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

时间:2025-08-24 01:18:21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1

通过这学期的“世界现代设计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更深的了解了没事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众多画家流派的风格,深刻地感觉到,不能以好看不好看来评价画的好与坏,要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画家们的思想境界才可能对某个画家的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老师也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众多设计师的作品以及个人背景,让我知道国外的一些著名设计师,课堂上的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我们在课外去了解更多。

阅读了《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以及相关设计的书籍深有感触。首先我理顺了中西方美术发展过程,西方美术逐渐发展了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罗马时期的美术,比如雕塑《郑铁饼者》,古罗马在建筑上成就很高,接下来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到十八世纪美术先后出现古典主义艺术和浪漫主义画派。十九世纪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发展的时期,期间的大量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或歌颂人民辛勤劳动。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到后现代艺术。

中国美术史以朝代分从史前及先秦,新石器时代主要以彩陶为主,后来的青铜礼器、甲骨文、岩画等。秦汉美术由秦代陶塑兵马俑、画像石、画像砖,汉代的釉陶、筒灯、铜镜、帛画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美术,各自时期都有其代表时代的画家和作品。

在这个被时尚充斥,一切都在出现之初就即将消逝的.年代,建筑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生活需要,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物质生活的必需品。然而作为一名建筑师,建筑便是他的生命,在建筑的意义中他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像建筑师那样思考》这本书让我领悟了我怎样才可以像建筑师一样思考建筑,思考我的人生,理解建筑带给人们的真正快乐!书中的第一篇讲了一个优秀建筑的选址有多重要,刚刚开篇就给我很大震撼!作者和他的妻子为了墨西哥一处现代主义风格和式样精心修建的建筑所打动,他们非常享受这样一个充满奇妙美景和奇迹的胜地的感觉,竟然因为这一处建筑居家移居此地,开始了在一个新的国家的新生活。尽管那时他们还不会讲这个国家的语言。建筑师的达观与开阔是很难让他人所效仿,然而可以让所有人钦佩的!读过这本书,我忽然顿悟到,人来最原始的需求是建造能够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

如果把建筑当作艺术来做,则要始终保持对美的追求,这要成为我们个人考虑问题的核心。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在进行设计时将其视为一种建筑艺术,做一个充满热情、见多识广的参与者。我们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人类是自然之母,自然是人类之母。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人、自然、建筑乃至整个城市形成一个整体。这是城市环境规划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在阅读了《环境美学》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城市和建筑的设计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让建筑环保实用、安全舒适有效率,并尽可能美观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需求。优秀建筑师设计的理解对创造有活力的建筑和公共空间是何等重要。

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自己做事的原则,而我虽然不是设计师,但我梦想成为一名设计师,设计我自己的东西。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2

现代设计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我认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然而现代设计的发展更是所有艺术工作者所关注的最为焦点的重中之重。但是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效的运动所学的现代设计理论或是知识都必须要清楚的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所以我利用这个假期,找来了大二时期学过的课本《世界现代设计史》来重新的仔细的阅读,在不断的深入到现代设计史中,我发现我所学的知识只是皮毛,真正博大精深的就蕴含在这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从中我理解了了这么几点:

一、“反与度,反者道之动”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个“反”可以解释为“对立”,也有“返回”的意思。我把这个中国古典哲理嫁接到对现代设计史的理解:当一种设计潮流发展到足够的程度时,人们就开始追求与之“对立”的另一种设计潮流,而这个新潮流继续向前发展,也总会有“返回”最初潮流中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物极必反”。

19世纪工业革命初期,人们出于对需求、审美、生产方式、流通方式、社会形态等的不安于现状,除了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在广大群众中开始了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而19世纪末期,即英美的“工艺美术”运动,欧美又掀起了“新艺术”运动,涉及到十数个国家,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十余年。而这个“新艺术“运动的起因就是对当时两个不同设计潮流的反动:一是对之前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反动,二就是对新生的大工业生产的反动。“反者道之动”一言可见一斑。

20世纪20年代由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特点,一是功能主义,二是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包括六面的建筑外形、柱承重体系和玻璃幕墙的应用、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和反装饰主义的立场。而当“现代主义”传到美国,这种对新建筑的探索显得浅薄的多,缺乏思想道德高度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原来在欧洲忧国忧民的现代主义思想内容被美国中产阶级的富裕抽掉了,剩下了越来越精炼、越来越形式化的外壳,日益走向形式主义,到70年代,这个世界大国的现代主义业已穷途末路了。可见若想要保持一种好的思想不断流传,就要把握使用它的“度”,这样才能“勿使其反”。

二、质与量

历史的发展并不是自成天然段的,而是连续不断发展。我们所看到历史上的闪光点,也不是一蹴而就,应该是由深厚的矛盾积累而成的'爆点。所谓“量变引起质变”。

世界设计史的发展也是如此。从前以为“现代主义设计”就是有一天一群人说“我们不喜欢古典了,来点现代的吧”就开始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之前,针对工业化的新世代,人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对艺术、对设计的探索,包括单纯追忆往事的“工艺美术”、反动意味十足的“新艺术”、绣花枕头一般外强中干的“装饰艺术”,才酝酿出了这个不仅更迭了设计风潮、更加体现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的“现代主义设计”,真正关心、服务于普通民众的“现代主义设计”,实现了质的飞跃的“现代主义设计”。

之前说美国的“现代主义”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而其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目前却并没有取代“现代主义”。这是由于“后现代主义”本身不够完善,没有足够的社会条件使其生存,并不能完全迎合社会的需求,即“量”的积累不足,也就无法产生“质”的飞跃了。

三、设计与工具

“人之所以与动物有区别,其中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人类会制造工具。”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类设计的进步与工具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

“工 ……此处隐藏6269个字……指中国人走向工业化过程的历史时期,而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在这段设计史研究中,作者采用“共时性”的研究方式,将同时代的电影、建筑、商业、艺术中“现代性”的要素加以整理,并加以提示、比较。

作者研究的`态度没有纠结于“概念”,而着重于“观念”,这无疑是向设计史指向当下的重要判断,作者判断中国设计发展不能仅凭靠概念演绎来推动,关注观念能够使中国设计史研究成果更具有现实感。

在《观念史》一书的结束部分作者提出了“复杂思维”的讨论,毫无疑问,作者是质疑了“标签式”研究结论,特别可贵的是作者将其思辨的问题置于社会创新背景下来推敲,并追溯其理论原型,由此实现从“现象经验”到“本质经验”的转化,简言之,个人的经验并不是作者关注的终极内容,通过过滤、体系构架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经验才是重要的知识点。这对中国设计研究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

作者沈榆除教学任务之外,埋头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建设,特别是中国设计文献的写作,除上述两本著作外,应该还有一批成果面世,其面向当下的研究原则一直没有改变。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6

1、方晓风的前言中说“以观念史而论,见诸文字的出版物总是关照的重点”,可惜的是,沈先生对此可能有所欠缺,书末所列参考文献与设计史、观念史密切相关的非常少。

2、第一章,所谓“写法”,其实也有点儿虚幻。唯一觉得比较独特的是将港台设计史置于视野之中。

3、第二章。早期中国现代设计观念的源流。第一节国际技术与产品转移中“设计观念”的渗透比较有意思,可惜并未谈到非常重要的日本。第22页,四川省教育厅长郭子杰创办四川省艺专其实不确,四川省立艺专的成立离不开郭厅长的支持,但不是他创办的,应该是李有行、沈福文先生。此外,郭子杰一般多称郭有守。本章第二节关于图案的思想资源,其引文全部为二手文献,即袁宣萍的《浙江近代设计教育(1840-1949)》,实在令人不解。第30页,“图案研究会”由1944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田自秉发起并任会长不确,1944年国立艺专还未迁回杭州。第35页阐述新艺术的高迪时“萨格拉达大教堂”、“居里公园”其实已经有约定成俗的译名“圣家族教堂”、“古埃尔公园”。第37页引用庞薰琹先生的回忆录也是二手资料!

4、第三章。第二节低度工业化中设计的契机,角度不错,可惜均为二手思考,引自《民国时期的工业化思想》。第三节写设计师的.人格力量,可惜没有展开。第四节写市民文化的形成与设计的影响,几乎没有提及这一个时代与市民文化相关联的重要设计领域“书籍装帧”。

5、第四章。第二节写郑可老师,期待他的文集早日面世。第三节,“雷圭元、庞薰琹论图案研究”,在叙述国立艺专的成立时认为“是受到西方工艺美术思潮和设计理念的影响”这是错误的,两校的合并是受到当时教育部的指令所致,战时很多高校都有合并,最著名的当属西南联大。雷、庞二人的离校,直接原因是“倒林事件”,四川省立艺专的成立也与他们没有关系。“设计实践智慧”其实质还是“设计师”的能力与价值观问题。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设计教育大国,现在每年有50多万设计艺术类在校生,有数以万计的在校研究生和数以千计去国外留学的学生和访问学者;每年我们有无数优秀作品获得国际著名设计奖,中国设计正在走向世界;但是,我们必须充分清醒认识我国还不是设计教育强国,由于我国现代工业设计历史较短,设计教育的科学、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中国设计历史和理论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设计教育界的重视,尽管十多年来出版了很多设计教材,但有关设计历史及其理论的著作寥寥无几,而且翻译或者编译为主,用史实来反映我国现代设计的著作更是屈指可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沈榆教授经过长期艰苦的调研、收集第一手历史资料出版了二部工业设计领域的呕心沥血之作,其一是《1949年—1979年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其二是《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均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策划、责任编辑同为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孙青。两部著作均围绕着中国设计发展的历程展开研究,《档案》一书历尽千辛万苦,选取了21个代表设计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作者自述其工作方法来自于我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学到的“设计与生活方式”研究课程中的“田野工作法”训练,事实上是基于“实物、文献、影像”三位一体整合、对比研究得到的结果。中国设计的史料长期以来处于碎片状态,由于急速的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使我们无暇回首整理已经发生设计活动,但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国家设计发展脉络都梳理不清的行业如何来创造美好的设计未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看,《档案》一书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一切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怀旧,更不是重演历史,而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到发展规律,服务今天,预测未来,超越历史,再创辉煌。《档案》一书真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历史研究大都枯燥乏味,但作者在《档案》一书中都能够运用生动的词句进行叙述,这与作者具有工业设计的背景相关,而近年国际技术史、科学史领域的著作成果表明,具有深刻行业背景的人员来撰写行业发展史已经成为常态,而且避免隔靴搔痒的情况发生,所以聚焦设计,让设计回到设计自身,是《档案》一书的显著特点。当然,作者并设有封闭地说中国设计的事实,使其成为“孤岛”,而是将其量身于国际设计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叙事,固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设计不可能独善其身,必然有善“转移”的逻辑,这也是中国大专院校教师、学生必经阅读的理由。

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档案》一书中有关每一个设计案例的介绍都有大量关于“设计背景”、《设计逸事》的内容,不同于滥竽充数、拼凑文字的叙述,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设计的发生、发展及最终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史学研究的路径来讲可以认为是一种“外史”的方法,即关注影响设计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当然并非否定“内史”研究方法的价值,只是说,现有的设计史研究成果中“内史”已经比较熟练地为研究者所掌握,而“外史”涉及到诸多的其他专业学术领域,要统领和驾驶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在《档案》之后的《观念史》一书中作者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前述的研究方法,只是将中国设计的发展量身于更加广阔的近百年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之中,涉及的也更广泛,从图案的作用工程的知识结构分析,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到改革开放以后的设计反思,其错综复杂的结构让读者体味到中国设计史的叙述并非是简单地为每一个时代贴上标签的工作。

当今世界的设计面临新的革命和挑战,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加快转型升级和加强设计历史理论的学习及其探索实践,沈榆教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当然,《档案》和《观念史》不是已经完美无缺,但足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特别在当下追名逐利、急功近利和学术腐败风气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沈榆教授不忘责任、不辱使命从《档案》走到《观念史》其独辟蹊经的探索精神难能可贵,值得人们借鉴。

设计历史及其理论的研究和其他学术一样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想读了沈榆教授的二本大作能够感悟到设计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读现代设计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