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随笔15篇(精华)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育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1孩子们喜欢古诗,更酷爱诗歌。这不,听说明天学习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孩子们可来了兴致。课下或上网查阅革命圣地延安的资料,或剪辑反映延安现代生活的图片,或搜集诗人祁念曾的著作。
上课伊始,看到孩子们个个胸有成竹,我突发其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既然孩子们已充分预习了课文,我何不大胆放手,让他们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这首诗歌呢?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孩子们热情高涨,争论得面红耳赤,下一环节该各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了。
班长齐强捷足先登,他手捧一叠图片,熟练地打开多媒体,井然有序地在台前展示──这是延安的革命旧址──南泥湾,1932年2月──
“老师,我剪辑了反映延安现代生活的图片”,号称“小巧手”的田风雷早已急不可待,他手握一张“延安新景观”的剪贴报,兴冲冲地跑向讲台,滔滔不绝地向同学们汇报:“瞧,现代的延安已旧貌换新颜,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既有革命圣地的特色,又有现代文明城市的特点──”
看到男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言,女生也毫不示弱:“老师,我查到了祁念曾伯伯的资料。”大文豪柳佳玮激动地说,“祁念曾伯伯现为深圳的一名高级编辑,《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他八年前的一首新体诗,我从网上下载了这首诗的创作回眸──”
“老师,我说”“老师,我说”
看着台上孩子们充满自信的眼神,静静聆听孩子们口若悬河的发言,我欣喜万分,因为放手,我听到了花儿竞相开放的声音,因为放手,我看到了课堂上最精彩的一幕。“一切为了孩子的需要”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需要,研究孩子的需要,让课标去适应学生,让教学去适应学生,这样的课不正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吗?“孩子,你不是老师,却胜似老师”我动情地在黑板上写下这几个字,激情飞扬地说道:“同学们,多少年过去了,党中央在延安的时代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远去了,但在延安这块黄土地上,延安精神却不因时空限制而过失,今日的延安已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追寻延安,更追寻延安精神,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这首诗歌。
伴着悠扬的乐曲,孩子们读得那么优美,那么动情。
铃声响了,孩子们意犹未尽,依然沉浸在诗歌的王国里,正当我为这堂课的大胆放手而兴奋不已时,“老师,我想为这首诗歌设计一份特别的作业,行吗”一向爱发言的马巾如急切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思绪。
“不妨说说看,作业怎么特别?
“党中央在延安战斗了十三个春秋,我们也在母校度过了六年的小学时光,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小学毕业,离开美丽如画的校园,老师,何不让我们以母校为题创作一首诗歌呢?”
延安──母校
一石又起千层浪
下午,课代表匆匆带来了孩子们的杰作,有单独完成的,有小组合作的,《母校,与你分别的时刻》《永别了,母校》《致母校》──呵,就连诗歌的名字也令我刮目相看,住校的张书兵、马巾如等几名孩子合作的《母校,我把你追寻》这样写道:
像雨后蓬勃萌发的小草
在追寻阳光的普照
像刚刚展翅飞翔的小鸟
在追寻母亲的怀抱
追寻你,朝夕相处的伙伴
追寻你,无私奉献的.老师
追寻你,操场上英姿飒爽的身影
追寻你,校园里琅琅的书声
一排排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一件件教学仪器飞速安装
我们将永远告别崭新的校园
却忘不了开拓创新奋发图强
啊母校
如果你是广袤的大地
我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
不论飞得多远
与您总有一线相牵
啊母校
如果您是明媚的春天
我就是一只翩翩起舞的燕子
不论飞到那里
冬去春来
总要飞回我的家园
读者孩子们那略带稚气的诗句。尚未平静的心又一次跌宕起伏,因为放手,我又一次聆听了花儿拔节时动听的声音,因为放手,我又一次走进孩子们创作的诗歌乐园,沐诗路校园,看童心闪闪。
课堂是什么?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探究合作的阵地。放手是一种对孩子独立生命的尊重。“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奇迹”这是卢勤老师《写给年轻妈妈》中的一句话。亲爱的同行们,放手学生吧,相信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将还你一个奇迹!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2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眼睛”,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浓缩;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思想内容的艺术形式。简洁明了的板书,不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复杂、灵活和多角度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以记录板书为主的学习,语文教学中的板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板书的形式很多,有在教学中不尽人意的板书:如“一片空白”式(只讲不写)、“随心所欲”式(凭兴趣想啥写啥)、“随写随擦”式(固定位置写)、“五彩缤纷”式(啥都写)……但也有很多可取的板书:
一、图示式
通过图示可以揭示课文的主旨,且更直观、形象。如《古井》这篇课文,主要讲乡亲们到井边挑水的情景和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却不要报酬。这些内容突出了古井不仅源源不断地为乡新们提供泉水,而且还陶冶了人的性格,所以作者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我在上这一课时,首先在黑板正中画了一口古井,让学生脑海中初步有了“井”的概念。然后激发学生阅读课文,
二、提纲引领式
这种板书比较适合学生对长课文的把握,只要抓住了主干,那么枝叶就很容易添上去了。
三、一般规律式
这是教者最常用的、从文体特点入手的一种方法。虽然它便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认识与掌握,但一成不变教条容易使学生产生怠倦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板书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者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至于用什么板书形式那要根据具体课文而定,只要能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是最好的。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3我担任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 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功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此处隐藏16055个字……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15班主任工作确实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研究每个学生以促使其全面健康发展的艺术,班主任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每一个学生,以便因材施教。学生的差异决定了班主任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方法,不一样的形式,在不一样的场合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以便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下头就我个人的体会和想法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要关爱学生;
低年级学生需要爱。他们在逐步适应学生生活的过程中比较脆弱,遇到困难容易退却,这就需要教师的关爱,使他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教师常去关心他,照顾他,那怕是一句话,在他心里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班主任应会学会利用这一点,及时发现那些需要关爱的同学,及时献上一片真诚,那将是对学生的最好奖励,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信任感,更好地听从你的教导。
二,要研究心理;
小学阶段,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都处于幼稚的时期,有些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必须心理上的障碍。所以作为班主任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去解决实际问题。个性是对那些在心理上有些不健全的学生,应格外注意,要分别对待,注意交心。教师要平易近人,平等待人,当发现某些学生有心理障碍时,要注意学习解决它的办法,绝不能等待。
三,要培养习惯;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就应有一个比较习惯的方法,即规矩。不能朝令夕改,自我破坏自我的规矩,那么班级管理就很难自动运行。班主任要多设计班级,透过什么样的管理,到达什么样的结果,管理中立下的规矩绝不轻易修改。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什么事情由什么人来做,从方法到要求都要明确下来,个性要重视那些别人看来很小的事,
逐步实现班级管理的自动化。当有时要违背一些规矩时,就应向学生讲清楚,以持续班级管理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要教育和培养学生自身构成良好的习惯。
四,要严于律己;
班主任教师堪称学生之楷模,方方面面都有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地方。就是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影响。教师言不雅,行不正,学生就不佩服,教师就容易失去威信,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利。教师每一天早来晚走,认真备课和教学,仪表端正,说到做到,这种严于律己的态度往往会给自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班主任也要宽以待人,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尤其是在学生面前更要表现出这一点。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琢磨不完,研究不透的学问。每一名班主任都有其特长,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学生,能遇上一个好班主任,肯定地说对他的学习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都是有益的让我们努力,做一名学生认可的,确实值得信赖的好班主任,为学生的成才做出我们的贡献。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