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
在平时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复习,欢迎大家分享。
高考文言文复习1《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高考文言文复习2(15-16年广东惠州一中月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云六岁就其姑夫袁叔明读《毛诗》①,日诵九纸。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曰“公辅才也”。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竞陵王萧)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云并随府迁,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寻除尚书殿中郎。子良为云求禄,齐武帝曰:“闻范云谄事汝,政当流之。”子良对曰:“云之事臣,动相箴谏,谏书存者百有余纸。”帝索视之,言皆切至,咨嗟良久,曰:“不意范云乃尔,方令弼汝。’”文惠太子尝幸东田观获稻,云时从。文惠顾云曰:“此刈甚快。”云曰;“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容谢之。及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就车握云手曰:“不谓今日复见谠言。”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少与领军长史王畡善,云起宅新成,移家始毕,畡亡官舍,尸无所归,云以东厢给之。移尸自门入,躬自营唅,招复如礼,时人以为难。及居选官,任寄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答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擿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武帝九锡②之出,云忽中疾,居二日半,召医徐文伯视之。文伯曰:“缓之一月乃复,欲速即时愈,政恐二年不复可救。”云曰:“朝闻夕死,而况二年。”文伯乃下火而壮③焉,重衣以覆之。有顷,汗流于背即起。二年果卒。
(节选自《南史?范云传》)
[注]:①《毛诗》:指现今通行的《诗经》。②九锡:古代帝王赐给功高势显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③壮:中医艾炙,一灼称一壮。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郡殷琰名知人知:了解;识别
B.时人每疑其宿构宿:文中为“预先”之意
C.方今弼汝弼:辅助
D.文惠改容谢之谢:道歉
答案及解析:D。结合上下文意,此处是范云随文惠太子时的劝谏,太子对他的忠言表示感谢,因此处太子也并无过错,所以不能译为“道歉”。应为“谢,感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政当流之②政恐二年不复可救
B.①闻范云谄事汝②事寡嫂尽礼
C.①性颇激厉,少威重②士或以此少之
D.①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②子良为云求禄
答案及解析:B(事,事奉。A①名作状,按政令;②通“正”,只,仅;C①缺少,②轻视,看不起;D①担任,②替)
3.下列加点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
B.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
C.有所是非,形于造次
D.无一时一事不适耳目之观
答案及解析:D。D项中的“耳目”是偏义复词,因后面是“观”侧重在“目”;其它三项或并列或对举都各有所指。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句是
A.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范云天生机智敏锐,很有见识,善于作文章
B.日“公辅才也”——说“(这孩子)是三公等辅佐大臣的人才啊”
C.不意范云乃尔——想不到范云竟然如此
D.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爱讲气节,崇尚(行动)不同于常人,专门在人有急难
之时快速地加以救助
答案及解析:A(“识具”,两个词:识,见地;具,才具,才能。)
5.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范云“有识具”的一项是
①帝索视之,言皆切至
②三时之务……无徇一朝之宴逸也
③不谓今日复见谠言
④家事必先谘而后行
⑤躬自营唅,招复如礼
⑤朝闻夕死,而况二年
A.①⑤B.②⑥C.①②D.③④
答案及解析:C(①、②分别从侧面、正面体现。③是萧缅对范云“识具”的赞扬;④是尊重寡嫂的行动;⑤是助人的行动;⑥是助武帝的急切心情。这些都不是“识具”本身)
6,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范云从小就用功读书,每天能将九页《毛诗》读熟到能够背诵的程度。
B.范云因为箴谏朝政有功,被授尚书殿中郎,齐武帝将下命令要范云弼子良。
C.范云在选择官员时,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满门宾客的提问,处理神速,应答如流,时人个个佩服。
D.范云在武帝即将称帝时突然发病中风,为了助武帝成功,宁愿只活两年,请求医生为他快速治病。
答案及解析:D(A将“诵”说成背诵;B将授官与“箴谏”挂钩,将“方今”解作“将要下命令”;C将“居选官”解作“选择官员”,对文件和宾客的解说更是望文生义。这些都与原文不符。)
高考文言文复习3学习文言文应做好三点:其一,读课本里的几十篇文言文是根本,应反复诵读背诵,形成语感;其二,理参考学习资料,系统梳理各类知识,尤以一词多义的梳理为重,汇编成册,反复熟悉;其三,翻勤翻古汉语词典,扩大阅读面(《孟子》、《史记》、《聊斋志异》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
文言文测试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在于根据语境提供的已知信息(教材中信息)进行科学的猜测、选择、推演,从而破译未知信息,最终达到理解文言的目的。
1.熟习基本篇目
我们提出文言文备考要回归教材,立足基本篇目。夯实基础,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①基本篇目,是传授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培养审美情 ……此处隐藏21988个字……例: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李密《陈情表》高中语文)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另外,“拜”也可引申为“接受官职”的意思。例:于是辞相印不拜。(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除:本义为台阶,引申为任命授职之意,往往用于除去旧官而授予新职。例: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②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守。
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例:①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魏征《谏太宗十思书》)③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例: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②皇上欲大用康先生。(梁启超《谭嗣同》)
擢:选拔、提升官职。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例: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李密《陈情表》)有时也指越级提升。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有时“擢授”并用,为授职、任命之意。例: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晋书左思传》)
封:秦汉时期,帝王授给臣子土地或封号,叫做封。
例:①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邵长蘅《阎典史传》)
二、用于调职
迁:本义为从低处迁移到高处,引申为调动官职。例:迁左丞,行凉州事。也指升官。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②再迁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③文帝即位,累迁至吏部侍郎。
徙:本义为迁徙的动作,引申为调动官职。例:①及孝景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②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调:调动、迁调之意。例: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有时也指升官。例:婿以不调。(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有时还指降职。例: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班固《汉书爰盎传》)
出:出任,一般指京官外调。例: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高中语文第三册)有时也指由家居而出任官员。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放:被委派的意思,多指京官外调。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有时也指罢官放逐。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
三、用于贬职
谪:古代官吏因罪而被降职并远调。例: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洵阳城。(白居易《琵琶行》)有时“迁谪”并用,与“谪”同义。例: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
迁:因罪而被贬职并远调或放逐。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时指罢官放逐。例:顷襄王怒而迁之。(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有时“左迁”并用,古代把升官叫做“右迁”,把降职叫做“左迁”。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黜:废黜、贬退之意。例:①屈平既绌(通“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纵亲。(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②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罢:本义为放逐有罪之人,引申为罢免、撤职之意。例:①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方苞《狱中杂记》)②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琯王藏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免:罢免官职。例:①免官削爵。(班固《汉书?贡禹传》)②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考文言文复习15一、联系教材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用法大部分在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2003年)
“讽”字见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2003年)
“遇”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推知解释错误。
例3.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2002年)
“结发”见于《孔雀东南飞》,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4.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2001年)
教材《赤壁之战》中有“北面而事之”句,可推知“南面”是“面向南”,与现代汉语不同。考场上能做到很快地联系教材,就要熟读背诵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平时做好知识积累,掌握120个常见实词的用法,已列入考试范围但试卷中还没有出现过的词语尤其要注重。另外牢记课后的一词多义练习,像高考试题中的“给”“盛”“识”“适”“辞”“请”“致”等都在练习题中出现过。
二、分析语法特点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该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5.甃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2001年春季)
例6.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2000年)“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7.善才绳之。绳:捆绑。(1997年)“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正确。
例8.立谓所亲曰。亲:亲属。“亲”字用在“所”字后,是动词用法,解释为“亲属”错误。
例9.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意”应是动词“料想”。
例10.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吏”应是动词“做官”。
例1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方位词“东”用在“而”后,活用作动词“向东”。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
例1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三、利用构词特点
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例13.每读书至治乱得失。治:主管。“治乱得失”是由两个相反意思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其中“得”与“失”相对,那么“治”与“乱”也该相对,由此推出“治”应该是形容词,解释为动词“主管”错误。
例1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扶”与“将”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
例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复习补要
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还是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有选择地整理一部分常用的文化常识和重要的文言句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