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的人生之爱的归宿。这是穆旦对自然、爱的赞美。穆旦的诗歌以浓烈的抒情性,意义的密度,语言的陌生化和内心开拓的深度见长,但他的传统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点像田径场上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诗歌这个领域简直无所不能。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结合具体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古人的写景。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样写景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穆旦的一首诗歌。(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丰润(rùn)红晕(yùn)忧戚(qī)枉然(wǎnɡ)
谐奏(zòu)飘逸(yì)坦荡(tǎn)摇曳(yè)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2.作者链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镛)同一家族。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冬》等。翻译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8226;奥涅金》《唐璜》《英国现代诗选》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
【交流点拨】用明快、轻松、酣畅的语调诵读。
(二)深层探究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交流点拨】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组成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2.说说你对第三节诗歌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段出现转折:这么美好的景象,却枉然在你眼前掠过;而你的生命、如同这美好景象的鲜活的生命,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诗人随后并没有陷入伤感之中。热爱生活、忠于生命,让诗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这样浪漫、潇洒的旋律。我们的心也仿佛一下子变得轻快起来。
3.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一节。
【交流点拨】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托。但诗人出新,在“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时,又“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更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体验——“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
四、拓展延伸
课后找出穆旦的其他诗作诵读,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你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2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会面临生与义的选择,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的同学说到夏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板书:鱼我所欲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明确: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2.学生自读,解决重点字词。
明确: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为:今为(介词,为了)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
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小组讨论,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①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此处隐藏17750个字……积极地思考文章,然后将自己阅读到的知识联系到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去,并且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把学到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起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写观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想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和延伸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除了在语文本学科延伸和拓展外,也把阅读教学延伸到各门学科和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有很多与语文有关的地方,语文与生活本就紧密相连着,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缩短课本与生活的距离,把课文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独自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感知,突显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加强阅读拓展与延伸。让学生把阅读当做是一种乐趣,快乐地进行阅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见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描述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龚风迎。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xx(12)。
[2]王国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xx(04)。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标
1. 了解舞蹈尤其是印度舞基本特点,提高审美能力和舞蹈欣赏能力。(内容)
2. 理解、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舞蹈的写作技巧。(形式)
3. 学习本课优美的语言描写与修辞手法。(语言)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视频:印度舞蹈片段。
——学生谈观后感想,引入本课
2.释题:正标题与副标题
副标题起补充说明作用。
3.文体特点:
——记叙性散文
以记叙兼描写为主,适当加以抒情议论。
4.补充资料:
什么是舞蹈艺术?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肢体)为主的艺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5.考考你的识字量:
颦蹙 pín cù 粲然 càn 嗔视chēn
叱咤风云chì zhà 雏凤 chú 尽态极妍yán
花鬘 mán 斗薮sǒ 妥帖 t i
浑身解数 xi è 褶裙 z h e 惊鸿hóng
二. 研读课文
(一)结构研讨:
1、浏览全文,思考: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
后分别写什么?分别用三个字概括这三个部分.
——观后感;观舞记;表感激。
2、一般是先写观的内容,再写感想,本文为什么先写感想?这
样有什么好处?
——突出“被感动”,铺垫蓄势,产生悬念。
(二)第一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四个“假如”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全面赞美了该舞蹈的美。
2. “咿哑”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惊叹。口语,更有真实感,突出“被感动”。
3. 作者用哪个短语集中表达了她观舞的感受?结合舞蹈特点,
赏析这个短语。
——飞动的美。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
(三) 第二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如何理解“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解说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结合书中的语言回答。由此可见印度舞蹈怎样的明显特点?书中还有一句话与本句的意思相同,是哪一句?
——第十六、十七自然段。
印度舞蹈的明显特点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
“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2. 画出本段里的排比句,作用如何?
——丰富多样的表情、姿态、动作演绎着故事多彩的内容,突出了舞蹈的飞动的美。
3. 作者描写蛇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
——引用。形象准确地表现了蛇舞的柔美缠绵,更有说服力。
4. 综上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
——动作,舞姿,服饰,外貌,神态,心灵
(四)第三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为什么说:卡拉玛和拉达是“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用书上
的话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20自然段。比喻。
2. 作者为什么要感谢印度人民?
——第23自然段。
三. 探究赏析
1. 请用三个“赞美”来概括全文主旨。
——赞美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赞美印度文化,赞美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谊。
2.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
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仿写。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与《安塞腰鼓》都是写舞蹈的,两文所表现的美有何不同?
——本文写的舞蹈是“飞动的美”,给人灵动、优美的享受。《安》展现的是力量的美,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震撼。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下面,请学习刚
才所提到的观察方法,欣赏《千手观音》的'舞蹈画面。(视频)
要求:学习文章的写法,抓住舞蹈的特点,用精致的形容词和恰
当的修辞手法来多方面来表现自己所见所思,写一段优美的文字。
指导教师点评:
本设计可谓我们在民校初中语文培训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最好的样板。第一,它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特点——既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又兼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二,它准确地体现了我们强调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即“四步流程,设问导思,紧扣文本,瞄准中考”。第三,它精要地体现了我们倡导的新343教学法,即新课标的三个目标,四步流程(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探究深入—拓宽迁移)和三种训练(思维,语言,迁移)。值得大家结合文本阅读好好体味,并体现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