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洞庭》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
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以律、绝为主,乐府小章尤为著名。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浪淘沙》《石头城》等。
4.介绍洞庭湖
师:通过题目有谁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
生:洞庭湖
师:那洞庭湖在哪呢?
生:湖南省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由书上的注释知道的。
师:孩子们真是善于搜寻有用的信息,真棒!
师出示PPT寻找湖南省,并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晚霞、湖水、山、鸟……
师:那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你看的景物吗?
生:波光粼粼、梦幻迷人、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月色朦胧……
师送一组词,出示PPT水天一色、湖中有山、水平如镜、朦朦胧胧、水鸟翱翔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出示朗读音频。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交流反馈
看着大家刚刚激烈的讨论,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3.古今对比读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出示PPT
古文 今文
女生:湖光秋月两相和 男生: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映衬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风平浪静,如同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四、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以精炼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上黑板画)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
师:诗人是在什么时候欣赏的洞庭湖美景的呢? 生:秋天的夜晚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从“秋月”一词。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湖光、秋月
(板书:湖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生:水平如镜的湖面,银色朦胧的秋月。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平浪静,水天一色……)
师:是哪个字把这种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表现出来的?生:和(板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
生: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师:是什么让诗人联想到是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此处隐藏24296个字……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
西湖美景令人心醉,晴天美,雨天也美。怎么形容这种美呢?诗人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西湖比做美丽的西施,无论怎样打扮,她都非常美丽。潭面:湖面。镜未磨:形容湖面像没有磨过的镜子。古人用的青铜镜,磨拭了才能光彩照人。“遥望洞山水色”一作“遥望洞山水翠”。青螺:古人以螺髻比峰峦。
教学第一、二行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镜未磨”,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图片或课件,展开想象,感悟诗句秀丽宁静的意境。
“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中,“白”是湖水色,“青”是湖中的君山色。引导学生明白诗人用“白银盘”来比喻洞湖,用“青螺”来比喻君山,体会诗人采用这种比喻手法能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可借助课件或插图帮助学生想象山水二色恰成对比,又互相映衬的景象。
全诗的意思是:秋夜月光下,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宛如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君山,就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课后第1题:旨在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使学生从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练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两首诗都是山水诗,朗读时要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课后第2题: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可让学生结合挂图,自由诵读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还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或写下来,并请同学评一评,看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课文链接:是描写西湖风光的对联,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
自主积累: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写景的古诗,然后再读一读,抄一抄。可以是学过的,也可是没有学过的。课内课外的均可。
教学设计参考
一、背诵古诗,温故知新
1.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刘禹锡的《浪淘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请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3.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
4.揭示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初读诗歌,认识生字。
2.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3.再自读,结合注释,试着了解诗的意思。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潋滟、空蒙、两相和、镜未磨等词语的意思。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看图,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随着老师富有激情的描述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3.鼓励学生把读诗后头脑里出现的画面画下来,为诗配画。
4.课件演示古诗所描绘的图文结合画面,配上音乐,指导学生朗读。
5.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2.搜集苏轼、刘禹锡的诗歌,举行朗读比赛。
参考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他的诗风流畅自然,姿态横生,既奔放又旷达,艺术手法变化多样。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看到了西湖在晴天、雨天的不同景象而写成的。在诗中,他把西湖比成西子(即西施),因此西湖又被人们称之为西子湖。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王叔文失败,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梦得文集》等。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作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古诗欣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望洞庭》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精读悟境,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
作者情感。
重难点:
分小组合作交流诗意。背诵古诗,描绘诗中美景。
一、听音乐,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放音乐《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导入,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对)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诗呢?
板书:《望洞庭》
评:在《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刘一祯歌声的烘托下,开篇给人一种震撼力。
二、自主学习,分小组讨论诗意。
1、自由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检查自学。(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学生边读边画节奏。
师评:同学们一个个是学习的能手,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
2、明确目标,合作交流。
师:接下来,分小组议一议:你读懂了哪些字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诗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评:同学们交流得很充分,合作学习快乐多。展示小组风采的时刻到了哪一组先来?汇报交流诗意。
评:安排同学合作学习,旨在唤醒其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同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展示实物。
4、这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出来?a、指名吟诵、齐诵、背诵,说意境。
b、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你能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意境吗?
评: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训练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相机激起了学生饱览秀丽风光的欲望。老师放飞了学生被禁锢的心灵,让他们成为对话的主体,用鼓励和信任让学生学会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就是诗的魅力,因此才能够千古流传,根据古诗意思画一画美丽的洞庭湖吧!会跳舞的跟着节奏自编自舞吧!
评: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中的“精读悟境”这一要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