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精选[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窗边的小豆豆》推荐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父母(尤其是家有小宝宝的年轻父母)、学生读一读,无论你是循规蹈矩的大人,还是懵懵懂懂的孩子,又或者是已为人父人母,都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的童年时光,并从此懂得如何给孩子最纯粹的爱与呵护。
《窗边的小豆豆》既是一本文学作品,更是教育读本。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后,已经狂卖上千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被译为多国语言版本,也成为我们国内很多中小学推荐必读书目。
我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因为了解狭隘,以为只是一般的儿童读物,所以迟迟没有读过。直到一个契机,看到同事写的书评,才知道这是一本有关教育和儿童成长的书籍,立即购买。
周五从当当网上收到这本书,晚上开始读,读了几页就爱不释手,周六周日两天趁带孩子的间隙如饥似渴地读完,心中有说不完的触动、感动、思考,直至今日,整理思路,写下一些感想。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自传,讲述了问题学生小豆豆被退学后,来到一所名叫“巴学园”的独特小学,在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精心的引导和妈妈的耐心呵护下,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孩子,并为日后的辉煌奠定基础的童年故事。
“窗边的小孩”在日本一般是指那些被冷落的,心理或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主人公小豆豆就是坐在窗边的孩子,在小学一年级时,因为好奇心强,课堂上屡次爱动、缺少纪律、甚至影响老师上课,被学校劝退。这里做的最好的是妈妈,了解到孩子一系列“问题儿童”的行为并且在孩子被劝退的情况下,依然温柔呵护孩子,并没有把真相告诉孩子,而是耐心地陪着孩子寻找可以接收的学校。
这是一个有爱会爱又懂得如何尊重孩子天性的好妈妈,面对被退学,没有对纯真懵懂的孩子说过一句责骂的话。试想现在有多少妈妈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劣迹后对孩子又吼又骂,若是遇到孩子被劝退开除,很多妈妈几乎是要把孩子撕吃了,这样往往让孩子走向更恶劣的极端,几乎也会毁掉一个孩子。
幸运地是,小豆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校——“巴学园”,这是一所独特的学校:这个学校没有教室,而是在几辆改造后的破旧电车里上课;没有固定的课表,孩子可以每天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学起;没有固定座位,孩子们每天可以随意坐;如果提前学完了一天的内容,下午可以沿着小河区散步,散步的过程也是孩子潜移默化了解生物、地理、物理等各个学科的时机;校园里有很多树,每个孩子可以认定一棵属于自己的树,随时爬树;孩子们带来的午餐必须有“海的味道”(产自海里的食物)和“山的味道”(产自土壤里食物);孩子们可以光着身子游泳,可以带着毛毯来学校大厅露营;这里有奇怪的运动会,奖品是各种蔬菜,可以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美味……
巴学园不但外在环境和教学安排别具一格,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更是一个具有新颖教育理念的真教育家。可以说,巴学园是生长在教育丛林里的一朵空谷幽兰。小林宗作校长的教育理念,像一缕温暖和煦的阳光,给小豆豆和小豆豆们带来了蓬勃生长的力量。
最喜欢小林校长说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他是一个真正尊重儿童天性,真正呵护纯真心灵,真正引导儿童健康成长的伟大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里从来没有任何强迫性规则,任何事都是从儿童出发,和儿童商量着来,尊重并且保护孩子任何看似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想法,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孩子后来都有了适合自己的成就。
在巴学园的孩子,有小儿麻痹症患者、有侏儒症儿童、有智力障碍者,他们不被正常的学校欢迎,但是在这里他们自身从来没有任何自卑和心理障碍,其他孩子们从来也不懂得歧视,更多的是关怀和理解,也只有在这所学校,也只有在小林校长的理念引导下,所有孩子所有心灵才会真正实现平等,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自信、快乐、坚强、懂事的。
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其实都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成人不应该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孩子。我们作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更应该学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懂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而不是强行改变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健康教育。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路程,为人父母需要做的仅仅只是成为黑夜中矗立于茫茫大海的灯塔,仅仅指明前行的方向,而不是死板地规定前行的汉高。只有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呵护孩子纯真的心灵,发现孩子身上的美,我们才能真正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作为一名妈妈,如何尊重儿童,保护儿童天性,如何正确有爱地引导孩子,我想我需要学习的更多。感谢这本书,让我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更为明确的方法和方向,愿学以致用,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陪伴和引导。
童年里的小豆豆_读了《窗边的小豆豆》有感_800字 童年,是一条河。在河的.尽头,有无数的贝壳,有灰暗的,勾起一段伤心的往事;有灿烂的,使人想起童年趣事。我在那回忆的海岸,寻觅着最美丽的贝壳,啊,找到了……
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窗外不时飘来阵阵花香。我翻开新借的《窗边的小豆豆》。读了几页,我便沉浸在了书的海洋中。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灿烂的童年。
《窗边的小豆豆》是由一位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阿姨写的。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为淘气而被退学。她慈祥的母亲带她来到了一个特殊的学校——巴学园。小林校长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个怪怪的校长,极其注重对孩子自身个性的培养,并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在巴学园里使小豆豆有了一个与众不同而又幸福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使小豆豆获得了真正的来自于心灵的感动。
在这本书中,我非常喜欢童年里的小豆豆,因为她是一个活泼开朗,天真可爱,将心比心的孩子啊。
我非常羡慕小豆豆,因为她有一个为他人着想的校长。我喜欢这个不起眼的小老头,喜欢他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每个人出世的时候,都有优秀的品质。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凭着小林先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他把巴学园打造成了一个孩子们理想的乐园,他让不爱读书的孩子爱读书。我多么希望拥有小林校长这样一位老师啊!多们希望有巴学园这样一个“非同凡响”的学校啊!
我是多么羡慕小豆豆啊!因为她有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小林先生。现在有些孩子的负 ……此处隐藏39815个字……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作者虽然整本书主要描述了在巴学园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但是通过笔触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个内心充满了对孩子们无比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追求的教育家的形象——巴学园的创办人、校长小林宗作先生。
小林先生非常尊重孩子的天性,对他们的心灵精心培育、呵护。小豆豆在转学来巴学园之前,在老师眼里是一个非常“顽劣”的学生,上课时经常不专心,把桌子弄得啪嗒啪嗒响,还大声地和窗外的宣传艺人打招呼,最后老师只好让小豆豆的妈妈给她办理“退学”。就这样一个“难缠”的学生,在进入巴学园面试时,校长先生不但没有嫌弃她,而且还耐心地听她喋喋不休、天南海北地讲了四个小时的话,而且是很“专注地”、“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让小豆豆欢喜得不得了。看到这儿,想到平时孩子跟我们兴高采烈地说一些事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却嫌他们烦、浪费时间,忽视了孩子被倾听的需要,真是惭愧啊。在课余时间里,小林先生会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在沙坑里打滚、爬树、做实验等等。最经典的是在《放回原处》这一篇里,说的是小豆豆心爱的小钱包掉到便池里,小豆豆“不屈不挠”地在里面掏呀掏,直到上课时间已经过了,“舀出来的东西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校长先生看见了,也没有责怪她、阻止她、或者替她做,而是只在中间有意无意地经过两次,过问一下小豆豆就走了。这是多么的尊重和保护孩子做事情的意愿呀,连小豆豆的妈妈知道后也称赞小林先生“非常了不起”。
在教学活动中,小林先生非常注重同学们人格和心灵的养成。为了让孩子们对食物产生食欲并有助于身体消化吸收,他创作了名为“好好嚼啊”的饭前歌,还让大家从家里带来具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食物,使孩子们第一次关注到“吃”和“食物”本身,并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这是多么符合孩子天性的养成方式啊,比“要珍惜食物”、“不能挑吃偏食”之类的说教强多了。不同于要求游泳必须穿泳衣的做法,小林先生鼓励孩子们不穿泳衣光着身体游泳,让孩子们知道“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好让一些身体矮小和有缺陷的孩子消除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让大家感觉到彼此是一样的平等的人。
巴学园的校运会,没有设置常见的一些田径项目,而都是一些比如“钻鲤鱼尾巴”和“接力上楼梯”之类好玩的比赛,而且让人吃惊地最后“每个项目的第一名都被全校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拿走了”,这样的结果,除了最让高桥君充满自信外,“各有所长”的观念,恐怕也被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里了吧?最有意思的是,校长小林先生给大家颁发的奖品都是些蔬菜,比如一根胡萝卜、两根牛蒡、一束菠菜之类的,孩子们开始是各种不解,后来先生解释说:“今天晚上,请妈妈把这些做成菜,用你们的努力得来的蔬菜,做全家晚饭的菜肴,肯定很好吃!”。这真是绝妙的校运会呢,通过团队合作换来奖励,再转化为与家人一起分享的食物,“努力—获得”的过程完整地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这特殊的奖品估计比什么奖状、奖金之类的更能让同学们开心吧?比起一些为办而办、为比而比的校运会有意思多啦。
有一次,小豆豆被大荣君扯辫子弄哭了,向校长先生哭诉,校长先生听后笑着称赞小豆豆的辫子很好看,一下子就把小豆豆逗得转哭为笑,大荣君后来向小豆豆道歉了,并说校长先生教训了他,告诉他对女孩要友好,一定要尊重女孩,爱护女孩,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男尊女卑”为社会主流的日本是多么的难得啊,这对大荣君也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只这之后他再也没有因此这样的事被教训过,由此可见,小林先生是很善于利用教育契机来引导孩子的。小林先生对孩子们是这么和善,但是有一次竟然对一位老师“发火”了。原因是课堂上,班主任老师开了一个不太适宜的玩笑,问因为身体有缺陷而不能再长高的高桥君“有没有尾巴”,引起了高桥君的慌乱。后来小林先生单独在厨房里,质问班主任老师:“您难道不知道这有多严重吗?我对高桥君费了多少心思,这一点,您怎么才能理解呢?”这是愤怒,更是痛心,一个对学生精心培育、呵护的教育者的形象入木三分。
小林先生还为同学们策划了很多有趣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当暑假开始的时候,带大家进行了一场新奇又好玩的“礼堂露营”,感受在外住帐篷过夜;坐船去大海泡温泉,体验渔村生活;学期中到溪谷野炊,一起动手搭灶捡柴、切菜做饭……对于这些经历,作者认为“是一生中难以忘却的开心记忆,是非常宝贵的经历”。为了让大家认识劳动,还请来一位“旱田老师”教给大家很多“关于虫子啦,鸟儿啦,蝴蝶啦,还有天气的知识”,还让孩子们带上锄头等工具,到田里学习拔草、翻地、培垄、播种和施肥。这些都是真正的、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劳动啊,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恰与我国传统的耕读文化是符合的。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的孩子们已经脱离了田间劳动,不能说不是一种教育的缺憾。
书中记录的`虽然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巴学园,其中许多教学理念还是让我耳目一新的。比如巴学园会组织学生们演出一出戏剧,扮演各个角色,让大家通过对白、表情、肢体动作来感受剧情和人物心理。这除了充满趣味之外,无疑对语文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巴学园每天都第一节课从每个小朋友喜欢的科目开始,可以画画、可以做算术,还可以做物理实验,这可让孩子们乐坏了,从而把自己的学习兴趣激发了起来。小林先生还教孩子们做一种随着钢琴的节奏而在环形路线行走中用手脚打出相应变化节拍的韵律操。小林先生认为:“韵律是让身体的组织结构更加精巧的游戏,是教给我们怎样去开动心灵的游戏,是让心灵和身体理解节奏的游戏。”他的这种身心灵健康发展做法与当下只关注学习成绩的应试教育相比,孰优孰劣,不言而喻。在当年,校长先生就经常感叹说:”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吧……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培养那么几个状元、一小部分精英,还是把大多数孩子都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体魄和良好素质的接班人呢?小林线索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这也正是巴学园的“巴”代表的巴形图案的寓意。如果说是“高考独木桥”造成了这一无奈,那么是否到了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大力为学生成长“铺桥造路”的时候了呢?
在后记中,作者介绍了当年和她一起在巴学园“一道在电车教师旅行的伙伴们”,包括作者本人共12人,有7人后来都上了很好的大学,而且很多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人才:比如主人公小豆豆现在是电视主持人、作家,运动会上拿第一名的高桥君,明治大学毕业后在电气公司担任重要职位,校长先生的三女儿美代在国立音乐大学教育系毕业后担任音乐教师,“物理实验达人”阿泰,东京教育大学毕业后成为日本颇具代表性的物理学家等。其他人即使没有读到大学,也多数成为了在各自领域的有一定事业成就的人,如揪过“我”小辫子的大荣君是东洋兰鉴定专家,天寺是军医,坂本敏子是有名的资深发型师。这证明了在巴学园走出来的孩子大多都能有追求理想和幸福的能力,从而也可看出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孩子的、培养“全人”的教育。
总之,《窗边的小豆豆》描述的是一个理想的“小人国”世界,蕴含了所有孩子心中对于学校的梦,也为追寻人性化教育的老师和父母们提供了一个蓝图和思索的空间,值得反复阅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