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月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月亮》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
2、进行寓情于景的写法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景物特点的写法,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入题:“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了村庄,走过了溪边,走过了田埂。文章一句“我和阿妈走月亮”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读读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在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的。
设计意图:
总结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我”与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二、精读感悟,品味人物情感
1、品析:走过村庄。
第1~3自然段写“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到村庄。请同学们读一下,看看“我们”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个自然段。
(2)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并让学生给出评价。
(3)学生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找出与景物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课文中写的月光下的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月光笼罩下的点苍山、村头的大青树以及大道和小路,让我们感受到月光下的村庄是那么静谧,那么美丽,那么令人向往。
②作者在写这些景物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读第2自然段,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师总结: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这句话,从远到近,描写了月光下的山、树、路,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2、品析:走过溪边。
在“走过村庄”的时候,作者看到了月光下的山、树、路,那么在“走过溪边”的时候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4自然段。首先请同学们认真朗读第4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1、走过溪边,“我”看到了哪些景物?
2、这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除了现实描写,作者还想到了什么?
(2)学生再默读第4自然段,用三角符号把景物标出来,把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画出来,并注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老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师总结:在溪水边,“我们”闻到了香味,看到了白色的鹅卵石,看到了小水塘,看到了小水塘里面的月亮。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课件同时出示句子: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是一个拟人句,“抱”字既写出了小水塘中月亮的状态,又充满了感情,因而非常生动。
除了现实描写,作者还进行了回忆。这里的每个景物都隐藏着阿妈辛勤劳作的身影。通过景物描写和回忆,体现了“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表达出“我”对阿妈深深的爱。
3、品析:过田埂。
在溪边,“我们”闻到了花香,看到了小水塘。那么,在田埂上,“我们”又会看到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第6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在写走过田埂的内容时,作者为什么先介绍修路?这部分描写了什么内容?从作者的回忆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最喜欢哪句话?用横线画出来。
(1)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流利、正确、有感情。
(3)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并完成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给出评价。
师总结:先介绍修路,体现民风的淳朴。这段文字先写了秋虫、夜鸟、鱼儿,接着描写了果园里硕果累累的景象,然后详细描写了稻田,回忆了过去在稻田的有趣活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风景、生活的热爱。一句“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更是体现了作者对家人深深的爱。
“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水流的“满意”,更是体现自己的满意,表达出作者对家乡景色的喜爱之情。
“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低垂着头”形象地写出了稻穗的饱满,预示着今年又是丰收年;“镀亮的银毯”写出了月光下稻田的颜色、质地以及给人的感觉。想象一下,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呀!
4、品读第四部分:走月亮给“我”的感受。
“我”和阿妈不止一次走月亮,也不知走过了多少地方,那么,走月亮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感受呢?请阅读第8~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件出示:
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学生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指名读,看谁读得富有感情。
(3)默读这一部分,完成练习,老师巡视指导并指名回答。
师总结:此处写阿妈讲故事、静静地走,虽然平静,但是却充满了温馨和爱。作者更是通过“月亮牵着小星星”来比喻母亲和自己此时的情景,表现出自己和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四个“走过……”的连用构成了排比,这个排比句详细描写了走月亮走过的地方,体现出村庄夜晚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走月亮的喜爱。(板书:与阿妈浓浓的亲情,“我”的幸福与快乐)
设计意图:
仔细品读每一部分的重点词句,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学生再读课文,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教师在与学生梳理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细节描写来体现景物特点的写法,如第4自然段中,作者抓住月光下的小水塘倒映出月亮这一景象,写出了月色的美丽。
< ……此处隐藏23286个字……/p>难点
体会文中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月亮船》的歌曲。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或一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古人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去散步,一起走月亮吧!
3、板书课题:走月亮。
4、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文字障碍。
2、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3、点名分段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集体交流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出示有关云南风景的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1、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3、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走月亮
走月亮:月下散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我”获得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走月亮”中“走”的含义,感受情美、景美。
难点
理解并初步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仔细品味,感受月光下的美。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
2、引导学生汇报:
①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②“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意境。
①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文中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
②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了”?
③引导体会美景: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
④齐读这几句话。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重点体会:“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的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
②生回答。
③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得清吗?所以看起来模模糊糊,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脚下的路。
④再次指名读。
3、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学生配乐朗读。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1、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
①你闻到了什么?画出描写小溪流香的句子。
②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
③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想到了什么?
④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经验感悟)
3、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到幸福!
4、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
(三)自学第三、四部分(第6~9自然段)。
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你喜欢一个部分自学。
1、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呀!
5、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
明确:课文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四)整体回顾。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果园、稻田,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四、播放歌曲《母亲》,升华情感
看到文中的孩子和阿妈在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不禁也让我们想起了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怀着甜蜜、幸福、感恩一起来欣赏一段歌曲《母亲》,一起回忆妈妈带给我们的温馨、快乐、幸福、无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