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案例15篇[热]
幼儿教育案例1宝宝和同伴玩“扮医生”的游戏,医生要给病人作检查了,宝宝二话不说,一把撩起自己的衣服……
误导招式:横加干涉
妈妈一巴掌打开孩子掀衣服的小手,呵斥到:“怎么能让别人碰你?!”
科学招式:动情晓理
妈妈:“小朋友都是要长成大姑娘或大小伙子的,在别人面前随便暴露自己的身体、看别人暴露身体都是很不礼貌的。”
提示:
(1)忌夸大
父母不应该将孩子的游戏行为等同于成年男女之间的某些不当行为,也不应该认为孩子的.这种游戏会导致什么不检点的行为。
(2)抓契机
3岁一6岁是告诉孩子身体接触对错的最好时段。这种情境下父母正好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自己的,别人不可以随便触摸”,另外还可以告诉孩子“别人随便触摸你的身体是一种‘侵犯’行为,要立即制止他们并告诉爸爸妈妈”。
幼儿教育案例2现在很多孩子被照顾得太精细,自理能力很差,要想帮助他们,需要老师因人而异,寻找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最好是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和鼓励孩子在动手中获得发展。
文 苏州新区实验幼儿园 李凯冰
苗苗是我班上的一个自理能力较弱的孩子。吃饭时,她在座位上东张西望,等老师过来给她喂饭;午睡起床时,她也往往躺在床上,等老师过来帮她穿衣服。如果老师提出来,让她自己吃饭和穿衣,她常常不知所措,继而大哭起来。
要帮助幼儿发展自理能力,没有一成不变或百试百灵的方法,必须针对每个幼儿采取相应的方法。这就要求老师不仅仅具有知识储备,还要肯动脑筋,有创意。
在观察的基础上寻找办法
为了更好地帮助苗苗,我决定对她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评估。经过一个星期的仔细观察,我发现苗苗乖巧听话,富有爱心,对上课和游戏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热情,尤其喜欢娃娃家的游戏,她表现出对自己自理活动的抵触,更多的是一种下意识的状态,没有意识到这些活动是属于自己的义务所在。看来,这是个没有自理意识的孩子。
我决定先帮苗苗树立自理意识。既然她喜欢娃娃家的游戏,我专门安排了妈妈的角色给她,拿出一个玩具娃娃请她照顾。我跟苗苗讨论,请她说说自己的妈妈在家里都帮她做哪些事情。苗苗一一列举:穿衣服、刷牙、洗脸、吃饭……
我对苗苗说:“你现在是妈妈,你来帮娃娃穿衣服好吗?”苗苗很高兴地答应了。可是一开始,她就遇到扣纽扣的难题,忙活了半天怎么也扣不上。这些挫折让苗苗开始着急,甚至想甩手不干了。我在旁边鼓励她:“有些事情多练习练习就能做成了。”我手把手地示范如何帮娃娃扣纽扣。尝试了几次以后,她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非常兴奋。
我问苗苗:“你喜欢你妈妈吗?”她说:“喜欢!”我又问:“那你以后想成为像你妈妈那样的.人吗?”苗苗点点头。我告诉她:“那你现在如果能好好练习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自己吃饭,只有自己会做这些事情了,以后才能帮娃娃做,成为像你妈妈那样的人啊。老师现在来帮你练习,好吗?”苗苗很高兴地答应了。
就这样,通过娃娃家游戏,慢慢地,苗苗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地排斥穿衣服、吃饭这些本应自己会做的事情了。在这个过程中,苗苗不仅提高了自理能力,而且培养起了自理的意识。
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苗苗虽然进步很多,但偶尔还会反复,不肯自己吃饭、穿衣服。我了解了苗苗在家里面的情况,原来她在家有时想要尝试自己做事情时,妈妈常常会阻止她,并说:“我来帮你。”
家庭教育如果不调整,很难帮助苗苗彻底改变,甚至可能会弱化我们在幼儿园给苗苗的帮助和影响。我决定请苗苗妈妈来幼儿园当面沟通。
苗苗的妈妈听我说了苗苗在幼儿园的变化,也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苗苗是他们家最受宠爱的孩子,所有人都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苗苗生活上的所有事情都是由大人替她完成的。妈妈担心苗苗年龄小,总是怕她无法照顾好自己,哪怕是穿衣服、吃饭这种事情,妈妈都想等苗苗再大一些的时候再慢慢教她。
我提醒妈妈,上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迈入社会的第一步,我们应当帮助孩子学会自理,帮助孩子融人群体。如果一味地包办所有的事情,实际却是剥夺了孩子发展的机会,虽然孩子的年龄在一天天长大,但能力却没得到成长。
接着,我带着苗苗妈妈到娃娃家观察苗苗的工作。当她看见苗苗有模有样地扮演妈妈的角色,帮娃娃穿衣服,喂它吃饭时,感到很意外。她说:“没想到苗苗能表现得这么好!”我趁机提醒她,其实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做什么,孩子多看几遍就能模仿着做了,而且学得很快。但如果不给孩子机会去做,那么他们永远也学不会。
午饭时,我请苗苗妈妈观察苗苗独立进餐的情况。苗苗在吃饭的时候,握调羹的姿势还不够协调,舀饭菜的动作有些笨拙,米饭有时会粘在嘴角上,也会出现一些饭菜掉到桌子上的情况。妈妈看到这些,险些按捺不住,想要上去帮忙,但被我阻止了。
我对她说:“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要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摸索窍门,我们大人只要在一旁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如果一味地认为孩子做不好就不让他们去做,到头来孩子反而会一事无成,最终会害了他们。你看周围其他孩子和你家苗苗差不多年纪,他们的表现就好很多。如果再不给苗苗机会努力的话,那她就会落后同龄人很多了。”
经过大半天的观察和沟通,苗苗妈妈的想法显然已经有了改变。放学时,她对苗苗说:“我跟老师说好了,今后在家里面,你也要像幼儿园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喽。”我告诉苗苗说:“如果你在家里面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也会给你小红花奖励哦!你愿意吗?”“我愿意!我愿意!”苗苗开心地回答着。
经过一段时间家园配合,苗苗进步非常大。她的自理能力很快赶上班里同龄的孩子了,甚至有些比他们做得还要好。没多久,班里举行穿衣服比赛。比赛开始前,我听苗苗妈妈讲,苗苗在家里练习得非常刻苦,每天晚上都会自己练习穿、脱衣服十几、二十几遍。果然,在这次比赛中,苗苗获得了第三名。这个小小的成功,让苗苗非常高兴。
后来,班级又陆续开展了叠被子比赛,以及每周帮家里做一件家务的活动。苗苗和班里其他孩子一样,在提高自理能力和自理意识上一天天进步。苗苗妈妈告诉我,亲戚朋友都觉得苗苗明显独立了,感觉一下子长大了。
现在很多孩子被家长照顾得太精细,自理能力很差,要想帮助他们,需要因人而异,寻找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最好是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和鼓励孩子在动手中获得发展。同时,要多和家长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努力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相信只要怀着爱心、耐心,一定能找到帮助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幼儿教育案例3案例现象
最近,班级里有小朋友向我反映,说我们班的雨雨小朋友总说脏话。立刻引起了我的重视 ……此处隐藏20634个字……上交积极了,而且学生们主动问问题的也多了。
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
这学期我发现一个怪现象:小张平时语文课表现特别好,古文默写次次满分,可期末考试成绩勉强及格。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在默写时特意留心小王并在班里展开调查,终于发现原来小王平时默写时作弊,有时写在桌子上,有时小抄夹在指缝里……简直就是无所不用其极,范文《教育叙事案例》。
小张这样的学生以前我也曾遇到过,不过他表现得更激烈些。他是一个十分要强的学生,虚荣心非常强。因为他是班干部,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目标定得很高,要求处处给同学做表率;但同时他又十分浮躁,目光短浅、自欺欺人,幻想不劳而获。按照心理学原理,其实他这样做,恰恰说明他心虚,是不自信的表现。
以往遇到作弊事件,我一般会直接在班里不点名将事情描述一番,然后全班一起分析原因,指出这种“掩耳盗铃”行为的危害,促使当事者改正,并且要求大家一起监督。另外一种稍微缓和些的做法就是将其叫到办公室,私下交流督促。可是小张个性张扬、崇拜英雄、自认为是班里“最有男子汉气概”的,喜欢说大话,是典型的“顺毛驴”,只喜欢听表扬,越表扬越来劲。我冷静观察他一周,他似乎意识到什么了,刻意表现得很好。既然这样。我决定暂且不揭穿他,先让他“假装”。装的过程就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装”习惯了,也就成真的了。这样会帮助他真正强大起来。
为此,我在班会上总结期中考试时,提到有些同学在大考中心理过于紧张导致成绩不理想并有意识地提到小张:“小张同学平时的语文成绩是咱班的‘一哥’,这次考试‘马失前蹄’,但是我们大家都相信他的实力。”听到我这番话,教室黑瞪大眼睛的不仅仅是小张,数十双眼睛里满是惊诧。放学以后,我又特意找到小张,拍拍他的肩膀:“小张,压力不要太大,我相信你的实力和潜能,你平时默写全都会,这次是太紧张了。看来你要好好调整一下心态,要记住:你是咱们班的学习风向标,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就放弃。我看好你,不要让我失望啊!”这个倔强的男孩都快哭了……我知道,这是我最成功的一次“言不由衷”,但却给他注入了催化剂,我的“善解人意”会使他没有退路。
我的这种做法极大地满足了小张的心理需求,不但帮其掩饰了过失、挽回了面子,而且使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何发?只能拼命学习,充实自己,以达到真正的提高。他后来在周记里写道:“我不敢停下来,也没有时间停下来。我是‘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否则等于承认我不但学习不行,而且品质很差,我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我只有使自己真正强大起来才能弥补以前的过失。语文老师铺天盖地的表扬,班主任满满的期望,同学们质疑的眼神,都鞭策着我克服懒惰、浮躁、虚荣。我拼了!”
接下来让我更得意的是,所有老师都惊讶于小张的表现,他不但踏踏实实地学习,而且为人诚实大度,作业工整认真,上课表现更好,工作做得更加到位。期末考试一举跃到班级前十。如今,他稳稳地位于班级前十,已成长为一个更加理性、沉稳、健康的阳光男孩。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忘记了,每个孩子内心都有“想好”的愿望,这也是他们的“本能”,只不过常常被懒惰等负面因素所蒙蔽。擦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激发他们“想好”的“本能”,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我们批评的“本能”只会压抑他们“想好”的“本能”,只会使他们的眼睛越来越黯淡。
两种“本能”其实也就是两种角度,一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一个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说到底,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更是情感的。当教师真正关爱学生,用心、用情,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和对待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地克制自己的“本能”,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本能”,创生出更多和谐美好的音符。
幼儿教育案例15活动目标:
1。 认识并练习画直线、折线、波浪线、螺旋线等多种线条。
2。 了解美发师的工作,尊重他人的劳动。
活动准备:
各种发型图片,彩笔每个幼儿1盒。。
活动过程:
一、预热阶段: 欣赏发型
1、出示发型照片,与幼儿一起欣赏。
2、请幼儿说说:每张照片上是发型是什么样的?
3、请幼儿说说妈妈、爸爸和其他家人的发型是什么样子的。如:妈妈的头发烫成大波浪,弯弯曲曲地披在肩上很漂亮;爸爸的头发很短是平头,很精神;......
4、请幼儿之间互相观察发型,说说朋友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5、你经常去哪里理发?理解美发师的工作。
二、探讨头发的画法
1、欣赏画册《OK发型师》画面。讨论如何为光头人添画头发,用什么样的线来表现。
2、幼儿看发型图样,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出几种线条:直线、波浪线、折线、螺旋线。。。。。。说说哪种发型适合用哪种线条。短发适合用短直线来画,卷发可以用波浪线、折线、螺旋线来画。
3、示范线条的画法
(1)。教师示范直线的.画法。
师:再画直线时要注意笔不能晃才会画的漂亮。
(2)。教师示范曲折线的画法
师:曲折线像鲨鱼的牙齿一上一下,尖尖的牙齿!
(3)。教师示范波浪线的画法
师:波浪线也是一上一下,不过没有尖尖的牙齿。
(4)。教师示范螺旋线的画法
师:螺旋线像蜗牛的家一圈一圈的。
三、幼儿设计发型
1、幼儿说说自己要设计什么样的发型,画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线条绘画。从发际处开始向外画。
2、教师提醒幼儿画时线条要一根一根紧挨着,直到将整个头顶部画满,要画的多,画的紧密。
四、展示评价
将幼儿的作品排列在一起,互相欣赏。
启发幼儿给自己设计的发型起个别致的名字。
请幼儿评出最佳“发型设计师”
教学反思:
幼儿在预热阶段能通过语言准确的描述出自己父母的发型。知道美发师为我们剪出了漂亮的发型,他们是为我们服务的。在练习各种线条画法是个难点,幼儿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幼儿初次接触这些线条的画法觉得很新奇,画着很有耐心。不时会问问:老师我画的对吗?得到肯定的回答他们很高兴。继续很认真的画着,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心里特高兴。新奇的事物对幼儿永远有吸引力。他们在图画本上练习了一阵子之后就开始自己的发型设计了。有的说我画妈妈的头发,有的说我画爸爸的头发,有的说我画姐姐的。。。。。。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握笔姿势。有了练习的基础幼儿在美术书上画的很好,很快。幼儿画完了,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桌子上展示。幼儿下座位看其他人的画,幼儿评论作品找到最好的,评出“发型设计师”。我奖励给幼儿一个贴纸,看着幼儿高兴的样子,我以后不会再吝啬我的奖励和微笑。小班幼儿的绘画水平不强,画出来的画相对来说不是很漂亮,而我在展示幼儿作品时,只顾了展示版面的好看,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无法体验成功的乐趣,我的这种做法是错的。孩子们画出来的画再不好看也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老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成果,鼓励他们下次画得更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