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时间:2025-08-25 08:46:26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汇编8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汇编8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

看狼的图片,倾听狼的嚎叫。提问:你能联想到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学生交流成语,老师点拨:人们对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小说《狼》,作者蒲松龄。

二、简介作者

老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 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 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老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总结。

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讽刺什么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五、结束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2

(一)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几件事?表达了老人什么感情?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 ……此处隐藏7700个字……态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国女人是善良的。

师:好,“她长的并不漂亮”告诉我们什么呀?

生4:这是外貌描写,说明法国女人并不特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

师:那为什么写她“不是笑容满面”呢?

生4:暗示那是战争年代,法国女人经历了很多的苦难。

师:我认为这段有两个词非常重要,你能找出哪两个词吗?

生:善良、镇定。如果不镇定的话,美国士兵来到她的家中,她就会非常的慌乱,也就不能及时的救助美国士兵。

师:好,为什么写她的善良?

生:如果不善良,她就不可能救助美国伞兵。

师:文中对法国女人还有一处神态描写,能找到吗?

生4:在第1段,“他满脸苍白,泪眼模糊。”写出了她失去丈夫后的悲伤、悲痛。

师:在这句的后面有一句话:“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仅仅一秒钟,这一秒里她会想到……也许还会想到……

生4:她会想到,你怎么又来了?

生5:如果再被发现很危险;也许她还会想到,应该救他。

师:因为她知道造成她家庭悲剧的真正凶手是谁!为什么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

生5:她害怕看了之后悲痛会动摇她果断的决定。

师:所以她用行动代替了语言。除了我们,还有一个人,对法国女人的精神非常的敬佩。他是谁?

生1:空军将领。读第20段。

师:这时候法国妇女遭受了失去丈夫的不幸,三个孩子也已成了孤儿。为什么将军却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你对幸福怎样理解的?大家交流一下。

(生交流)

生2:因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所以她是一个幸福的人。

师:她的信仰是什么呢?

生2:她的信仰是“和平”。

师:其实,它还强调了幸福的条件:要想幸福,就要有信仰。(板书:爱和平、有信仰)

师:这句话适用于法国女人吗?

生3:不是,像她这样的人还很多,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师:对,我们不知道她(他)是谁,但我们知道她(他)为了谁!

师:法国女人为了人类的和平,为了自己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说她是幸福的。你还知道这样的事例吗?

生4:我们可以坐在教室里学习,是幸福的。

师:嗯,还有吗?例如:文天祥为正义不怕牺牲,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幸福吗?

众:幸福!

生5:日本地震后,50名志愿者在明知道可能会在两周内死亡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死守核电站。他们在精神上也是幸福的。

师:说得好!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面对生与死,这位二战中普通的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此刻,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生6:我想对她说:我佩服你,佩服你的勇气和善良!

生7:你为了和平,不惜一切代价。值得我们尊重,我们会因你而幸福。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5段。(生读)

四、读出感悟:

师:上课前,我们谈了对勇气的理解。学了本文,你对勇气是不是又有了新的理解?

生1:我们要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生2:做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人。

总结:2篇文章教师都很好的将情境带入,学生对课堂的参与非常积极,然后最后引出对本堂课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从中学到了什么,该做个怎么样的人。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8

1、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2、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不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5、课前准备充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7、教师语言表述能力好,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结合习题在授课中及时巩固,并做到精批精讲,板书相当清晰规范。但做为复习课,对学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课堂上可适当给予学生互动的空间。

8、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详略得当,布局合理,字迹工整规范。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

9、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10、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学法与写法上注重了指导,把课文当作了写作的范例,教学落实、清晰。教学过程平实,虽然不精彩,但很扎实。

11、本节课学习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课题,教师授课中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学生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教学中能密切结合校园内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开展教学,深入浅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教师语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建议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提炼总结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提高要求。

12、刘老师教学内容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13、以“演”入情境。朗读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要轻重起伏,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朗读。

14、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15、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16、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17、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18、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汇编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