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的读后感

时间:2025-07-31 14:22:25
《做最好的自己》的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的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做最好的自己》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做最好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1

最近,忙里偷闲拜读了《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

这不是一本新书,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本书对于职场中的我却变得尤为重要。

这书名乍一看像是朋友之间用于勉励的极平常的一句话,听来就像“加油”或者“好小子,有你的”那么自然,亲切,但细品起来,这书名倒仿佛是蕴涵了深刻的道理:谁都渴望成功,但似乎谁都摸不准成功的脉络;与其裹挟在追逐成功的大军里茫然前行,还不如冷静下来,自己跟自己比上一比。

作者是少数几位在大洋两岸都取得过杰出成就的华人科学家之一。与普通科学家或企业管理者不同的是,李开复博士总能在繁忙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将饱满的热情倾注在对中国青年学子的关怀和教育方面。在此前几年的时间里,他亲自写给中国学生的四封公开信文笔亲切,说理谨严,感人至深,李开复博士亲自创办和主持的“开复学生网”更是成为了无数逡巡和徘徊在学业与生活之路上,渴望追寻理想、赢取成功的中国学子的“心灵课堂”。

2005年9月,李开复博士专门为大学生和青年朋友们撰写了成功指南——《做最好的自己》,在“真诚”这条贯穿全书的主线上,李开复博士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影响自己成长或为自己的成功助力的真实故事,也第一次完整、全面地向我们公开了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面临几次重要抉择时的心灵历程。当我读到他为了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计算机专业而放弃原专业的学习时,我被他追寻理想的经验与方法所折服和感动;当我看到李开复博士在导师罗杰瑞迪的鼓励下向着陌生的科学领域坚定前行的时候,我似乎听到一个成功的科学家用真切的话语鼓励我说:“嗨,要相信自己,你也可以做到的”;当我从其他资料中获悉,李开复博士为了决定是否回国创业,竟然使用“利弊对照表”帮助自己寻找真正的理想和目标的时候,我不仅会为李开复博士心中深藏的爱国情结感动不已。

首先,李开复老师阐述了“成功”一词的真正含义,成功是多元化的,衡量成功的标准有很多种,但最根本的标准应该是: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

我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

或许你没有怡人的相貌,没有动人的歌喉,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骄人的成绩,没有…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也许理想和现实总存在着差距。那么,面对这些,你是无奈,是悲痛,还是积极进取?我想每一位有上进心的人都是不甘沉沦的。

曾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每天挑着两只木桶上山担水,一只木桶完好无缺,一只却有裂缝。每次主人挑水回到家时,好桶里的水总是满的,坏桶里水却只有一半,坏桶因此黯然神伤。但是有一天,主人忽然发现,在山路的左侧,也就是坏桶所在的那一边开满了小花。而右侧却没有。原来坏桶一路洒出的水正好被种子吸收,才开出了花朵。有时候残缺也能创造种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残缺的木桶,因此,我们又何必自寻苦恼呢?你只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并获得快乐,人生不也同样有意义吗?

再次回顾哲人那段话,我想,大道固然引人注目,但小路也自有小路的风味:太阳虽然被人高歌,受人关注,但哪一颗星星不是“太阳”?只不过它距离我们太遥远罢了,而实际上它或许比太阳更大,更亮。

“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邓博在一次采访中说道:“自己所钟情的大学没有如愿,刚开始心里有些失落,但很快作了调整。正是在有关方面组织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登机前,我收到了南京审计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虽然当时不是很理想,但也还是有些感动,在落寞中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后来到了墨尔本大学,我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我觉得,或许读什么大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应该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吧!”

在同学们的眼里,邓博是:

“一个很低调但又很活跃的人,一个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人。”

“一个非常善良、很乐于助人,乐于公益活动的人。”

“一个比较自信、敢想敢做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正如李开复说的,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我觉得它最值得读的地方是李开复老师结合了中国和美国人思维的精华。而且给了正确的成功的概念和方法。我看过写不少助人成功和成材的办法,也许他们写的不错,给出的方法也能把人塑造得更好,可是却无法让人有模仿的冲动和理由。但是这本书的背后,有一个真正的成功人士的影子,沉稳、睿智,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开放、善于沟通,有着一个优秀的美国人所具备的素质。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知道如何去做。这种智慧,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并不多见。这本书里面传统而又开放的思想,应该能与当代中国年轻人一贯的思维找到切合点。

以上是我通读了《做最好的自己》的.总体感受。其实,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8章胸怀——海纳百川的境界。

文中运用了许多典型的事例和经典的语言,像“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用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做人的关键在于胸怀”、“人的胸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塑造出来的,除了有意培养和训练之外,最重要的事要拥有一颗真诚的心”等等等等,一句句平实无华却充满哲理的话不断的冲击着我,使我在叹服李开复博士的高见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胸怀”二字的理解。

在我们的平常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的多个不同的角色,我们是孩子,是长辈,是同事,是同学,是朋友,是爱人,在每个角色圈里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相处,去呵护每个角色圈的氛围。然而,人与人之间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差异,我们用什么去维护每个和谐的角色圈呢?答案里一定包含这样一个词语:胸怀。在与家长之间出现代沟时,需要你的胸怀来理解父母;在与小辈出现矛盾时,需要你的胸怀来包容小辈;在与同事、同学、朋友出现摩擦时,需要你的胸怀换位思考,谅解他人;在与爱人意见不同时,更需要你的胸怀缓解气氛,努力去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这一切,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何其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已深深地体验过。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努力。

李开复希望中国青年读了此书,能够成为:

一个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均衡自己的价值观、态度、行为的人;

一个“德才兼备 ……此处隐藏11963个字……划中,而要让他们自由的思考,孩子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

  《做最好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6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说起来,在求学阶段,我还是很喜欢看书的,尤其是小学到中学阶段,真的可以说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那时也真的是看了一些好书的,可是由于年纪太小,对书中很多内容的理解,却还是有局限性的,后来随着学业的逐渐增加,看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工作后,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止了书籍的阅读。直到最近两年,才又开始读书活动。起初,因为开展永吉县中小学领导干部读书竞赛活动,而被迫读书,可是读着读着就沉浸其中,一发不可自拔。说起来,还真的要感谢这项活动的开展,让我得以坚持每天静心读书,虽然每天读书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但是一天天坚持下来,阅读量也是出乎意料的。

近期所读的书籍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本名字叫做《做最好的自己》的书籍,作者是李开复先生。《做最好的自己》是在同事的介绍下开始阅读的,就连书都是同事借给我的。说实话,阅读之前,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是很高,仅仅是因为同事的热情推荐,以及对书名的一点点好奇,让我开始阅读。可是一点点的读下来,我不禁慢慢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其实以往也阅读过类似的书籍,往往书里空洞的语言总是让我感觉索然无味,可是《做最好的自己》却让我眼洞大开。李开复先生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所撰写了此书,在书中李开复先生不仅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理论,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尤其值得我—一个职教共青团工作者去深思和借鉴。

“做最好的自己”,那么,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思索的问题。是的,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审视对方,研究对手,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剖析自己。

虽然还不算年长的我,在职校工作也有七个年头了,从事共青团的工作也有四个年头了。日复一日的和学生们接触下来,经常能够听到学生们说:老师,他迟到了;老师,他没交作业;老师,他玩手机了;老师,他……这中间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更多的学生都习惯于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更多的挑剔别人的问题,而很少能正视自己。

李开复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他告诉人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简单的树立理想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却一定无所适从;做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气度;做人要有勇气,真正敢于追逐自己梦想的人才能让更多的机会停留在自己身边。

我一直坚持认为,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而应该是做人。职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各初中校的后进生,甚至很多是被初中校淘汰了,被初中老师放弃了的学生。在他们身上难免会有劣根性,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让他们摒弃自己的问题,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了职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李开复先生作为少数几位在大洋两岸都取得过杰出成就的华人科学家之一,他提出的“成功同心圆”理论,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成功同心圆”就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辅以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作为同心圆的第二层,再以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六种行为方式构成同心圆的最外面的一层。

确实,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是指导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而态度是行动的前提,态度受价值观的指导,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价值观不正确,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都会像南辕北辙的赶车人那样离成功越来越远。有了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就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只有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寻找通往成功的道路,每个人才有可能真正做最好的自己,真正取得多元化的成功。

在学校的共青团的工作中,我也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作为最终目标。通过演讲比赛、文艺晚会、团课、团会、各类讲座、工匠精神教育、技能竞赛、体育竞技等形式多样的的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建立健全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们才艺得以展示、特长得以发掘、能力得以锻炼、情操得以培养,进而实现培树健全人格,坚守理想信念的德育目标。

同时,李开复先生还提到成功的几个要素: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其实就是一个人高尚品质和修为的表现,这正是一个职教人所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一个人,即使他的技术水平再怎么精湛,专业技能再怎么高超,如果不具备这六项品质,也一定无法体味成功的快乐,所以在日常的活动安排中,我也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活动去塑造学生们的良好品质。这也正吻合了我校吕校长提出的创新德育模式——“三立教育思想”,即“立心”、“立行”、“立业”。

“立心”是指崇业精神、工匠精神、担当精神。在职业学校第一要做对职业的这种崇高精神,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中国职业4.0是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主流话语,工匠精神是当下流行的时尚,中国要强大,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离不开一大批人的工匠精神;担当精神是每个人每个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要为当下的经济发展有所担当,为我们民族的工业振兴有所担当。“立行”简单来说,就是职业人要求的这种规范的行为和语言。“立业”是什么?职业学校宗旨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以至于从业。所以职业教育它的`职业精神、精湛的技艺是我们民族的根本,也是我们每位职教从业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通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明显的看到了学生的转变,看到了社会对我们评价的转变。就在前几天,周末带着孩子逛街,无意间碰到了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他是15届焊接专业的毕业生,是我校第一届2+3联合办学的学生,现在已经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一路上,这个孩子和我说了好多在大学里的事情,总结起来就两个字“骄傲”。孩子的每一个字里行间都流漏出明显的优越感,什么优越感呢?那就是,和大学里同届的,通过正常高考走进大学的学生相比,无论是在课业上、活动上、学校工作上都明显的存在优越感,已经学了两年焊接专业实训课的他们,即使是技术最差的学生,给同届的其他学生当老师也是绰绰有余的了。学校里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等的活动的大奖都由他们班级的学生包揽了,校园广播站、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他们也都发展的如鱼得水。那么,是什么让他们有了如此的优越感,无疑,是这两年的职校生活,让他们无论在技术还是在能力上,都有了惊人的变化。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毕业生说出那般骄傲的话语,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毕业生眼中那般自豪的光彩,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毕业生留露出那般的优越感。说实话,孩子的话语令我很激动,这也充分证明了,这几年我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样,我相信,这些孩子们真的做到了“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不负韶华!

《《做最好的自己》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