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时间:2025-08-17 14:22:26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篇1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是常生龙先生根据多年的阅读,精选50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对于从事教育的我们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书中涉及的内容于我而言实乃博大精深,而我只窥得冰山一角。

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自己先变成孩子,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一个法宝。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反映出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于永正老师教了一辈子书,致力于对孩子的研究,研究孩子的天性,研究怎样把自己融入孩子的群体,以至于自己就成为了“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童心未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教师是一个真正能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学生只有认同教师,信服教师了,才会效仿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遵循教育的规律,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二个法宝。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人们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语言规则而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生涯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训练自己,提高朗读的水平。孩子们正是在他的朗读之中,学会了语言,培养语感,产生了情感,掌握了表达的方式。

以身示范,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三个法宝。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力。他在学生面前总是穿戴整齐,从不随意;批改作业,课堂板书,字都写的工整认真,没有丝毫的潦草;跟孩子们一起活动时,和孩子们一起做,而不仅仅是做一名指挥者。大德无形,大教无痕。于永正老师总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信当我们学会运用于永正老师的三个法宝时,一定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做一个挺直腰板的教师。

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例如“人”字,虽然只有简单的一撇一捺,但它所包含的意思却并不简单。“人”字的外形像极了一个左右脚分开,稳稳当当,站立于天地之间的`人。他挺直了腰板不卑不亢,堂堂正正。作为教师,怎样培养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呢?有人说:“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要担起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并不容易。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告诉我们,教师只有挺直了腰板做一个站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才能够真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会学生如何做人?1。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生活中以讹传讹,人云亦云的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吴非说:“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教参,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教师自己不迷信专家,不迷信书本,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所教内容提出新的见解,才能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有独立思考的学生才会慢慢多起来。2。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取成熟的标志,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只有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挺直腰板,让自己的课堂熠熠生辉,在这样的课堂成长的学生,自然也就容易成长为一个站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三、做一个爱阅读的教师。

大量的,广泛的,坚持不懈的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名师捷径是“阅读——反思——实践”。王崧舟告诉大家,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新的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地邂逅。作为教师,唯有孜孜不倦的读书,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用自己的智慧点亮学生的智慧。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筹划,可以让自己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篇2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习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正如本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现摘录几点感受与心得:

1、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2、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学科教学应该有宏观目标与规划,中观计划与策略和微观的课堂设计与活动。每学年、每学期、每节课,学生都应该明确知道本 ……此处隐藏15346个字……,我在预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段留意学生的情况,如果有学生有疑问,就进行一对一的解答,如果有大多数学生问到了同一个问题,则需要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讲述这个问题,如果学生都会的问题,就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自己说出自己自主学习的情况。这个对于预留课堂时间自主学习是做到了,可是在学生展示方面还是比较欠缺,这种操作也在根据学习内容在不断的调整着,具体教学效果也是比较担心的事?想改变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实现较是为了无须教,但是对于效果,我还是不能胸有成竹。所以呈现出来,希望大家能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也希望我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实现书中所说:“教是为看实现不需要教。”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篇13

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时而勾勾划划,时而停停想想,时而会心一笑。教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常生龙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

1、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朗读既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感悟:语言学习的规律都是相同的,不过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规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语言学习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和过程,接受--观察模仿--练习--运用。如果语言学习从学习语法开始的话,将会抹杀很多孩子的语言兴趣的。

2、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感悟:教师的职业倦怠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固然与收入和压力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中丧失了真我,像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天天带着面具生活,在学生们面前装样,那肯定不会快乐幸福。对一个老师来讲,课堂上的自我越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真我,就会越幸福。

亲爱的老师,你有勇气在课堂上展现真实的自我吗?

3、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

感悟: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4、如果孩子们不能学着好好读书并且喜欢阅读,那么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发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就很小。....有学困生的.困难就是不能顺畅地阅读。-----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

感悟:严重同意。读写能力不仅仅决定学业能够成功,还决定着未来的生活质量。家长和老师如果携手把孩子培养成了终身热爱阅读的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若想领先于他人,先从学习阅读开始。阅读习惯的培养一定要趁早。

5、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6、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教师和学生说话的艺术

感悟:语言是一把利器,可以伤人,也可以成就人。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都是值得注意的细节。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篇14

记得去年冬天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校园里面银装素裹,美不胜收,我和魏老师一起出去拍照,感叹道:“真美呀!”前几天,操场围墙边的蔷薇花都开了,分外美丽,我又和魏老师一起到操场“打卡”,看那景色比公园还美,再次感叹:“好美啊!”但其实我们还有好多澎湃的感情没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许多对美景的喜爱和震撼没能用文字描述出来!遗憾之余,两个数学老师不约而同地说:多读书吧,不然,连自己的情感都没办法精彩地表达出来!

是啊,多读书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尽情表达热爱。有人说,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的一次次的邂逅。我有幸邂逅了常生龙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当一页一页地翻阅时,如在茫茫大海上,看见了一盏盏明亮而温暖的灯塔,照亮我教育生涯前方的漫漫修行路。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它共有五辑——第一辑教学即创造、第二辑教育即生活、第三辑学校即社会、第四辑理论即支点、第五辑变革即未来。这本书带领我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带给我思想的启迪,让我在教学道路上掌握更多的科学方法。

“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育中做好一切的前提准备都是要多阅读、多思考,让阅读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常生龙认为:学生的许多行为是机会主义的,如果他发现在课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体问题来得方便,更好应付教师的话,他就会选择不回答;如果他发现自己趴在桌上睡觉而教师不管的话,他就会经常趴着。学生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多时候是为了逃避,为了规避责任。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他这种倾向,让其在课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终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我发现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往往比较固定,常常只有那几个人;而其他同学,特别是一些思维懒惰的同学课堂参与度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也没少想办法,但收效都不是很明显,直到看到了常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我从文章中了解到了莱莫夫的“杜绝退出”技巧,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从学生不能回答问题开始,直到他能给出正确答案或能重复正确答案为止。所以在我的'课堂上一个学生说“我不知道”,那我就去提问别的孩子,但在得出正确答案之后,我一定要让这个学生再次回答这个问题,有的时候还要在引申问题要求他继续回答。当学生发现自己身处必须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课堂氛围之中的时候,他才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估,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通俗地来说,其实就是发现自己没办法置身事外了,不参与进来不行了,老师就在缠着他,不思考不行了)。

当在阅读中汲养,并一点点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时,这个成长的过程让我深切地感到,足够多的阅读积累,会不断生发教育的智慧,会不断触发教育的多重视角,从而以丰富的个性化多维阅读,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教学风格。我们能够更加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提升课堂质量,才能以妙语连珠的互动、思路开阔的讲解、精准优美的示范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畅游广阔的知识海洋,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境界。这是美的邂逅,更是美的创造!

阅读吧,去遇见!当我们首先拥有宽广的海洋,领略绚丽的景致,相信也将带给学生思维的启发、智力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丰盈,教育的题中之义不就在于此吗?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