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外阅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大纲指出:“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
课外阅读中的大多数文章,不但结构严谨、情节动人,而且里面有许多优美的语句,华丽的词藻。因此本节课我选择课外阅读上的《夏夜》和《冬娃》两篇文章,希望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之中体会到晚霞的美丽和小河的迷人,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命的精彩。同时希望通过阅读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学会作者的拟人、打比方等写作手法,为下一次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自己学会生字,学会词语,积累优美的语句,并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联系到自己的文字如何变得生动、优美起来,让学生尝试写话,老师加以指导,从而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有些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掌握。因此,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外阅读的指导类型也应该是自由灵活,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充分把握好课外阅读的作用,搞好阅读指导,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2本学期我校研修的课题是《对学生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在学习和实践中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自己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现列举一二与大家共商讨。
案例一:
当我校课题研修的主题确定后,开学伊始,我便结合校本研修主题在班内宣读本学期的班级课外阅读计划。按计划我首先在班内举行了一次班级朗读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个学生都参加(由于我班人多,分6堂课举行)。有一堂轮到唐宇航朗读了,他读的是《淘气包马小跳》中的一个片断。由于他读的时候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极象,加上他比划的动作,再富于滑嵇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掌来。同学们课下都称他是“马不跳”的化身。说来也怪,就从那天起,我们班的马小跳每天都在增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读《淘气包马小跳》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大课间,仍有一部分人不舍得休息,争分夺秒地读这本书。同学们都开玩笑地说:“我们班的马小跳已经泛滥了。”于是在“马小跳”的带动下,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越来越高,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反思:说实在的,仅仅通过一次不起眼的班级朗读会就把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调动起来,这个结果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包含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班级朗读会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朗读才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老师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你给孩子一个机会,孩子就会给你一个精彩。”我想长此以往,学生与好书本打交道,让心灵沐浴书香,做一个有有修养的人,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为孩子的生命奠基!因此,我们开展的这个活动是多么的有意义。
案例二:
根据班级的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用来检查同学们前一天阅读的内容,请一位同学带上摘录本走上讲台,先说故事梗概或谈感受或谈收获或赏析某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等,接着每个同学都必须过这一关,就是不看摘录本,大体上能背诵自己摘录的的优美词、句、段,最后老师稍作点评。
反思:开始学生对我这一做法不怎么理解,认为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做的是些无用功,训练时间长了,大家终于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因为这种训练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重视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为写作夯实了基础,促使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全面提高。
记得一位行家说过这样的两句话:“在教师的指导下扩大阅读的量,可以说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不二法门”。“课堂教学也好,课外活动也好,切忌搞形式、走过场,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照我看,最为简单易行,效果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推动学生多读好书”。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换教学观念,让学生从繁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把热情、冲动、阅读、理解、体味、感悟、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学生定会爱好语文,他们将会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3在语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乱的当今,重新提出这个朴素的道理,从“多读书”的角度去阐释语文的本质,是有现实意义的。
听说读写,哪个最重要?“读”最重要。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这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是建树一种生活方式。
这几年推行课程改革,有必要,也有成绩,但目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虚浮烦躁,坐而论道,翻来覆去,急于求成,为改革而改革,走得很远,却忘记了为何要出发。弄得一线老师也目迷五色,无所适从。这样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定力,摒弃形式主义,回到朴素的立场,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
语文课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很自然就可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等带动起来。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中小学阶段,读书是精神和智力获得成长的主要营养源。
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
看待读书问题,我们当老师的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既要照顾考试升学等现实的利益,更要从长计议,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为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打底子。
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反思之一:
语文课有没有引导读书的意识?是否有这方面的自觉?
一个有水平的老师,会懂得一些必要的平衡,既面对高考中考,又竭力防止陷于题海战术。可以做到让学生考得好,但又学得不那么死板。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面广,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在班级中做点调查,看看你们的学生读书兴趣到底有多高,处于什么状态,这也是检查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反思之二:
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读书的兴趣,或者反过来,是否会败坏读书的兴趣?
精读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略读课,应当是学生自己去读,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拿到略读 ……此处隐藏14605个字……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原著畅销就是例子。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语文教师的影响感染,会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教师的责任绝不仅仅是教会课本,更应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堂引向课外。
第四,给学生正确的指导。要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列出课外必读书目,或开列选读书目,并采取具体的措施督促落实。作品应与当今的社会风尚有关,同时通俗易懂,而且比较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3关键词:原典阅读;思想史;教学
思想史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对本专业思想发展脉络的把握,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养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学习了思想史课程,但没有读过原典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高校思想史类课程,引入原典阅读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原典在高校思想史课程中的重要性
1.原典是高校思想史课程的生命线。思想史一般是研究某类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思想家著作,其著作也就是原典。可以说,原典既是思想家思想的载体,也是当时思想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每一部原典,都是思想发展脉络上的一个节点,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发展历史。
2.原典有助于对思想的准确把握。现有的思想史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材的方式。然而,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讲授,对于学生来说都只能算是二手资料,对思想的曲解与误读在所难免。学生只有通过阅读原典,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思想家的思想之后,才能在正确的语境中准确掌握其思想。
3.原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许多高校也为此开设了许多通识类课程。原典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引入原典阅读,既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获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原典阅读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思想史是有其固有的逻辑进程的,因此,原典阅读也不可能是散乱无章,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对于教师来讲,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能从宏观上把握本门课程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具有代表性的原典,从而有能力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方案;对于学生来讲,要在教师帮助下制订系统的原典阅读计划,持之以恒,最终做到融会贯通;此外,教师之间也要相互沟通,制订方案,各门课程在原典阅读方面要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或遗漏。
2.适当性原则。对于思想史课程来讲,涉及的原典数量庞大,而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有主次、有先后、有详略。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课时分配、开课顺序合理安排阅读内容;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阅读,要区分精读、泛读、略读,提高阅读效率。
3.针对性原则。阅读原典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思想,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各类思想史课程中的原典阅读必然要有自己的针对性。例如,政治思想史课程中的原典阅读要集中在思想家的政治思想部分,经济思想史中的原典阅读要针对经济思想部分。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阅读,要时刻与课程内容相互参照,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果。
三、引入原典阅读的方式
原典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案,从书目选择、阅读指导、课外阅读、课堂互动、监督检查、效果反馈等多个环节入手,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1.书目选择和阅读指导。阅读书目的选择是原典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经典的、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原典作为阅读书目。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阅读,给出阅读建议。特别是有些原典可以做多学科的解读,这就需要教师从本学科出发给予学生阅读建议。教师还需要提出阅读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阅读,以提高阅读效果。
2.课外阅读与课堂互动。原典阅读需要大量的阅读时间,一般属于课外阅读。但阅读的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课堂内外必须密切配合。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阅读小组,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并形成文字材料。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要转变过去先讲授观点再引用原典予以证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各阅读小组进行汇报,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原典中得出结论。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对原典理解的准确性,也是督促学生阅读的一种有效手段。
3.监督检查与效果反馈。教师为了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原典,同时检验阅读效果,必须注重监督检查。这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阅读笔记、小论文、课堂汇报与讨论、期末考核等都可以成为监督检查的形式。同时,这种检查也是一种效果反馈,教师可根据反馈情况,及时修订原典阅读方案。
总之,原典阅读在高校思想史课程教学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原典阅读,坚持系统性、适当性、针对性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原典阅读方案,并将其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申小龙.高校原典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xx(4).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4今天上了一节“1751”学习汇报课,我把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 李心灵老师的绘本故事《犟龟》稍加改动讲了一遍。我本着她的情感主线“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和音乐主线“乌龟进行曲”来设计教学,模仿她把音乐、美术、朗读等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绘声绘色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来阅读绘本,观察绘本,大胆想象故事情节。总的来说,达到了引导孩子观察绘本、阅读绘本、爱上绘本的目的,但是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不论是绘本教学,还是平时的语文课本教学,目的都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而我在教学中只是形式地训练读、说,没有深入地训练下去,学生朗读表达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其次,语文教学就要上出语文味,绘本虽然只是简短的`绘画加小故事,其中的语文元素却非常丰富。绘本中丰富的画面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还要把观察到的用完整的话表达出来,观察不到的要想象出来。这种表达不是一个字一个词就能代表的,要有精练的语文“语言”,准确的语文词汇,完整的语文文字来表达,而我只是为了“阅读”而教学,并没有树立大语文观来训练孩子的表达。
还由于自己的语文素养不够高,驭驾课堂的能力有限,因而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够高,有些学生站起来嘴也不张,有些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思考、回答,这都值得我思考、反思,并在今后常规中要训练的地方。
另外,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把学习运用到生活中,知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该怎样去做。而我在最后就没有把孩子喜欢犟龟的这种“坚持”、“持之以恒”、“不怕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等品质联系到学生的生活中,使他们明确在平时遇到困难该这样去做。
总之,学无止境,课无完美。今后我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素养慢慢提升;要不断锻炼,使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