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2设计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此处隐藏35864个字……因有哪些?
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2、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 “ 骤雨飞蝗 ” 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3、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
生:我想对周瑜说:
生:我想对曹操说: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 结论 )
六、作业
推荐读少儿版《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14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 学生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妒忌心强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鲁素: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识天象,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诸葛亮晓地利,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回来时顺水顺风;
c、诸葛亮知人心,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15教学要求:
1、理清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诸葛亮能如期交箭的原因,从而了解他的才能。
2、能简要地根据板书概括全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三段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幻灯机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的才干具体体现在哪里?
二、新授
㈠学习一、二段
1、幻灯出示三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枝箭?
③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找出反映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词语。
2、读后讨论。
3、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周瑜是怎样设计陷害诸葛亮的?
4、分角色读周瑜与诸葛良亮的对话。
㈡学习第三段
诸葛亮顾全大局,答应赶造十万枝箭。在鲁肃的帮助下,作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箭的呢?
1、指名分节朗读,并概括每段意思。(板书)
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卡片)
(神机妙算、识天气、懂地理、知己知彼)
3、默读课文,划出表现以上几点的`语句。
4、读后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7、8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5、齐读7、8小节
电脑显示:船一字儿摆开受箭的情形,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计算的准确与计谋的绝妙。
6、引读第9小节
㈢学习第四段
教师读第10节,学生齐读周瑜的话。
1、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
(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妙在能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
2、朗读全文,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三、总结全文
这堂课我们通过讨论,懂得了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诸葛亮神机妙算,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最后取得了成功,周瑜只能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同时我们还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他是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
附:板书
草船借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