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恰同学少年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1《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以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用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为主体,充分展示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姚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书中人物个个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坦然,整本书给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
书中还原了领袖朝气蓬勃的年轻时代。毛泽东原名毛润之,在长沙公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新生考试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地考入长沙公立第一师范。在学校读书的过程中,他刻苦学习、修身立志,与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互相交流,并与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等同学共同组织了同学读书会。他不但注重学习,而且爱国爱民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在他的身上我领悟到了一种勇猛果敢、临危不惧的精神;感受到了一种气宇轩昂、仰不愧天的气概!
书中的蔡和森让我明白了内敛的真实含义。他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然而,他却没有丝毫傲气,反而比其他人更平易近人。他勤工俭学,在大街上擦皮鞋,没有任何自卑,反而有一种乐观的心态。他恰如其分的解释了不矜不伐、屈己待人的真谛。
刘俊卿是书中的反派人物。他家境贫困,父亲为他拼命工作,到处借钱供他读书,甚至把看病的钱都给了他,可是他却拿这些钱去买昂贵的鞋。相比毛泽东的勤俭简朴,他的行为让人为他感到可悲。
《恰同学少年》称得上是艺术创新与革命传统相结合的典范,它唱响了大时代背景下的青春之歌。从书中我读到了在纷乱年代下一帮洋溢青春稚气的少年用自己的言行谱写着一曲青春之歌。在那个时代里他们就像走上伸展台的舞者,用他们的思想与言语去引领着很多被侮辱被损害的人走出困顿,走向光明,“创造奇迹”在他们身上的到了证明,他们用自己青春年少谱写了一首洋溢着希望的歌曲。
时光流转至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社会,然而,我们面对的社会也充满了诱惑。太多的青少年荒芜了自己的青春,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思进取,肆意挥霍金钱等。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志存高远、修身储能,让我们的青春绽放耀眼的光芒!
读《恰同学少年》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什么是真正的虚怀若谷!它向我们诠释了青春的定义。希望每一位青少年都能找到真正属与自己的道路,让自己的青春在深远广阔的天空之中飞扬!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2读完《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够平息。这本书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20世纪初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
在书中这么多人物中,我最敬佩的毛泽东。毛泽东,这个未来带领中国人民崛起的人,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他,总能让我想起一段话:“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他心怀大志,正可谓乱世出英雄,他有一种视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很多人都没有看清大中国的根本问题,他看到了。正因为他的这种责任感,他才更加刻苦读书。据书中所诉,毛泽东每晚都会去读书馆潜心学习,他的课上所注笔记是最多的,他每看一本书,一页页都有勾勾画画的标记;他每天清晨,因受教师杨昌济影响,坚持锻炼,吃的是一般人所不能吃的苦;同学重病,他也在旁细心照料,把同学情谊演绎到了极致。他带领手无寸铁的同学们保卫长沙的这种敢于面对的胆识与勇气,虽然生活在乱世,却不被乱世中拘泥的思想沦陷,这是毛泽东犹为可贵的地方。
当然,也有自甘堕落的少年。师范开学,刘俊卿父亲为他挑担,他却说父亲是他雇的挑夫,父亲含辛茹苦把它和阿秀二人拉扯大,他却为了所谓的面子,要了很多钱去买一双皮鞋。他视功名利禄为人生制高点。他为了面子,宁可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他原本也有不错的成绩,可以效力祖国,却自毁前程。
看完整部小说,被文中多处细节震撼,我不禁陈思,国家如何才能付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关系着祖国的今后和未来,担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前途和亲人给予的厚望,还有祖国的利益和发展。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愿我们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侯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3这个寒假,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我最喜欢第29章“男儿蔚为万夫雄”这一章。
1917年11月18日,北洋军阀、湖南督军傅良佐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溃军败往长沙,此时已到了猴子石。就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全体学生撤往东面的阿弥岭时。毛泽东用自己的智慧,分析了当前的局面。成功的令溃军离开了长沙城,并且还得来了千把枪。
比起毛泽东,我们可差多了。毛泽东的能力和定力都是我们做不到的`。我们顶多也就是遇到危险不会“慌乱”而已,不仅不像毛泽东遇到危险沉着、冷静、镇定自若、面临危险时浑然不惧,而且还左跑右跑,给人不是一种“班级”的感觉,更不用说面对有一只武器的军队了。
特别是在第10章里面,毛泽东教书的方法给我很深的印象。把一个字拆分成一些令人熟悉的部件,从记住这个字。比如香喷喷的香这个字,他把香拆成日跟禾这两个为人们熟知的字,从而让那些不识字人记住这个字。在第27章里面,毛泽东又因为工人们根本不识字,又搞了一番特别新鲜的举动:“把长沙里面最受欢迎的花鼓剧目改编了下。”让那些不识字的人们知道,晚上可以去找他学习文字。
我希望我能像毛泽东那样勇敢,对社会性学科学习特别好!
少年智,则国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4去年的九月份我离开家乡,来到合肥求学,这九个月的时间里,大学的生活方式对我的冲击太大,太突然,以至于一段时间我都不适应。太多的时间需要自己安排,或多或少给了我空虚的感觉。但是我就是我,总能在最无助的时候找到出路。我是我自己的典型,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要把能量放在更有好处的事情上。记得去年的12月份,我从学校借了几本名家着作,才让我的寒假生活有了一番滋味,更影响了我开学以来的生活,学习。在这些书籍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恰同学少年》,一本描述伟人毛泽东的励志书籍。
书中的毛泽东一出场英气逼人,精力充沛,潇洒直率。毛泽东虽出身中农阶层,但家里人多,生活也比较艰辛。身为长子的他于是出外闯荡,他当过工人,从过商,进过新军,但社 ……此处隐藏5268个字……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11
这几周,我一直在看《恰同学少年》这本书,里面的章节有趣而生动,又常给予我启示。每当我细细品读时,内心总会受到震撼!
尤其是书中的第九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提到有一次,毛泽东无意间看到萧三床上有本《读史方舆纪要》,这可是名书啊!毛泽东情绪激动起来,两眼也直发光。他向萧三借这本书看,但萧三却摇了摇头,说:“这可是我哥哥的书,他花了好几块大洋才买到的。再说我们每次借给你书,还回来的时候都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里面的批注比正文还多,这让我哥哥看你的批注还是正文呢?”最后在毛泽东委婉地恳求下,终于,萧三吃了豆腐软了心,把书借给了他。但是由于习惯,毛泽东一不留神又在这本书上写了满满当当的批注,不留一些空隙。我被毛泽东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到了,我决心要向他学习。
我平时看书的时候不喜欢做圈划、做批注。但孙老师要求我们看书一定要多做圈划,她说这样能提高我们阅读的质量,还能让我们对句子的`理解更加深刻。但我阅读的时候,最多做几十页的圈划,越到后面越懒得提笔,笔迹最终渐渐消失,因为我认为做圈划是一件不仅枯燥,而且费力气的事。但是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必须改变自己原先错误的想法,读书不应该嫌弃辛苦,害怕麻烦,而且做圈划、批注养成习惯后,就会成为阅读时的乐趣,带领你进入更深层的世界,还能够帮助我们学好语文。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精神,当我们读每一本好书的时候,记得多圈划,多批注,多思考,多做笔记,这样才能让我们更深入、透彻地读好一本书!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1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同学少年一题就是摘自《沁园春·长沙》的一句,讲的是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人发生在位于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历时五年半的真实故事。“少年”一词体现他们满怀热情与理想,充满了正能量。
故事中的主角就是上面提到的人物,他们当中也只是个别家境好一点,能拿出学费,其他的人都是需要借钱读书。毛泽东,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伟大的领袖。他以前的家境并不宽裕,但他有远大的志向,最终成为伟大的人物。他主张: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志,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的他也一直这么做,使自己变强大,增长知识与智慧,不断让自己进步。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29章中最后一章节,街上所有的人都逃了,就剩下一师的学生和老师,毛泽东带领大家,奋力反击,让敌人投了降,也证明了一师学生爱国之心。
对比一下当今社会,如果换做是我,我想我不会那么大胆,提出建议并实施行动,恐怕连走都不敢走上去。现在城市和谐发展,家庭富裕,也只有警察、消防队员才可能去做这种危险的`事情。如今每家每户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不用为了每日三餐而发愁,更不用为没有学费而担忧,我觉得读书方面也应该比以前好,不要连我们的祖辈、父辈都不如。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一切为了和平、温饱、家人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以前的少年志气高,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也应该有志气,不要比不上艰苦时代的读书人,我们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13最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深;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题记
读《恰同学少年》,每一遍都看得我热血沸腾。它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理想与斗志,唤醒了我对人生的目标与期望。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在毛泽东身上犹为贴切。他白衣胜雪,英姿飒爽。恰同学少年读后感。每每想到他,我就会想到那个豪气冲天在读书会上畅所欲言的毛泽东;那个在北洋军阀包围下英勇无畏的毛泽东:那个看到易永畦生病时无微不至的毛泽东;那个对母亲体贴温柔的毛泽东当然他也有许多缺点:太冲动,太倔强等等。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优秀的、进步的青年。在他身上,我感觉到一种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气节,知难更进的少年刚锐,难以压抑的对理想的崇祯,对祖国的炽热情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作为进步青年的代表,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职责感。焚膏继晷的苦读,风雨无阻的锻炼,带领手无寸铁的'同学们保卫长沙城的果敢!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意气风发,气势磅礴,豪气冲天,锋芒毕露,字字珠玑,句句真言!人生百年,过眼云烟,若浮华一世,岂不如太史公所言的鸿毛之轻哉!悲夫------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所透出的那种只有少年才拥有的纵横天下之志向,心存世界之胸襟,确是让人热血沸腾,夷狄虎视,国之将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晴日和风,万里无云,英雄已逝,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应为国家的落后承担些什么样的职责就应为这个民族的强大和兴盛担负起什么样的义务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恰同学少年读后感。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少年时代的我们能做到这样。恰同学少年,我们拥有的是一段才刚刚拉开序幕的热血青春,修身储能,博采众长,纵横流芳,心怀天下。然而我少年之辈正在人生之得意之时,恰也是最摇摆不定之时。逝者如斯,朝花夕拾。我辈所面临的世界更加纷杂,有诸多机会,又有诸多诱惑,该如何选取自己之所向,是停留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幻想浪漫式的安定,还是放眼未来,为祖国乃至整个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风尘殆尽,而历史的车辙仍然在大地上延伸,风像一件往事,当千载时光白驹过隙,对歌悲喜笑尘埃落定的时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14“什么是贫困,什么是富有?穿草鞋、打补丁,吃粗茶淡饭就是贫困,穿皮鞋、坐轿子,吃山珍海味就是富有吗?不,孩子们,贫困与富有,不在于这些表面的东西。”读完了这本书《恰同学少年》,孔绍绶校长的话,还在我眼前闪现。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以毛泽东等青年在南湖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展现了毛泽东等诸多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于改造中国当时封建社会的雄心壮志。其中,孔绍绶校长对学生们节俭生活的.教育,对我颇有感触。
记得我小时候,胃口不好,不爱吃饭,经常会剩饭。有一次,上午吃了太多零食,加上胃口差,吃饭时,饭剩了不少。妈妈劝我多吃点,并对我说:“孩子,这些饭,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要珍惜呀!”那时的我并没有听进耳,只是告诉妈妈自己真的吃不下了,然后,就欢天喜地自顾自玩去了。
有一次,到姨婆家去作客。姨婆以前当过老师,到她家里后,姨婆教我读起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完了,姨婆又给我解释起它的意思来。直到那时,我才知道,米是很珍贵的,它是用农民的汗水变成的,也明白了妈妈为什么不让我浪费食物。
“节俭传下去,中国万年福。”只有节约,才能让大家生活得更好。“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的,就算一天只能攒一天,一千天就是一千元呢!天长日久,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竟然积攒下了许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