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
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1一、主动预习
在老师讲新知识之前,学生要认真阅读要学的内容,课前自学例题,在看书时,要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自己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二、掌握思考方法
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很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球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时多少学生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学生理不出解题思路。这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解题的思路。这道题从单位上讲,设计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从图形上讲,设计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到正方形、长方体到正方体;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到减少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到正方体的体积,经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学生很快就可以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 4=48得X=6。即为正方体得棱长。这样得出正方体得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三、及时总结规律
一些学生之所以那么优秀,就是因为他们把老师讲的知识都应用到了自己解题的过程中了。课堂上的45分钟,老师之所以把那些知识在课堂上讲,说明那些例题或者公式非常的重要。所以课堂上的45分钟就决定了你的成败,所以必须消化和理解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
老师一般讲得是方法。解答奥数题也是有规律可循得。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回顾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时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3)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哪里(4)以前有没有做过跟本题类似的题目异同点在哪里(5)本题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解法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
四、善于质疑问难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说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思由疑问开始的,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思学会创新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因此,学生从小开始,就要学会质疑。比如学习角的度量,认识学习量角器时,认真观察它,问:我发现了什么刻度有什么用在学习时,经常这样提出问题,就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推荐:
在初中的理科中,数学是最有难度的一门,它不仅需要你对概念、公式熟烂于心,而且还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
数学想要考出好成绩,掌握学习技巧很重要。根据满分数学状元介绍的经验,其实她学习数学的技巧很简单,就是紧紧抓住例题不放。
例题是编书者精心挑选的题目,经过多年的打磨已经非常成熟。
一、是具有引入性作用。
为了生动、具体阐述知识的发展过程,常常创设相关例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是具有巩固性作用。
为了加深理解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设置应用例题,培养学生在运用概念、定理和公式解答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三、是具有示范性作用。
通过示范性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在参与解题整个过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领会数学的思考方法。
四、是具有综合性作用。
设置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例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运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总结例题你会发现,大多数的考题都是来自于教材课本的例题,是对例题进行简单改造而成。因此,提高做题能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熟记课本上的例题。
有人说看懂例题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啊,原来是这么回事;
第二层:这一点真妙,只有我才能看出来;
第三层:如果题目变为这样,结果将是那样。
第一层是自以为看懂了,其实对例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第二层是看懂了,而且能够注意到例题的细节和要点;而第三层是真正看懂例题,而且能够学会融会贯通。
很多人停留在第二层没有提高,因此只能获得一个中等的成绩,而突破自己达到第三层境界,才能成为优等生。
如何学习例题呢
1、熟记例题
学习例题不仅要看得懂例题,还要能熟记例题,当然,这里所说的熟记除了熟悉题目之外,还在于熟记解答过程。看到题目的任何一步都能记起,并且通过熟记例题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2、多解例题
复习时重做一遍例题,会收到意想不好的好效果。不要先看书中的解法,合上课本,按记忆中书上的解题步骤、解题方法认真解题,不要马虎和省略。全部解答完后再翻开书本参照例题一一对照,看自己的解题方法、步骤是否和书中一致,如果有不同的地方,要分析这样做的原因和利弊,寻找存在的知识盲点,进行订正和记忆。
要善于从例题中淘金,才能决胜初中数学!
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2人与人的能力总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敏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而有的学生听了几遍也不明白,接受起来慢些,这就出现了学习能力上的差异。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我们要帮助学习数学又困难的学生学好数学。
一、施以爱心,树立信心
一个成功的老师,他首先一定具有爱心,一个学生能不能得到老师的爱,对他学习兴趣,今后的道路都有直接影响。我们课堂教学中,要多关心学习困难生,多鼓励,多帮助,多于他们交心,从心理学上排除学生学习数学的障碍,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多说“你可以学好数学的”,不能打击他们更不能歧视他们,不能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这类的话,对他们的态度要和蔼可亲,不能摆出一幅老师的架子,神圣不可接近,要知道,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爱,而爱老师的学生他也爱你所教的科目。
二、抓住闪光点,培养学数学兴趣
学习困难生往往对语文数学主课都不敢兴趣,而对术科或娱乐性游戏感兴趣。如:学生中男孩子爱好打乒乓球,女孩子爱好跳橡皮筋,我在教学中利用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编数学题:“乒乓球比赛,吴佩鑫赢了15个球,沈浩赢的是吴佩鑫的三分之二,徐帝赢的是吴佩鑫的五分之六,这场球赛谁是冠军?沈浩赢了几个球?”这道题是直接思维,难度不大,我就让学习不用心,又喜欢打乒乓球的吕欢欢来解,他一看是自己同学打乒乓球方面的题目兴趣就来了,积极的思维起来,还请教其他同学,后来,数学课上他变的积极思维了,举手次数也比以前多。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兴趣,又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此处隐藏3404个字……等差、等比数列等高中才学到的知识点。孩子以后会学得轻松。4、互相讲解,碰撞思维的火花
有个学生说:“我的数学学习成绩是讲题讲出来的。因为我有耐心、脾气好,所以很多同学都会向我讨教问题,讲解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自己的知识巩固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另外,与水平相近或比自己水平稍高的同学争论自己掌握的或未掌握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通过争论而学到的知识理解深刻,终身难忘。
四、习惯、坚持很重要
好习惯成就人生,数学学习也是如此,上面所说的五步学习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以外,孩子还需要养成如下学习习惯:
认真审题。有数学名师如是说:一道题的深度是有限的,你想得多,你写得就少,就快;你想得少,你就写得多而繁杂。
认真检查。这也是很多老师嘱咐学生的方法,做完题后先大致看一下,这个结果是否符合常规(主要是生活经验和常识),如果时间宽裕,可以用不同方法验算一下,看看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时间有限,就按照原有思路进行检查。
有问题,必解决。遇到问题和困惑,就一定要想办法通过查资料等方式解决,这是学任何一门课程,乃至成就整个人生都需要具备的习惯。
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6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发掘其潜能,义务教育教材已适当地降低了对数学知识体系严密性的要求,拉开了知识结构之间的距离,并以结构化与问题化互补的教材体系呈现出来。因而,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和发展学习能力,这也是上海数学教育行动纲领所提出的基础能力的要求。
为此,我们对小学生应具有的主要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及其相应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实践,以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1.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叶老的话阐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的培养途径有:
(1)课前预习。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预习数学内容会显得较枯燥,所以,教师要经常表扬自觉预习的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课后整理。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例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位同学整理如下:
个位是0的数同时能被2和5整除
这样,容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内化为他们的认知结构。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如有题:一个水池能盛水54吨,甲、乙两个水管同时向池内放水,3小时放满。
已知甲管每小时放水5吨,乙管每小时放水多少吨学生设乙管每小时放水x吨,且列方程:53+3x=54,54-3x=53,54-53=3x,(x+5)3=54,5+x=543,543-x=5最后解得x=13。学生一方面要检验x=13是否是方程的解;另一方面要检查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答过程是否简练。如果发现错了,那么失败就成了成功之母。这种认知元的发展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标志。
2.尝试活动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当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又理解了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3.操作活动
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心理就有求助于外围行为的倾向。这时,教师就请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刺激其心理,促进他们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学到新知识。
4.观察活动
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技巧
3.思考活动
所谓思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进行比较深刻的、周到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比较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思考、议论、相互启发和补充,逐步归纳出其特点: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数。较好地理解了繁分数的意义。
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并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想像,他们才有可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长期培养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质量。
2.自学活动
中高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增多,数学知识的长进,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基础,这里主要是指学生课内的独立性自学活动。
(1)学生要掌握认真阅读课本的方法。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及其他文字,要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阅读,反复地阅读,直至读懂、读明白意思为止;要把文字与插图结合起来看,这样有助于理解图意、弄清文字24意思;要有重点地阅读某些教学内容,如重点阅读想的过程,方框内的结论,把重点的词、勾画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教材的关键、本质。
(2)学生可做一二道题目试试,看会不会做,如果感到还有困难,那么再次进行阅读,再次尝试做题目。
(3)教师要求学生做类似例题的练习,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做,以检查他们的自学效果。
(4)教师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做些点拨、归纳,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自学内容,也可使学习困难者得到补偿学习。
3.合作学习
对于一些问题性程度较高,个体学习、同化有困难的材料,教师可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他们在相互补充、互为启发中完成心理转化,学到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