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97的观后心得

时间:2025-09-09 23:42:25
高考1997的观后心得

高考1997的观后心得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1997的观后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1997的观后心得1

对于我这样一个所谓的九零后来说,1977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遥远到我们最亲近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出生,遥远到我们的父母都比现在的我们年轻。但是高考却是非常熟悉亲近的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六月七号八号上演的史诗级灾难大片年年都是票房冠军。由这样两个关键词组成的影片超越了时空。

那个年代的事离我们很远。站在高考路口前的我们有很多选择,有钱的砸银子出国,没钱的弃考,有点钱又有点希望的就继续奋战。高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人去深究。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更好的薪酬,或者什么都不为,只是对于这样的体制,我们已经被要求一定接受。从出生之后的第三年开始读书,读书,就为了高考。它究竟是个什么,让人失眠焦虑掉头发,不能恋爱旅游弹吉他。复读了一年又一年的学生麻木地写字计算,偶尔抬眼看一下墙上的倒计时,轻叹一口气。

所以,当七十年代的生活被还原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感动和震惊,都不是矫情。它们切肤地疼痛着。那是1977年,每一次浪奔浪流都充满了爱恨交织。十年--埋葬了亿计知识青年的锦绣前程,而是年中国面临何去何从成为矛盾纠缠的漩涡,各种纷繁问题中最关乎民族国运的,又恰好是如何对待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的严峻考验。于国,恢复高考是对中断太久的文化血脉一次迟来的延续,于人,便是芳华正在的青年人改变命运的一生中最珍贵的机会。

但是对于热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来说也是矛盾的,要面对太多的不一样。喜欢这片土地,从来的时候的排斥,到现在接受它、爱惜它,一个个对朋友,对长辈的承诺,都是矛盾,对大城市的向往,对过去生活城市的怀念也都是矛盾的,每个人的心里是矛盾的,这个心里在老迟身上最能体现。他看似不是父亲,但是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在教育这些小青年们爱国的情操,但是他的父爱中又有点自私的成分,他想把他们都拢在身边,谁也不要离开,但是面对这些充满对外界渴望的年轻人,老迟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他们,帮张国强报名更是个很好的证明。老迟是个随身带公章的,这一点在最后帮陈琼写证明的时候成了很大的优点。在和招生办的人对话的时候的那段话说出了每个父亲的心声,面对假公章,问:“要是为了你孩子你会吗?”“我会。”“我也会。”两个人的回答都是斩钉截铁的,没有带一点的余地,没有丝毫的犹豫。导演在红色电影的框框架下依旧表现出了许多矛盾和希望绝望的交替。

在那个人民的意志不断在农田里消磨的年代,当一个改变生活的方式被宣告时,在青年人心中的悸动不断的在提醒他们,改变命运的时候来了。影片中燃烧的那场戏,是年轻人对于未来的`渴望,对于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永不熄灭的欲望。那种蔓延就好像是当年人们对高考态度的积极响应,没有人会去忽略那个年代,那个出现了高考的年代。那是震撼的,是轰动的,是有关梦想的。从农场半夜出门,坐火车,赶火车,坐耕田机赶赴考场,一次又一次,磨练着年轻人的意志,赞颂着它们的决心。他们不顾一切地狂奔起来,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炽热的青春如此高高燃亮,就像收音机里传出“恢复高考”的同时,那把遍地茅草燎原的大火,势不可挡,是对人生最骄傲的赌注。

如果用现在对于高考的评价来评价1977年的高考,无疑是一种亵渎。农场的他们,曾为争取一个推荐大学名额不惜争相背上三百斤的米袋来证明自己的决意,高考的恢复,不仅仅是官方意义的开天辟地,而是对每一个普通人的尊重回归,他们终于有了选择人生的权利,纵然,这只是个开始。在《高考1977》中,我们也惊喜的发现,明目张胆的歌功颂德终于开始退场,取而代之以关注有血有肉、生命力浸透每一分每一秒时光轨迹的凡人堆,他们不是改变世界的英雄,却是改变自己的每一个将帅。

在去年六月八号的下午,我写完英语作文的最后一个单词,点上了句号,放下笔。内心的悲怆几乎就要喷涌而出。我的十八年,我的中学时代,我的彷徨焦灼的一年,我和数学的抗争,都被生硬地划上了句号。我不是什么英雄,不是将帅,我是一粒完成使命的棋子。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感动的拼搏的年代,我机械地做完了所有的试卷背完了所有的书。我只能通过电影来让自己知道,和记得。

记得1977年的大火。烧遍了整个神州大地。

高考1997的观后心得2

好久没流泪了!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慨。是的!我们好久都没流泪了。

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可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贫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

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 当拖拉机坏掉,当时间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这是你的包吗?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

带着“历史--”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助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己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 ……此处隐藏4062个字……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1997的观后心得7

一直看到网上热评《高考1977》这部片子,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未出生,但想一睹--结束恢复高考这段历史真容的我,最近很有兴趣地在家看了这部片子,一直以为这种主旋律的片子肯定枯燥乏味,也就最多让我了解下当时历史时期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状况,但是我看完后发现,我错了。更没想到第一遍看完后又抽空看了第二遍。不论是第一遍时的震憾、喜悦和感动,还是第二遍回味时的悲痛、酸楚与羞愧。影片在很多地方着实打动了我,使我感触颇多。归纳下来,共有三大关键词:梦想、奋斗、尊严。

梦想,每个人都有平等追逐梦想的权利!

电影里那群知识青年应该跟我差不多大,但跟他们比起来,我发现他们都比我活得幸福,比我活得实在;挺简单的道理,因为他们比我更有梦想。或者更准确的说他们更知道自己的梦想在什么地方;抑或是他们的梦想知道在什么地方实现,他们可以为了梦想连性命不顾地去扛300多斤的大包,可以为了梦想去冒天下大不韪到书库“偷书”,可以从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赶回黑龙江考试。当我看见影片中一群被耽误了11年但仍渴求知识的青年拼命奔跑跟时间竞赛、跟火车叫板的镜头时,真为他们压抑了多年的梦想能得以实现而大快和解恨。这是一个与梦想追拼的画面,那一刻我觉得我这个貌似物质和精神都丰富充实的人与他们的距离相隔实在太远。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可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我真的没办法用一句话语精准地表达出来。只觉得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不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中。但这些梦想归根结底却都不是我发自内心的,基本都是受外界影响而产生至我思想中的。忽然间有种可怕的顿悟,醍醐灌顶般的顿悟,意识到这并不是梦想,而是一种欲望,是一种贪婪,是《沉思录》里一直想教导世人需要解脱的一种状态。发自内心的梦想是给人以纯洁的心灵启迪与归属,这与是非成败没有任何关系,而欲望和贪婪则是满足别人眼中的自己。所以,从简单意义上来说梦想在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寄托,欲望和贪婪在于别人的眼光。如果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真可算得上是一个没有梦想的人了,别人的眼光左右着我的思想,他人的意见影响着我的判断,客观的事实决定着我的成败。我就是一粒棋子,周围的世界就这样被无形的力量控制着,无人可依,同样也无处可逃。静心思考,如何找到发自内心的梦想源泉,是我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毕竟,有梦才有远方。

奋斗!为了那场高考,有人付出了生命,有人抵押了爱情。

影片所描述的上世纪70年代,中国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准备用实际行动支援祖国建设,在经历了孤独、严寒、远离亲人的各种考验后,他们认识到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去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于是聪明肯干的番志友,家庭成份不好的陈琼,义气上进的强子,敏感弱小的根宝,都在经历了苦闷挣扎后默默接受了现实。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绩效考核、组织审查、群众投票,为了争几个工农兵上大学的名额,身体孱弱的小根宝300多斤的大包也拼命去扛了,身为女性的陈琼当修路先遣队队长的拼命也当了,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为了梦想、为了将来努力奋斗着。当----复出发表讲话,貌似已经习惯了农村小天地的知青们都预感到,一场大变革将迅速在全国蔓延。‘变革’俩字放在21世纪的今天可能不足为奇,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一秒和上一秒也大相径庭。然而十年--对知识的破坏和对尊严的践踏,已使我们的国家千疮百孔,所以陈琼的父亲会说,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但是我同样经历过高考,经历过高考的艰难沧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不同的是80后的我只能把高考当作我人生中一个必经的旅程,一段记忆深刻的日子,一个为梦想、为学校、为家庭、同样为自己奋斗努力过的阶段。但我想,片中那个年代的人肯定会把高考记忆当成弥足珍贵的财富,因为其中充满着激情,充满着跳跃的心。那一代人经历着时代的巨大变革,从单位推荐、组织审查、群众投票上大学到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上大学,这变化,是很大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个人的奋斗在时代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那个时代的生命太脆弱,如蝼蚁一般,而那个时代的人也够坚强,在十年的磨难中依然维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依然有骄傲,依然有爱情,依然能幽默,依然有改变命运的执着。不去探究他们的动机,相比其它而言,那些无足轻重——单单这份执着地奋斗就足够令我折服了。我感动着,不仅仅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被他们的奋斗精神所折服,他们是了不起的一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经历过大风大浪仍屹立不倒的一代。

尊严,一个人必须捍卫的东西。

这里不得不提下影片中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角色——张图强,他是一个义气、上进、刻苦、拼命、倔强,同时很有思想的上海知识青年,以绝食来反抗老迟决定高考报名前需测验的故意刁难,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是党中央给符合条件青年的高考权利。他的那句“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有命不拼命,也是等于零”实是表现出对“革命”的一种无奈。实际上,组织的政治性、组织性、原则性当时都体现在老迟的公章上了,什么都要组织盖章才行,就连自由恋爱结婚生子也要组织盖章才行。我不仅要问,一个公章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公章就是法律?有公章就能为所欲为?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但在那个年代,这确是铁的事实,让不曾经历过那种荒诞、惨烈的我唏嘘不已。面对老迟阻挠高考的伎俩,强子带动大家绝食抗议,还上演了冒充招生办的闹剧,体现了知青们维护自我权利的不屈不挠。高考的意义不在于高考本身,它成了梦想和尊严的代名词,也许就像偷书的目的并不在偷。如果一句话,一块印章就能决定他人的命运,那命运必定是悲哀的。诺言同样体现尊严,就因番志友对老迟的许诺而放弃上大学这样一个可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虽然在我看来实属不智,但一诺千金,一个男人的尊严也由此升华,这些弥足珍贵的品德是否同样值得珍藏呢?

影片中的爱情也深深打动了我。陈琼为了将来能就近守护着心中所爱的另一半,毅然选择让老迟帮忙找个婆家准备扎根在黑龙江,不为别的,就为能在另一半想找人说说旧事聊聊过去时有人在旁边说说话,实在动人心魄。同样也是因为爱,番志友可以自编自演了报考、赶考的“真实”一幕,送走了心中所爱,生怕自己不参加考试会影响陈琼上大学的机遇,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虽然影片里没有交待他俩结果如何,但我都祝愿他们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百年好合。

1977年,这个不平凡的年份。沉睡11年的民族被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这一年12月10日,高考的大门重新打开,预示着把知识重新还给了中华民族,让国家再一次自主的选拔人才。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国家同样如此。

历史不能被重演,也无需被重演,它只是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高考1997的观后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