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重点考点

时间:2025-08-10 01:18:22
语文中考重点考点

语文中考重点考点

语文中考重点考点1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2)颔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之景,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国家局势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的悲痛的感情。

(3)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意思是史册,该联表达了作者的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围绕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气节、决心、态度、精神等回答即可)

(4)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5)“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不定,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6)简析本诗三、四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比喻、虚实结合。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答: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3.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②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

6.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或者: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7.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抒发了作者爱国热情。

8.本诗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简述本诗的情感变化的线索。

答: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情感线索: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先激愤后激昂即可)

9.颈联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答:“惶恐滩”和“零丁洋”巧用两个地名表达双关的语义,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达作者特殊的心境。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渲染出作者抗原失败后惶恐不安的心态、孤苦无依的感叹。

10.选择题。

(1)下面对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B.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四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四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D.“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应为“前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两句”则笔锋一转。)

(2)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11.理解性背诵。

(1)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语文中考重点考点2

1.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 ……此处隐藏5639个字……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从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作君子。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玉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写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交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语文中考重点考点6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考点。

一、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二、译文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赢得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岂能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方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三、注释

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

②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卒,终于。其,指门下士。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史记孟尝君列传》记秦昭王曾欲聘孟尝君为相,有人进谗,秦昭王又囚而要杀他。孟尝君像昭王宠姬求救,宠姬提出要白狐裘为报。而孟尝君只有一白狐裘,已献给秦王。于是门客装狗进入秦宫,盗得狐白裘献给秦王宠姬,宠姬为孟尝君说情,昭王释放孟尝君,继而后悔,派兵追赶。孟尝君逃至函谷关,关法规定鸡鸣才能开关,门客有能为鸡鸣者,引动群鸡皆鸣,孟尝君才脱险逃出函谷关,回归齐国。

③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特,只、仅仅。雄,长、首领。耳,罢了。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④擅齐之强: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擅,拥有。

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古代君臣相见,帝王坐北面南,臣在对面朝见。制,制服。

四、文章赏析:

1.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2.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为了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竭力网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而社会上的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也企图依靠权贵获得锦衣玉食,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土着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3.文意:本文驳斥孟尝君能得士这一传统说法,首先摆出这一论点,接着写出这一论点的两个依据。一个是士以故归之,这是概括地说;一个是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这是从具体事例说。

然后笔锋一转,用嗟呼慨叹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雄,不是真正得士。这一论点提出,主要是把鸡鸣狗盗排除在士之外,再从得一士可以南面而制秦(只是设想)否定鸡鸣狗盗之力。最后以推理方式更进一层说明了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译: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

2.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译: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

3.岂足以言得士!

译:哪里说得上是得到了贤士呢?

4.擅齐之强

译: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

5.南面而制秦

译:南面称王制服秦国。

6.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译:鸡鸣狗盗一类人在他门下。

六、原文解答:

1.对于孟尝君,世人有什么传统观念?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2.作者把孟尝君门下的士人称作什么?鸡鸣狗盗。

3.作者心目中的士应是怎样的?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4.士之所以不至的原因是什么?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语文中考重点考点7

1. 以音辨形

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例如"气慨"、"扑溯迷离",根据形近字与其读音的差别,只要一读,就会发现:慨读kǎi,概读gài,此处应为"概";溯读sù,朔读shu,此处应为"朔"。

2. 以形辨形

对于因不辨形声字形旁而产生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形旁的方式推断。如"有志者事竞成"、"拌脚石"等词语,逐一锁定偏旁进行分析:"竞"应为"竟","终于"的意思;"拌"从"手",是"搅和、争吵"的'意思,而"绊"从"纟",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故应为"绊"。

3. 以义辨形

不明词义或误解词义而造成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采用逐一释义的方式来锁定。如"穿流不息"中的错别字,用逐一释义的方式看:成语"川流不息",意思是"像河流那样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车、船来往不断";"穿"不合词义,应为"川"(河流)。

《语文中考重点考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