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分析心理学代表作,作者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告诉我们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认识自己的自卑,从而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一、自卑的形成原因
阿德勒本身就是从屌丝逆袭成为一代个体心理宗师的成功典范。在他看来,大多数人的自卑其实都是原生家庭结出的“苦果”,可能来源于父母的教育态度,也可能来源于个体自身先天的缺陷。阿德勒之所以对自卑问题有如此透彻的感悟,他本身便是一个从自卑阴影中艰难走出的孩子。阿德勒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尽管家境不错,但他自幼体弱多病,运动能力很差。阿德勒又矮又小,在同龄孩子当中显得尤为瘦弱,还患有佝偻病,这让他的童年充满了自卑感和无助感。好在阿德勒在父亲的帮助引导下,成功地将这份自卑,转化为自己前行的动力。不仅如愿考取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更是受到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赏识。跟随其学习9年,最终成功开创了享誉世界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并深信自己不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他总结自卑情结产生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自卑情结有可能产生于童年、青春期、成人等人生的各个阶段里,更有可能出现在家庭、工作、婚姻、社会的多种生存空间中。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曾经,我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瘦弱而自卑。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对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就会开始激起努力奋斗的源动力。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二、如何克服自卑
阿德勒意识到,当一个人努力自我提升时,这个过程并非发生在真空中。作为人类,我们必须去考虑其他人和他们的利益(说到底,这是他们自己对权力的追求)。社会兴趣是指想要积极地去适应知觉到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兴趣中,有三种主要和相互关联的社会关系。第一种社会关系是职业。人们从事不同的活动,提供食物、水、安全和舒适,后来人类创造了劳动分工。社交是第二种关系人们根据自己的职业或其他兴趣加入不同的群体。第三种关系是爱。人们彼此吸引。劳动分工和社会需求影响爱。
人们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一概念有助于概括阿德勒的观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分阶段发展的。首先,一个成长中的个体倾向于发展出自卑情结。然后,个体设立一个目标来克服这种自卑,这涉及了补偿。补偿可以表现在行为上或者想象中。由于追求补偿目标,个体会追求优越和自我提升。在这条道路上有正确的决定,也会犯错误。这种对优越的追求涉及个体如何参与社会生活和建立社会关系。总而言之,这些元素将呈现出每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要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克服自卑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学会合作,一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身体素质的能力。当我们迷茫、自卑时,我们换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其实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太纠结于过去。如果一个人投身于追求优越时,自我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个体在他们进行的所有活动中争取安全、进步和控制,他们赢得成功还是犯错并不重要。这是伟大的向上的动力。人类的自卑感水远不会结束,但是,人们通过使用“达到!向上!征服!”的指令,不断地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生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无法完成的。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去接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旦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么很多内心冲突就会缓解下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我们也就会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等。当你去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赋予你自身的涵义。
三、怎样超越自卑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
超越自己,我们一起前行。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卑情结。因为世上没有完人,与他人相比,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弱点和不足。有自卑情结并不可怕,关键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它。有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会理性地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信心百倍的努力奋斗,想法设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不足,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不断地完善自我,取得人生的更大辉煌。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个人的成长和事业发展,纵向的联系便是个人身心灵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横向的联系是交际圈、行业圈的发展,而无论两者中的哪一方面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一个人如果可以将其人生意义定义为为他人和社会谋取利益,那他就会有利 ……此处隐藏2928个字……
生活的意义
那么,生活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作者认为,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也没有人拥有完全错误的生活意义,所有的生活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作者笔下有意义的生活,是能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人生的三大事实”。这“人生的三大事实”是: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表面生活,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我们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我们是人类成员的一部分,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人产生联系;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
概括来说,就是我们要想生活的更有意义,就要学会处理好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并使自己对整个人类社会有意义。具体的说,如果一个人,他在工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交际面很广而且成果丰硕,他的爱情生活很幸福,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融洽,与孩子的关系亲密且友好,他能与同伴携手共进,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为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人,就是作者认为的寻找到正确人生方向的人,是真正的生活的有意义的人。
如何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作者提出了“合作”的概念。家庭关系不融洽、学校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青春期出现的问题……一切问题的产生,都可以认为是人类在处理与不同时期的同伴关系时,没能很好的与之“合作”,没能明白人类生活的根本意义是与同伴携手共进,为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更好的与人合作,进而达到作者笔下的有意义的生活呢?作者认为,处于不同的身份,面对不同的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对方合作,进而超越自我,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常说,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些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阿德勒的理论也印证了这句话,他的团队研究表明:“成人时在儿童早期留下的印象是永远不可磨灭的”。这就说明童年时期对人类的一生至关重要,如果人们在儿童时期树立了错误的人生目标,那他的一生很难成为有意义的人生,我们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合作训练。就是要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教给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与人合作,为将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时,母亲就显得格外重要。她要在孩子最初的时刻帮助孩子和自己建立好良好的沟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还要学会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尝试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教导他和环境中的其他人平等合作。让他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位,在家庭之外还有许多值得信赖的人类和朋友。
但实际上我们在与孩子建立沟通方面做的都很好,世界上几乎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但在“放手”这件事情上,很多母亲都有着错误的经验,拿我自己来说,儿子二岁左右,我尝试给儿子断奶,但是在儿子终于断奶成功的时候,我的内心又充满了失落感,好像失去了哺乳这种最直接的与儿子交流、接触的方式,自己对于孩子的价值就失去了,从此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个体,他不再依附于我,这种“失去感”困扰了我好长时间,这其实就应该是母亲不愿意放手的一种表现吧!所以我们说一个聪明的父母应该是“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现在想想,这种被需要感实际上应该是我自己寻求的一种人生的安全状态,也就是我可能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我需要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这与孩子无关,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这种需求而要求孩子一味的迁就于我,孩子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有母亲为他限定的生活。
阿德勒特别强调了三种需要引起注意的儿童:有生理缺陷,被娇宠,被忽视。这三种儿童最容易把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避免孩子因为被过分的娇宠,被忽视而在将来成为问题少年。
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没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导致他们给生活赋予了错误的意义,应该怎么办呢?阿德勒进行了“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性格教育”的理念。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这都是学校教师应该做的工作。那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呢?阿德勒指出:教师要做的事情必须和母亲应该做的事情一样——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并对他发生兴趣。
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会很在意学生们的困难,想要帮他们纠正父母的错误理念吗?不可否认,很多教师可以像母亲一样,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会看到很多失足少年,在老师的感化下,生活被他们重新赋予了意义,走上了正常的成长之路。但在整个社会“唯分数论”的今天,我们似乎更关心学生的成绩。或者说,如果我们不去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去关心学生的成长,人们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家长给老师打电话永远说的是“我孩子的成绩为什么下滑了?怎么办?”学校也主要是依据班级成绩来评定教师。所以,我们的孩子从小进行的是竞争训练,对孩子而言,这其实是一种不幸。如果人们从小被灌输的人生目标不是奉献和施与,而是想尽办法夺取第一名,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那么后果是可怕的。这也许就是最近一段时间女儿弑母,儿子残忍杀害双亲,大学生不能忍受自己作弊被抓跳楼身亡等事件接连发生的原因吧!我们都走得太快,忘记等一等灵魂!
阿德勒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成立顾问会议室”,即要有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入驻学校,定期与每位学生谈话,发现其心理不健全之处,进而与教师沟通合作,探讨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纠正在家庭中形成的错误人生目标。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方法。阿德勒在维也纳及欧洲已经进行了有效实验,但我觉得在中国实施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但是,我们如果知道了通过深入学生心灵,教会学生正确的与人合作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迷茫,梳理正确的人生方向,那么,身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发现学生言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在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知呢?
现在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核心素养便是:立德树人。学校也提倡让教师们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相信这是已经发现唯分数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后采用的应对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阿德勒认为的理想化学校的出现,指日可待。
其实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的成员,我们无时无刻不与身边的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以前,我总认为,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在读完《自卑与超越》,我发现身为母亲,我还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的任务;身为老师,我还有纠正学生对人生意义的错误认知的责任。这可能就是读心理学著作的好处吧: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
最后请允许我以《自卑与超越》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我文章的结尾:
不管你的职业特点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在最初赋予生活的意义时,都有可能会犯错,即赋予了人生错误的意义,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我们应该说:‘我们必须开拓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能够对付它。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除旧布新的工作,舍我其谁!’假如每个独立的人都能以这种合作的方式来对待生活,那么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是无止境的。
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意义,都能幸福的度过此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