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花瓣飘香》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花瓣飘香》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小女孩对妈妈的爱、对爸爸的尊敬,爸爸对家庭的牵念,“我”被小女孩感动后懂得了孝顺……课文不长,情节内容也比较简单,但是处处流露出来的亲情学生不一定能深刻体会。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朗读、想象、表演等方式,让他们逐渐体会这浓浓的情谊。
小女孩摘花,摘的只是花瓣,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只摘花瓣,学生一开始只说出是不忍心把整朵花都摘了,我又让他们进一步想想从这里能看出来这个小女孩怎么样,他们明白了:小女孩爱护植物,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捧在手里,其中的“捧”,又可以看出来小女孩小心翼翼,有的学生说那是因为怕花瓣掉了,我顺势做了个拿紧的动作,问他们这样行不行,学生说这样就把花瓣都捏坏了。好,小女孩这样是为了让妈妈看到最美丽的花瓣,她对妈妈的爱也融进了这片花瓣里。接下来小女孩回答“我”的那段话,我让学生细细地品读,可以加上动作,啊,花瓣是那么香,凑到鼻子边闻一闻,花瓣是那么鲜艳美丽,摸上去像绒布一样,多舒服呀,情不自禁地抚摸花瓣,最后想起爸爸还在遥远的南沙,禁不住落泪。在这里,我让学生说说小女孩的爸爸离她有多远,小女孩有多久没有见到爸爸了,她有多么想念自己的爸爸啊。让学生体会小女孩此时此刻的心情。而且小女孩始终不忘记爸爸的嘱咐,多懂事的孩子啊。
而这些花的主人,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看到小女孩摘花,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呵斥她,而是轻轻地询问,这里也可以看出对孩子的关爱。最后,受到小女孩的感染,买了两盆月季花,一盆给小女孩,一盆放在自己母亲的阳台上。此情此景,让学生联想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很多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2《花瓣飘香》这篇文章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细细地读,不禁被文章中浓浓的情感所吸引。文中的小姑娘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不仅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如何让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姑娘爱花、爱妈妈、爱爸爸,进一步体会出小姑娘的懂事呢?我打算抓住文眼“懂事”为切入口,层层深入,品读文章。在教学三至十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边读边思考: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评价小女孩?学生大多数都能用“懂事”、“善良”来评价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又这样引导:她的善良,她的孝顺,都缘于来一个字——“爱”,细细读课文,想想:她爱什么?通过反复朗读、思考、讨论,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小女孩很爱花,但舍不得把整朵话都摘了,她想把美丽的花儿留给人们观赏。”有的说“小女孩很爱妈妈,她摘花是为了送给妈妈,让生病的妈妈高兴。”还有的说“小女孩时刻记着爸爸的嘱咐,不惹妈妈生气。说明她也很爱爸爸。”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3《花瓣飘香》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为了让病中的妈妈高兴,摘片花瓣送给她,表明了她是个懂事的小女孩。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在教学时需要浅入深处,不能仅仅浮于文字表面流于形式。
这篇课文主要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通过初读,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到小女孩的“懂事”,所以在精读课文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的懂事呢?让生抓住文中的三组对话,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读小女孩的每一句话,分别体会到她的爱花、孝顺和听话。在教学时,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抓关键词,感悟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小女孩的答话是朗读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时抓住关键词,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中体会小女孩的懂事。例如在感受小女孩孝顺时,通过“摸上去像绒布”、“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词句体会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摘花瓣送给她”的一片真情。在体会小女孩爱花时,抓住“舍不得”“不好意思”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小女孩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在感受小女孩听话时,抓住“闪动的泪花”让生谈谈这是怎样的泪花?这泪花中包含着什么?学生有的说是激动的泪花,有的说是思念的泪花,还有的说是难过的泪花。在交流过程中,我珍视每一个同学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
二、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学生通过文中相关词句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小女孩的懂事,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探寻文本的空白处,通过创设情境,让生展开合理想象,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例如:在学生感受到小女孩送花瓣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后,我让学生想象:妈妈收到小女孩的花瓣后,会说些什么?小女孩的心情会怎样?再如,课本最后写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买了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母亲的阳台上,在此,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作者在把两盆花送给小女孩与他母亲时,分别会说些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生发挥想象,给予了学生深入思考与言语表达的训练,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
三、抓住题眼升华主题
在课文学完时,我让生再次品读课题,并让生思考:这花瓣中飘着什么香?引导生领悟“飘香”的象征意义。这种香味不仅仅是花香,更是浓浓的爱,此处在教学时引导的较好。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品析完文中的关键词后,给予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略少,忘记让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所以课堂节奏有些过紧,导致最后时间多5分钟左右让生完成《补》练习。
2.对于学生的回答引导、评价还不到位。
3.个别问题的设计不深,让学生的回头流于形式。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4《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第六课,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
这篇课文是我在学校开展的“一人两节课”活动中上的一节课。课前,我为了给语文组“一人两节课”活动开个好头,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找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我认为我的课前准备是很充分的,自我感觉教学设计比较新颖,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一定会上的很好。可是上完课后,自己又觉得有很多不足,不是之前自己想的那样。下面,我把这节课的优点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出来,以利于自己以后的进步。
优点:1、这节课教学设计打破了教学常规。我以“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像,(懂事)找出课文中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这个问题为一条明线,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学生找的句子进行文本对话。
2、在这节课教学中,我 ……此处隐藏5293个字……立刻将我围了起来,一个个手上都拿者美丽的鲜花。他们将花送给我,并祝我“圣诞新年快乐”。看着他们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听着他们一句句稚嫩的祝福声,我的眼眶湿润了,此刻,我真的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幸福。这种幸福是那么的甜蜜、温馨,“谢谢你们,孩子们,也祝你们圣诞快乐”,我微笑着说。上课了,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我捧着书本走进教室,望着讲台上那一束束鲜艳的花,想到与其让那些花儿慢慢枯萎,不如将这些花儿作为礼物奖励给小朋友们,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于是我灵机一动,拿起那一束束芳香四溢的鲜花,微笑着对小朋友们说:“孩子们,你们希望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吗?”孩子们立刻回答:“想”。我顿了顿嗓门神秘的说:“老师听圣诞老人说,只有上课遵守纪律,积极动脑筋的孩子才能得到圣诞礼物,这堂课老师也会有礼物送给你们,这些美丽的花瓣就是一个个快乐的精灵,希望这些带着老师爱的美丽的精灵将老师的祝福与欣赏都送给你们”。孩子们听了,一个个都非常的激动与兴奋,一个个正襟危坐,听得特别认真,都希望得到一片花瓣,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尤琦也比以前进步多了,这堂课上的特别顺利,孩子们的表现特别好,只要他们举起小手回答问题,我都会摘下一片芬芳的花瓣奖给他,孩子们收到花瓣后,一个个高兴的放在小鼻子上闻了闻,有的还用小嘴亲了亲,又小心翼翼的将花瓣夹到了书中。
看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觉得我就象一位手拿魔术棒的仙女,将爱的花瓣洒落到孩子们的心田。愿这一片片芬芳四溢的花瓣能成为爱的精灵,永远陪伴孩子。我想许多年后,孩子们和我都会记得那个圣诞节的语文课,那个花瓣飘香的课堂。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3《花瓣飘香》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故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寓意深刻的道理。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深情的文章,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本教学设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精神,以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学习,懂得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现小女孩的一片爱心孝心。
看到这篇课文时,我一下子被它优美的题目所吸引,再读,发现这个故事也很美,整篇文章都萦绕在淡淡的月季花香中,花美人更美。当真正开始着手准备时,才发现想把这篇课文讲好并不容易。这篇文章的段落很多,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必须抓住一个中心的问题去设置整个教学过程。但是第一课时该教学什么内容?如果仅仅是字词教学或者整理感悟理清脉络的话,这样的课堂内容似乎过于简单了。最终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1.字词入手,重点抓课文第二自然段“俯下、摘下、捧着、穿过”这一连串的动词,感受小女孩摘花瓣时的细心,体会写法的精妙。这个环节期初设想在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进行迁移练习。但因为没有设计好,这个环节省略了。
2.读文理清脉络,抓住文中表示时间的三个词“一天清晨、几天后的一个清晨、第二天早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上完课之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黄伟教授进行了点评,他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围绕主题进行教学设计,《花瓣飘香》这课,你想训练学生运用连续性动词,可以由本课第二自然段到学过的课文涉及的动词段落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迁移写话;你想训练对话,可以用文本中小女孩和“我”对话为例,设计训练点:小女孩将那片花瓣送给妈妈时,妈妈和小女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我”买了一盆月季送给母亲时,我和母亲之间又会有什么对话?教师的课堂设计要紧紧围绕课堂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得。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4《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从小女孩回答“我”三次提问时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一个敬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这篇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小事的叙述之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小女孩那纯真的心灵、纯真的爱心,就像含着露水的花瓣一样清香四溢,让人迷恋、珍惜。我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读“我”问话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轻轻地”一词让他们反复品读,从中体会“我”的和蔼可亲。在小女孩的答话里,引导学生抓住“不好意思”、“舍不得”、“摸上去像绒布”、“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词语,让学生边读边想,用心领会小女孩虽然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的情感。通过“叫我”、“不要”词语中体会小女孩对父母的敬重。同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小女孩爱妈妈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最后,我又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自己的身上。通过“说说你是怎样爱妈妈”的话题。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是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5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在教学中,我通过这几个方面展开了教学:
一、想象说话,感悟事物之美
我在第二课时开始,就请几位孩子上台写了“红艳艳 露水 绒布 清香 露水”这几个词语,并让学生用这些词语中的任何几个词把这朵月季花描述一下,让学生感受月季花的美。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也为后文的教学做下了铺垫。
二、紧扣文眼,领悟心灵之美
在教学中,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开教学:自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的语句,在交流中,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我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这些语句的感悟。并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抓住小姑娘舍不得摘花却忍不住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的原因,创设了小姑娘双手捧着带露水的花瓣来到妈妈病床前,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妈妈又会有怎样的表现?通过学生的回答,体会小姑娘的“孝顺”难怪作者要夸她是人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生病,孩子的爸爸怎么不在她身边?引出小姑娘的爸爸,你会和爸爸说些什么,让爸爸放心呢?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小姑娘的“听话”,怪不得作者要夸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在想象交流中,一个爱花、爱妈妈的小女孩就生动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三、理解题意,升华情感
在教学的最后,学生已被小女孩那种品质所感动,但是对于题目的理解却还是停留于浅层次“像绒布一样的花瓣散发这淡淡的清香”,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题意,我出示了一首小诗《花瓣飘香》: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表一份心愿,道一声祝福,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小小的花瓣,像绒布一样柔软,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小小的女孩,像露珠一样透亮,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我深情款款地读时,学生也陶醉其间,再让他们关注课题“花瓣飘香”,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课文以“花瓣飘香”为题实际也指小女孩的心灵有着花瓣那样的美,那样的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