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11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1.1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较大,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讲故事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意将数学问题穿插于故事中,应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深刻记忆,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回想、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1.2发挥教育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既能让学生在故事中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故事寓意及人生哲理,在潜移默化中灌输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思想,帮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
2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2.1注重故事的选择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故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故事对小学生的影响力巨大,须注意对故事的选择。对小学阶段故事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同时还要有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及终身发展。例如《葫芦兄弟》、《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这些故事中都含有与数学问题相关的数字,教师通过选择这些故事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不仅与学生特殊的心理各年龄特点符合,同时也能帮助小学生分清善、恶、美、丑,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将数学问题融入故事中
讲故事既然当做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学会有效将故事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注意将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中。故事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一年级加减法(10以内)的教学过程中,若简单地对学生描述“2+5=7”或“6-3=3”,然后便要求学生记住,然而这种方法不能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是很难记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应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数字融入到故事中,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便于深刻记忆。
2.3把握故事的讲述时机
在教学中引入故事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教师在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时,应注重把握故事的讲述时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故事时,应结合教学课程的进度,适当选择讲故事的时机,且不能占用一节课中大部分的时间甚至是整节课的时间来讲故事。以免学生太过于关注故事,而忽略了学习。同时,数学教师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和变换故事,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故事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该课时应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或将故事结合其他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等)展开教学。而不是每节课都运用同一个故事、同一种教学方法,以免不能达到故事教学的目的。
2.4注意故事的创新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故事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小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征,对故事有所创新。如一些故事过于深奥、冗长,教师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故事进行整理、改编,最后转化成一个简短精湛、易于小学生理解的小故事。而有些故事则因其普遍被讲授而失去了新鲜感,致使学生提不起兴趣,难以达到故事教学的目的,教师则应注重对故事进行创新和改编,对传统的故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小结
总之,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性意义,具体的应用措施也有很多,教师应注意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故事教学,才能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2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参与学习意识能力和自控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所以我特别注重寓教于乐。
我喜欢把整个教学过程用一个故事、一件事情为主线或闯关形式连接起来。经过很多年的实践,我发现这种形式学生最喜欢,情绪最高涨,效果很不错。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我们艺芳小学运动会的情境。艺芳为了举行运动会,体育老师买回一些体育器材,出示一些卡通画,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猜一猜,这些器材大概要多少钱?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紧接着要学生估算购买体育用品的总钱数、参加三项比赛的人数、拉拉队的人数、吃饭的人数。最后,老师为了庆祝比赛的胜利,带学生去娄底石马公园划船,请学生设计租船方案并估算哪种方案合算。整个设计由浅入深,把数学知识巧妙融合在运动会中,学生兴趣很高,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学生都说这样的数学课堂像故事课、游戏课。当学生不想下课了,说明他们已把你的课堂当成了一种享受。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聪明的学生一教基本上能掌握,当然这样的学生在启航班也有十多个,感觉很安慰;由于学生没有经过筛选,其智商的发展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屡说屡忘,怎么教他都一脸茫然,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学生,于是心中的怒火不知不觉就燃烧起来。在艺芳推行“1+1”课堂模式以来,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充满着无穷的乐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微笑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时的教学中,尽量用动作去表示,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要能够用“联想”去学习。例如,我在教长度单位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时,让学生伸出大拇指说“千米”,伸出食指时说“米”,伸出中指时说“分米”,伸出无名指时说“厘米”,伸出小指时说“毫米”,而且还依次说出他们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在以后的日子里,如学习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人民币单位、体积单位,只要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后,就能够“联想”到长度单位的手法和长度单位进率以及单位之间的互化,这样学生学起来就非常容易。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尽可能以学生的生 ……此处隐藏2636个字……三角形。其他同学们对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看法吗?
生1:我认为④、⑤不是三角形,它出头了。
师:你的意思是三角形要像①、②、③一样,不能出头,对吗?
生1:对。
生2:我不同意,因为它中间部分就是三角形。
生1:中间部分是三角形,但出头部分算什么呢?
生2:老师要求我们摆出三角形,出不出头有什么关系呢?
师:我明白了,如果不算出头部分,也是一个三角形,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三角形。但整个图形能不能算是三角形呢?
生2:(不好意思)不能算。
师:(指名摆④、⑤的学生):你们摆的时候为什么让它出头呢?不出头行吗?
生:不行,因为其中两根小棒太短了,合起来还不如另一根长。
师:喔,是这样。这么说,要摆成一个三角形,三根小棒要怎样选择?
生:其中两根的长度合起来要比第三个长,才能摆得成三角形。
师:讲得不错!看来,摆三角形也是大有学问。那么你们认为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呢?
师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概念。
情境二:(三角形的分类)
由于是小棒是随意分组,有些小组摆出的三角形种类不全,这对三角形的分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我对教学作了如下调整:
师:刚才每位同学都摆了三角形,现在能不能发挥一下小组的优势,摆出一些其它不同的三角形吗?
学生受到教师启发,小组内通过交换小棒,摆出了很多三角形,而且有组小棒之间的不同组合,每个小组都有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三角形。
师:这么多的三角形,我们能不能研究每个三角形有着怎样的特征?
小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对每个三角形的特征作出必要的记录)
很快有小组有了新的发现。
生1:老师,我们发现三角形的情况只有三种:2个锐角1个直角,两个锐角1个钝角,三个锐角。
生2:我们不管哪个三角形至少都有2个锐角。
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
说实话,在课前我根本没有想到这节课会上成这样子,我在被学生那种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和敏锐的观察所感动之余,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引发了深深地思索:
一、课堂教学不再是精心设计的“教案剧”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在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上的倾向,使我们的课堂长期演绎着一场场“精彩”的教案剧: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亦步亦趋;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个个数学结论。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是一旦出现“意外”,教师常常举手玩措,黯然收场。
在这节课中,课前的教学设计不可谓不精,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三角形的特点,采用摆小棒的方式,而且小棒的长短都预先进行设计,希望学生能够摆出的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设计在小棒被打翻之后就不复存在。
因祸得福,从这两个镜头中可以看出,我在情急之下的调整是成功的,不便达到了课前预定的目标,而且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二、学生探究需要的“务真”。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我们的课堂上发生许多令人欣赏的变化,很多老师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性的解决问题。但在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常常会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探究,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我们常常主动地帮助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以至于出现一些形式化的“假”探究。
如果这节课没有出现意外,按照我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去实施教学,无疑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假”探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摆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但也只能摆出这些三角形,他们的操作早在教师的意料之中,他们的仅仅为操作而操作,失去探究的价值。小棒的意外打翻,倒也应了“无心栽柳柳成荫”这句话,促成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学生摆出的三角形尽管类型单一,有些甚至还不是三角形,但这不是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吗?学生从中不但领悟了三角形的特点,而且也了解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三、课堂教学呼唤“开放”
最真实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的,但课堂的动态生成需要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第一个片断中,正是由于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小棒、自主拼摆三角形,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有些是我事先所没有想到的。但是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多样的结果,促成了学生的讨论和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明白三角形的概念。在第二个片断中,教师让学生把各种长短的小棒进行各种不同组合,摆出各种类型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然后再对这么多三角形的角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到了三角形的之间的本质区别,确实了三角形按角分的三种类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可以说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和解决问题的锺炼。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5我有一节数学课是排在体育课后面的,经常到了上课时间,学生还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来,我每到这节课,就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小故事。结果,学生不但没有因为体育训练而影响学习,反而体育课一结束就回教室安静地等着我来讲故事。有一次,我给他们讲了小高斯发现数学定律的故事:
有一次上课,老师说:“你们今天算从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说完就看起小说来。小朋友们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但是不久,高斯便报告老师自己做好了。老师以为高斯捣乱,可是看一看高斯写的数:5050,不觉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高斯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他以后便认真教起书来,而且,在他的'鼓励下,高斯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学生听完故事后,显得很激动,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表示,要向高斯学习,开动脑筋,刻苦钻研,创造发明。
设悬念:事实上,教材中很多应用题都属于数学故事题,但缺乏矛盾也缺乏悬念。下面是我改写的一道数学故事题,大家可作一番比较。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一只癞蛤蟆爬过来安慰道:“这井壁太高了,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癞蛤蟆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癞蛤蟆道:“癞大叔,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爬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它太累了,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蜗牛惊奇地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算出来了吗,蜗牛爬上井台用了几天时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