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后感

时间:2025-08-30 16:14:37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病隙碎笔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病隙碎笔读后感1

史铁生,用他那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虽然这时的他已是尿毒症缠身,但他却平静地说:“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着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面去。”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想到如《再别康桥》里的“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来做我的墓志铭,毕竟我不是他,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对说,我的职业是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一身体是一处乐园”,“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也许,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所以,史铁生学会了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每当读到他或用玩笑轻松的语言或轻描淡写地说着他的遭遇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却非常沉重。他说过“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因为“其实每时每刻文明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常常在生活面前感叹人生时,身边的人都说,别垂头丧气的,看看人家霍金,看看人家史铁生。但是,我却在此刻发现一个疑惑:为什么要在意志消沉的时候看史铁生的遭遇?是为了把自己的遭遇和他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这点痛算什么”这样的结论吗?如果是,我想我们是悲哀的,我们竟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得信心。史铁生却说“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我极其认同史铁生的看法。信心,本来就是我们的信念。不管这信念是所谓的“科学”,还是所谓的“迷信’,那是对本来并无根据的的猜想和希望。倘若我们是那批让人看看的人,没有人让我们去看看,我们就打算消沉下去吗?不,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不在他人身上。没有他人,只要有我们自己,信心就在这,只要你相信自己,“为自己填下美的志愿,为自己提出美的'要求,为自己许下诚的诺言”。“在思之所寄的苍茫处,为自己选择一种正义,树立一份信心。”

印象较深刻的是,史铁生还谈到了自卑。在《务虚笔记》中,他借助对一个女孩儿的眺望,写到了自卑。“我很快就感觉到了一种冷淡,和冷淡的威胁。不错,是自卑,我永远都看见那一刻,那一刻永不磨灭,那儿的人是否傲慢地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自卑与生俱来,重要的是那冷淡的威胁其实是由自卑构成的,即使那儿的人没有任何傲慢,我也早就想跑了。”自卑,与生俱来,是啊。我经常自卑。因为别人学习好,我奋起直追;因为别人手工强,我自卑,我也尝试着做一些小礼物;因为别人有钱,我自卑,我节约勤俭,在一次请大家花光;因为别人漂亮帅气,我自卑,所以我尝试着掩盖我的丑陋。我自卑,但我学着去改变。“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愤怒的积累。”画家Z得到的是后面一种,幸好,我得到了前面一种。因为自卑,我更有信念。我相信爱。“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补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我相信自己走在爱的路途上,我相信会有爱为我解放。

我相信史铁生。因为有自卑,但是信念让他不放弃,没有双腿,仍然可以走下去。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和永恒。”

我是浪,是水?浪指什么,水指什么?也许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史铁生,顽强地活着,在他的文字中,看不见丝丝毫毫的怨天尤人,在他的语言中,看见的是希望,爱和信心。在他的命运里,我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

病隙碎笔读后感2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可以在阳光下看到在风中摇曳的绚丽的花海,你可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马奔腾,可以在浩瀚的大海边享受海风带来的丝丝凉意……但再温暖的阳光也会被乌云所遮盖,再美丽的花朵也抵挡不住狂风暴雨的侵袭。人生中也是有喜有悲,但在悲中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仍然保持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却是十分不易的。

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上帝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在最美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但这还没有结束,不幸的事依然在发生着,但病痛的折磨却没有把他压垮,反而使他追寻到了生命的意义。

我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他刚失去双腿的那些日子,他就像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仿佛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母亲也是为他而白了头,早早的就离开了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万幸的是,他在这段悲惨的记忆中走了出来,从他的《病隙碎笔》中,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态度。

《病隙碎笔》对于史铁生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随笔集,还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因为经历病痛的他体会到残破的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愈发减少,所以不论病痛怎样折磨着他的身躯,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这些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就写进了他的著作中。史铁生没有回避与躲闪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一一地解答。正如他在书中写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淋漓就安全吗?

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的时候,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病痛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但他依旧保持着一颗对写作热爱的心,坚持着对活下去的希望,他用平淡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病痛中渐渐悟出了一条人生的道理:只有生病了才会想起没有生病的好,只有发烧,才会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有多么惬意。他说“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说法是对他的惩罚,但 ……此处隐藏8358个字……人的人权,哪怕他是敌人,当你尊重别人的时候,也就迈出了爱的第一步。

有位在网上认识的朋友,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练字,写诗,赋词,也信佛教。有一次他问我有没有信仰,我说我是无神论者,但是,无神论者不是没有信仰,信仰也不是只有马克思和宗教。为什么爱不能是信仰?为什么公平,正义,对别人的尊重不能是信仰?这些,就是我的信仰。我想史铁生应该也是个不信教的人吧,因为他的书中既有耶稣,也有佛祖。他的一句话让我非常受用“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如果信仰只是一个目标的话,当达成以后,你再怎么办呢?放弃信仰,另寻它途?亦或是了无生气地得过且过?我不是说有一个具体的信仰有什么不对,只是对于我来说抽象的信仰更能让我“在路上”,而不是想方设法地“找处所”。

爱是个玄妙的东西,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你觉得你爱别人,可别人不觉得你爱他,原因何在?我想,就是因为把爱当做了一个结果,一个彼岸,一个最终的抵达。须知爱是路上的帮助,是和信仰一样的.“在路上”。在路上交流,在路上体会,在路上给予和被寄予,用史铁生的话说,只可以走向,却永不能走到。

除了爱,还有苦难,陷苦难如史铁生恐怕是我们一辈子也遇不到的,但苦难存在之合理就像幸运存在之合理一样,为什么要有困难?其实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是不是更该问一句,为什么要有幸运?那些在生活的休止符前戚戚的人大多不会这么想,也许只有似史铁生般在苦难中徘徊,才会这样想吧。

有人说《病隙碎笔》没有跋也没有序是因为他的书是没有办法概括的,对于我来说也就是仅仅能在有限的方面发表一些浅见。史铁生已驾鹤,就让我们在他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字中试着窥探地坛轮椅上那颗孤独自问的心灵吧。

病隙碎笔读后感13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史铁生的《病中断笔》。读了几页,我就已经被作者完全与生活同构的语言所吸引。读完这本随笔散文集,我深深为他深刻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

他,一条腿瘫痪,肾脏衰竭停止工作,患上了“尿毒症”。几乎所有的人生苦难都降临到他身上,而他,在那轮椅上,用意志去探索人生的真相。终极意义;他用理性的笔触,甚至是幽默的语气,讲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与疾病的斗争;他体验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的是存在的快乐和充实。

在患病期间,他悟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一种人生经历,甚至可以算是一次独特的旅行。生病的`经历,就是懂得一步步满足。只有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只有咳过之后,才知道不咳喉咙是多么平静。后来他患上了尿毒症,经常头晕目眩,无法思考,这让他更加怀念从前的日子。他意识到我们其实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之前都可能有一个“更多”的角色。

在谈及“精神”时,他写道:当精神仅限于个体生命时,它更像是一种生理机能,是身体的附属物,甚至是一种负担。但当他连接无限的存在,追随绝对价值时,他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卑,因人性的丑恶而忏悔,以先天的磨难为磨砺,以琳琅的美丽为道具,知之不竭超越自我是目标,我们知道这种超越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如此一来,他不再是肉体的附属品,而是命运的引领者——也就是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局限于自身的牵挂与祈祷。他不甘于命运强加给自己的苦难,将自己的灵魂托付于笔尖,将痛苦和烦恼凝结在笔尖,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完满的思想,呼唤光的到来。他把写作融入了生活,他找到了用受伤的身体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可以为爱的祈祷创造出丰富多彩甚至独特的语言。换言之,他已将自己的一生付诸文字。

病隙碎笔读后感14

在接连不断的磨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溢崇奉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牵动和鼓励。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关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存亡,但在史铁生看来,那就是对存亡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悄悄地走,正如悄悄地来,扫尽尘嚣,用藐小的生命改动一段年月,让国际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果了。

“患病的经历是一步步懂得满意。”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岁月难熬,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奋斗的空地来考虑人生。生命不只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爱惜和满意。人们常有一种习气: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但其实每时每刻咱们都是走运的,由于任何灾祸的面前都有或许加个“更”字。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祸患,理应满意于当下日子,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磨难中总该有个崇奉,史铁生对“佛”的见地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崇奉的正确态度。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疑,这并非由于不肯朝拜,而是坚持了对佛的敬重。满腹名利的“祈求”确实是污了佛法。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才智,以醒贪迷。崇奉是精力的支点,尊重这份崇奉,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地的参透。

“以磨难去做人生的出资,以纯洁赢取尘世的荣耀”。只要成功者才有资历谈磨难,在磨难中不断的增强决心,方能成果人生。

点评:史铁生这样戏弄自己:“工作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这其间的苦楚又是谁能领会的,又有谁知道,那一段一段的文字是怎样在无数个与病魔奋斗的日日夜夜绽铺开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15

《病隙碎笔》是一本医疗畅销书,由吕晓禾医生所写,出版于20xx年。整本书是医生的笔记,收录了他多年来工作中遇到过的病例、情况、治疗等,既是医学知识的总结,也是对医生本职工作的折射。

我是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来读了起来。整本书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充满了医生对患者尽心尽力的态度和秉持医德的美好理念,令人为之动容,对于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是只从书本上理论学习,很难真正接触到实践中的情况,而《病隙碎笔》是一次亲身接触到真实病例的机会,这不仅丰富了我的医学知识,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医生工作的压力和医患关系的紧张。通过对书中病例的分析,我也从中了解到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除了医学方面,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医生的神圣和良心,吕晓禾医生的`笔记中多次强调医德医风,将医生的角色塑造成了一个谨慎的治疗者、负责的医生和关注患者生命的护者。在疾病流行的时代,医生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越多的人需要像吕晓禾医生一样认真负责、爱心与责任并存。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另外,《病隙碎笔》也激发了我对医疗行业的探究和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意识的逐渐提高,医疗行业的发展也逐步受到重视。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更为完善的医疗体系,如何更好地保护患者的权益,如何更好地借鉴先进医疗技术,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总之,《病隙碎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本书的文笔中,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医生很懂得爱与责任,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要时刻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我们可以学习医学知识,也可以从这种旁观者身份中,了解和思考这个世界的真理。我相信这本书不单单会令我高兴不已,更能让我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有所启迪。

《病隙碎笔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