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悟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受到启发,对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感悟,这个时候,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忆这些感悟。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怎么写感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悟1感觉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片子,期待朱老师的演绎!这种题材的电影,以小见大,往往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剧情也比较新颖,比较吸引人眼球,话说龙哥擅长刻画细腻的心理活动,细节处理也到位。这样的一个角色,有点神秘,让人期待!
龙哥的每一次演绎,都是突破自己,他不会在舒适圈待着,所以他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以极大的期待,他就像一个可爱的盲盒,打开的瞬间,给人满满的惊喜。
进组的龙哥,总是没有消息。但小笼包都非常淡定,因我们知道,他在努力的.工作,创造更好的角色。我们就像同路人,在各种的工作中努力,好好的生活,享受美食,做公益,买代言,期待新剧。
20xx年夏天,20xx年夏天,以后的每一年,都是带着期盼的,想想就很开心!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悟2时光荏苒,转眼3月悄然而至,对于热衷国产电影的观众来说,20xx年上半年值得期待,根据电影上映排期表,多部国产佳作将在4月清明档登陆院线,上演票房大战,包括《你是我的春天》、《最后的真相》、《被害人》,以及由实力派男演员朱一龙领衔主演的《人生大事》。
纵观百花齐放的“清明档”,《人生大事》是唯一一部“殡葬”题材影视作品,故事围绕殡葬师莫三妹(朱一龙饰)和失去外婆的孤儿武小文(杨恩又饰)展开。在一个安静的清晨,武小文大声喊着“外婆”,她发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外婆久久没有睁开眼睛,年幼的武小文并不理解“死亡”的含义,在她看来,外婆只是沉沉地睡着了。
武小文外婆去世后,身为“上天堂”殡葬店工作人员的莫三妹到场,为前者料理后事,连他都未曾想到,在武小文的眼里,自己成为了“偷走”外婆的坏人。与此同时,失去外婆的武小文沦为亲人眼中的累赘,命运将她与莫三妹捆绑到了一起,两人共同经历了一系列有喜有悲的琐事,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武小文与莫三妹从互生敌意到相依相伴,带给观众无限感动和感触。
据制片方介绍,早已制作完成的《人生大事》定档4月2日,陪伴观众度过清明假期。按照惯例,新片上映前,制片方往往会放出全新物料预热,包括宣传海报、宣传片等等,让朱一龙倾注心血的《人生大事》也不例外。就在3月1日,一段长达1分42秒的《人生大事》宣传片上架,随后空降热搜,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
走进《人生大事》宣传片,武小文与莫三妹相遇初期,两人针锋相对,抱着满满的敌意,之后武小文与莫三妹互相温暖,后者担任起了“爸爸”的角色。此外朱一龙与杨恩又还频频上演感人至深的哭戏,当武小文询问自己是否再也不能听到外婆的声音,莫三妹不禁红了眼眶,他深知“天人永隔”有多么残酷;在绘画课上,莫三妹看到武小文为自己创作的卡通画,潸然泪下。互飙演技!两位优质演员之间的对手戏不容错过。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6
小文经历了三次离别,一次是她的外婆的离世,一次是舅妈的抛弃,一次是亲妈上门后不得不与莫三妹的分别。
外婆的离开对小文来说是突然的、无意识的,甚至在一切结束之后,小文依旧是一种很懵懂的`状态。对于她来说,她知道的,是那个喊她多喝水的外婆不见了,是那个喊她回家吃饭的外婆不见了。在外界的喧嚣中,她只能躲在衣柜里,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她想要用她的枪赶走那些“坏人”,最终,与她相伴的,只有外婆给她缝的小老虎“豆角”。
“我外婆呢?”
小文一遍又一遍地问。这是她唯一的寻找外婆的方法。
在与莫三妹一次次的为人送终过程中,她慢慢明白了死亡的含义,夜空下,听着外婆曾经的声音,一遍又一遍,满天的星星中有一颗属于她的外婆。
舅妈的抛弃对于小文来说无疑是第二次的伤害,哥哥的不争气,舅舅的软弱,最终全部都归结到了小文的身上,她被贴上了“拖油瓶”的标签。虽然小文面对这些从来不会哭,但是她心里都明白。在意识到自己闯祸后,小心翼翼地补救,看到莫三妹的难处后无声的帮助,她在小心翼翼,却又坚强不息地生活。
第三次的别离,对小文来说是最痛苦的。这次别离,发生在从小依靠的,有外婆的家不见了之后,发生在与莫三妹一行人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温情之后,发生在她逐渐适应这里的一切之后。亲眼目睹,亲身经历,那个雨夜,但是与前两次一样,面对这样的别离,她依旧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在用力地敲打着车窗,乞求车子能够停下,不停地喊着“爸爸”,“爸爸”。所以最后,她拼劲全力也要回到“上天堂”。
因为这是她的家。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悟3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对此有多种看法:学业、婚姻、事业、生育……而电影《人生大事》给出的答案则是:死亡。
全片主要讲述了人称“三哥”的殡葬师莫三妹为女友熙熙打架入狱,在刑满释放后的一次出殡中遇见了孤儿武小文,小文从此粘上了麻烦缠身的莫三妹,并给他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活难题,在经历一番啼笑皆非后,这对混迹于殡葬业的特殊的父女碰撞出奇妙的情谊,同时也改变了莫三妹对“殡葬”这一行业的感情和对生活态度的故事。
“人生啊,就像一本书,哪一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呀,画上的是句号;有的画的是惊叹号;还有的画的是省略号……”电影中老莫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是啊,“人生自古谁无死”,既然无论如何都要面对死亡,何不抓住一切时间,为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或是精彩的“惊叹号”呢?时间不会为任何人驻足,但学习工作的成果、成长的经历等都是扎扎实实的收获,会陪伴着我们继续向前。
影片中还有这样诙谐而又引人深思的一幕:婚庆店的老板娘训斥莫三妹将灵车停在她的.店门口,还强硬地命令好奇的儿子小胖放下丧葬用的菊花去洗手,并呵斥抽了三妹的烟的丈夫也去漱口,只为嘲讽莫三妹从事的殡葬业是“晦气”的。或许有人会认为老板娘欺人太甚,但反观我们自身,又是否歧视过同莫三妹一样的千千万万的从事“低端”“晦气”职业的人呢?在此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他们。例如殡葬师,他们让每一位逝者风光体面地离去,也用心体恤生者,向他们传递生活下去的勇气。他们是人间大爱的体现,人生驿站的送行者,他们有一个温柔的名字:种星星的人。他们都为社会提供做出了贡献,所以,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人们对某职业的刻板印象被歧视。
人生大事,生离与死别。愿我们都能把握青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悟4这个星期我观看了电影《人生大事》。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一种职业殡葬师。片中的莫三妹(三哥)继承了父亲的职业—殡葬师,别人口中“吃死人饭”的。他觉得这个行业风水不好,觉得生活没意思过不下去,自暴自弃,看不起自己。小文呢,有个 ……此处隐藏10546个字……问下,三哥情急之下的随口说了:奶奶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在夜深不眠夜仰望天空,听着外婆在电话手表里留下的语音,星星成了小文对奶奶的寄念。另一个主角是一位刑满释放的殡葬师,名叫莫三妹,经营着父亲留给他的名叫上天堂的殡仪馆。从小就不断面对死亡的三妹和人生初途丧亲的小文的碰撞。三妹其实很小就跟随着父亲接丧事,小时候同样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会死亡,直到长大点才知道什么是死亡,又或者说是见多了,自然也就惯了。日复一日地工作,让他厌倦了这份工作,小文的出现,意外地改变了他对职业和生活的态度。三妹面对糟糕透了的生活,小文面对失去至亲没人抚养的生活,互相成长,互相治愈。
说到丧葬,身在中国是可以很深刻体会到人们面对这个话题只字不提。记得很小的时候,我的祖母去世了,在守灵的那天,大伯母把我抱回最里面的幕布里,我当时很小很小,四五岁吧,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死,内心很害怕很恐惧,当时把我吓的话都说不出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哭了,后面的记忆想不起来了,从那以后,每天睡前总有一个场景在我的脑海里过一边,白布盖着一位在我成长中占不多记忆的祖母,几盏燃油灯燃起长长的火焰,长凳搭在蜡烛上白布下,就这样过了两年,这个场景才慢慢的从我的'脑海里减频。那个房间是走都不敢走进去,再次走进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死”的经历,很深刻。我属于胆小类型的小孩,没人告诉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用自己的经历和时间知道了什么是“死”,每个人对“死”都有不同的看法吧。在面对“死”这件事,在我们的文化中,认为死是不吉利的,墓地也是不吉利的。墓地建在城市中会令许多人不满:活人怎么可以跟死人生活在一起呢?我们害怕墓地,更害怕死,甚至连说“死”字都成了一种忌讳。这种想法在人们脑海里是根深蒂固的,在我脑海里也是,我这样写出来,连我自己都有点觉得是不是有哪里不对,我是不是不该说这个话题。
看过一篇文章是说西方国家看待死亡这件事,他们有一个万圣节,在那个节日里,会有很多人扮鬼,用坟墓装饰小院。在中国靠近坟墓的房子就有种不吉利的感觉,而西方国家他们会用这些警醒他们珍惜时间,在外国影视剧里,他们生活的社区周围常常有像公园一样的墓地,这些公墓大多绿树环绕,鲜花绽放,景色优美,并没有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许多的墓地甚至还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在城市中的墓地,不仅给人们寄托哀思的空间,也提醒生者要珍惜活着的时光。作家蒙田认为我们的房间应该要有一扇可以俯视墓地的窗户,也许正是基于此。看着墓地会让一个人的头脑保持清醒,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活得不再浑浑噩噩。
其实好好跟小孩子解释,他们是可以接受的,无非大人们也没有正确的面对死亡,无法引导小孩正确的面对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珍惜时间,珍惜眼前人。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悟14昨天看了人生大事这部电影。从头到尾,主人公是以一个市井小民,没钱确又有骨气,做事不计后果的一个人物形象,给我的感触可能没有那么那么鲜明。整体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的成熟,冷静,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无论什么样的糟糕与惊喜,日子都要一天天的过。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成长,如果是一个听人劝,又有人劝的人,那么成长的过程可能少了很多的错路与荆棘。
青少年的`冲动哪有那么容易平复,不过是有人担着,没人就自己担着。
“人生,除了生死,没有大事。”可能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所以电影了虽然有很鲜明显露生活的。卑微,在穷人间的挣扎,很狼狈,确又那么现实。除了生死,好像一切都能过去。
下地狱,在人间,上天堂。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悟15早上看完了电影《人生大事》,有些感触。尤其是开头,看着小文叫不起来外婆,恍然觉得这是惊恐片。站在小女孩的角度看来,最亲的外婆叫不醒了,又被人抬走,再被送去烧了,多么可怕的事。
再看三哥——莫三妹。做着殡葬行业、生活本就不容易的三哥,在处理小文外婆后事时遇到了小哪吒——小文,两个欢喜冤家成了家人,而后三哥的父亲去世,小文的母亲带走了小文,经历了生离死别后的三哥幡然悔悟,开始热爱自己的工作,养着找回来的小文,开始了新的生活。
故事并不复杂,只是够动人。像小文与三哥,是不打不相识的关系,磨合后又成了相依为命的关系;像老爷子与三哥,表面上是相互嫌弃的关系,最后还是父慈子孝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一开始可好可坏,相处久了却又自有真情在。
还有那人生的大事。以前看到的是“人生除了生死,再无大事”,电影里则排除了生,变成“人生啊,除了死,无大事”。什么是人生的大事呢?是电影中婚庆店与殡仪店代表的延续与死亡,还是悲欢离合?只怕都不是。人生的大事还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或大或小,好过不好过都得过。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发生,处理好眼下的事才重要。
只是说起来容易,谈死亡还是太难。小时候,那些疼爱我的老人离世都没去过;未来,又希望活着的亲人们长久地活下去。最害怕医院,最不想看到离别的时候。
人生大事电影的观后感6
“种星星的人”是这部电影赋予殡葬行业的特殊称号。“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我也曾坐拥于山野之中,抬头遥望每一颗星。科学灌输多了,也就失了感性。总在想象宇宙恒星的存亡,却没有想过每一颗星都可能是某个人心里最挂记的人。
在仲夏夜的`延江路,小文和三哥会不会常常遥望星河,思念自己的外婆和父亲呢?
在我心里,小文就是一个小哪吒,跳脱、调皮,却又把该放在心里的人放在心上。从小和外婆一起成长,却在一天早上醒来外婆匆匆地离去。小文,不要伤心,你睡着了,外婆会变成星星掉落进你的梦里的;小文,不要难过,难过就坐在“上天堂”外面的石凳上,看看天上的星星,听一听外婆的声音,外婆就在你身边。
失去了外婆,小文也收获了一个暖心的爸爸,不是嘛?
短短的两个小时涵盖了三哥蜕变的一年。从原来的自私、对生活无方向的三哥变成了一个爱女儿的好爸爸;从原来对殡葬行业有异议到现在子承父业,变成了一名合格的“种星者”。三哥也许不懂父亲为何就把他往死人堆里推。其实就像歌词里写的一样——“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种星星的人”。相信这个行业,相信自己,相信天上每一颗星星,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我最感动的是老莫变成烟花消逝于长江之上吧。没有满堂的哭声、没有满堂的白布,只是把自己的骨灰装在一个最平常不过的罐子里。留下一封家书,让儿子选择一种最特别、最体面的离开方式。三哥理解您了,不知道您在天上有没有看到呢?在二儿子死去的上空,把您的骨灰掺进烟花,成为延江路那一夜最亮眼的存在。或许您已经变成了一颗星星,看到儿子的作为,估计得和其他星星炫耀了吧!
《人生大事》传递出来的观念是“人生除死无大事”。就像老莫最后说的“人生就像一本书,总是要翻到最后一页的。只不过标点符号不同,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是省略号”。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宇宙恒星更大的事,人生里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大的事。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愿意投入生活,人生这本书的标点符号也可以是最美的星星。
我家在延江路雨花区槐安路七十三号上天堂,我是种星星的人,你也可以是。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