的差异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审美教育,选取不同的文学名著来分别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渐提高学生对于文学名著的理解层次,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目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课堂导语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名著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文学名著赋予情感,这样才能够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可以使用各种多媒体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通过声音、画面的巧妙应用和结合,来实现学生对于文学名著情景的还原。例如在教学《雷雨》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营造开篇那种凄凉的大雨,沉闷的雷声,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文学作品的情感当中,来体会作者在创作文学时的感情思想。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是需要细细地品味文学作品中含蓄的语言美、独特的人物美以及丰富的文化美,语文教师自身应当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将审美的观念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文学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各项文学名著的审美教育探究和讨论等方式,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我国文学名著的探究,并且通过这些文学名著的阅读和鉴赏,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吴岩.审美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J].教書育人,20xx(12).
[2]曹冲.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xx(01).
[3]胡春梅.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背景知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xx(6)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5一、讲求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的及时引导,这样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会大大地提高,会获得心灵的启迪。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阅读方法,阅读时间可以适当地增加,老师的指导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就是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老师要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把握阅读方向,老师要适时引导,提示阅读方法。语文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出发,有效的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探究,帮助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探究阅读,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张扬他们的活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以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积累。
(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的.实际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题材、内容、环境、主旨等内容;教会学生熟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体裁结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知识。掌握并熟悉这些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阅读、分析文章,真正做到语文素养的养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更高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让阅读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
二、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语文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要有大量的阅读,广泛涉猎各类作品,包括政治、科技、艺术、经济等各领域。阅读的范围要广,对深度没有特别的要求,不要求篇篇都懂,句句都明白,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看的越多,语感就会越来越好,自己写起来也更加的得心应手。
(一)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逐步地加快,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剧增,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文化快餐”式的阅读文本,这些是很适合学生在短时间内增加阅读量,如《读者》《青年文摘》《看天下》等信息量大,符合时代特征的读物,这些读物切合生活实际,内容为大家所喜闻乐见,还可以开拓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优秀课外文本。
(二)创造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
高中课业紧张、学习时间紧,课外阅读就需要教师挤时间,巧安排,这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例如,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读《红楼梦》《水浒传》等长篇名作,开学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每周挤出一两节课堂或自习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再如,学习“戏剧”这一文体时,可以分角色扮演,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内容。具体的例子像学习《雷雨》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的基础上,还可以让他们在课外的时候看一下《雷雨》全剧或者是曹禺的别的作品,以增加对作者的了解,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文本能力。
三、结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将理论研究和阅读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处着眼,进行长期的阅读教学规划,将有效、可操作的阅读教学方法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阅读兴趣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程勇刚 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宣城中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