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甲烷,本内容共计一个学时,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下我对这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位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教科书必修2的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教材的主要内容为甲烷的结构(包括结构式、电子式),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又包括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受热分解。将《甲烷》这一节放在这里,是考虑到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学过物质结构的知识,如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等基础知识,具备了学习本章的理论基础。烃又是一切有机物的母体,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而甲烷作为结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又是学习烃的入门,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甲烷的知识,就是为学习烃、烃的衍生物及接下来学习有机部分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因为教材设置时有机化学与前面部分内容的联系不是非常紧密,对无机化学部分学的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这是学习化学的新的开始,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更多的鼓励学生,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学情分析
在制定任何一个教学方案前,我们应该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所了解。我们知道,学生在初三化学学习中已经对甲烷有了初步了解;本教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学习也为学习甲烷的结构打下基础。我所要教的学生,他们思维开阔,动手能力较强,但他们也存在基础较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甲烷分子结构以及甲烷取代反应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据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分析,我设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在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之前,还应该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甲烷的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以下就是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
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甲烷正四面体结构,以及其与稳定性的联系。
2、能够写出甲烷燃烧、甲烷和氯气取代反应方程式,并正确记忆反应现象。
3、学会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讨论、合作等方法建立有机物的认识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深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内应,外因辩证关系”等哲学思想。
2、 通过能源危机及甲烷燃料的了解,感受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情分析和目标设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它的化学性质以及取代反应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以及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机理。
五、教学方法
(先不换页)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整个课程的把握如下:引入主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出答案→归纳总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带领、教导和解说的作用。(ppt下一页)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的任务是把学生引入甲烷这一主题,然后介绍甲烷的物理性质,再借助甲烷的结构模型、甲烷制取、氧化反应的演示实验以及甲烷取代反应的视频等形象生动的方法让他们理解和掌握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在模型构建及问题分析部分,可尝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设定以甲烷的结构—性质—用途为教学主线,各环节加入学生参
与元素,而教师则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归纳提升的作用。下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课堂。
1、甲烷的物理性质
主题引入:以低碳经济作为切入点,引出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日益受到大家重视的能源物质——甲烷。
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到的天然气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味道?
分析问题: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的外观,讲解甲烷的无色无味的气体;再从甲烷的分子式出发,讲解甲烷的密度和溶解性。
解决问题:无色无嗅,密度比水小(0.717g/l),极难溶于水。
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甲烷的物理性质。将理论化学与生活化学联系起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增加学习兴趣。
2、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提出问题:甲烷的化学表达式怎么写?
引导思维:利用球棍模型将甲烷分子结构形象化,引导学生思考并写出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分析并解决问题:给出甲烷的分子式(ch4)与结构式、电子式的图片。根据图示,分析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以及电子式。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在四个顶点的正四面体。
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3、甲烷的化学性质
主题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可以燃烧,操作不当可致人中毒。在生活中,天然气具有易燃性,易爆性,是否说明它的化学性质活泼。
引入问题:甲烷会与什么物质发生什么反应?
分析问题:通过观看甲烷制取、氧化反应的演示实验和取代反应的视频,逐步引出甲烷的化学性质。借助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出发,动手拆解模型,加深学生对甲烷结构的理解,同时分析甲烷具有上述化学性质的原因。
引出答案: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出甲烷的化学性质;从甲烷的分子结构特性出发,向学生解说甲烷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加热分解反应等具体性质。 作用:使用形象生动的模型、实验与视频,加深他们对甲烷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甲烷的性质,灵活记忆甲烷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式。
4、归纳与总结
依据板书,与学生一起复习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在这一节课,学习了: a.甲烷的分子式ch4、结构式与电子式甲烷分子结构示意图 甲烷分子球棍模型
b.甲烷的物理性质:甲烷是气体,而且它无色无嗅,密度比水小,极难溶于水。
c.甲烷的氧化反应:
d.甲烷的取代反应:
练习: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甲烷
一、甲烷的结构
分子式:ch4 电子式: 结构式: 分子结构 ……此处隐藏31756个字……p>
在4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钾或10克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32%,12%
[本课小结]本节课学习了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两种简单的计算,理解了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增加溶剂时溶液组成的改变情况并会计算。
[作业]习题1、4、7
板书设计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化学说课稿15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课标是以海洋资源为明线,知识构建为暗线,但始终贯穿了一条方法线:即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本节课是对前面课时所学原理的应用,利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结晶等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也将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第二节《海水“晒盐”》的知识建构体系更加系统化;同时,本节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将为本单元的探究活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实验也对溶解、过滤操作起到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的同时并提升出一般思路,将以观念为本的教学体现出来。
二、说学情
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已经了解了蒸发、过滤等分离混合物的原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做到资源共享,而且做到智慧共享,不断完善孩子们的想法,并渗透从混合物中提纯和分离物质的思想和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方法及海水中的离子,了解粗盐的成分,通过了解粗盐不能直接利用到生产生活当中,使学生理解粗盐提纯的意义。
2、通过去除粗盐中杂质问题的解决,归纳出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并提升总结出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由于学生提炼整合知识的水平不高,我认为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根据生活经验和本节学习,学生能彼此交流食盐的用途。重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通过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知道体现了元素的守恒观,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的学科观念。
四、说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
3.以问题情景驱动科学探究活动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法:(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二学习之旅,这里又分为三部分:一是发现之旅二是探索之旅三是应用之旅。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三构建知识网络,交流收获,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四课后延伸,反馈练习。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这节课的内容与食盐有关,如何做到教师善导,学生易入?我让学生从回忆海水晒盐的原理开始,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明确“蒸发”这种分离混合物的的原理。其二是让学生明确此法得到的盐是含有杂质的粗盐。而粗盐在生产生活中的利用价值不高,由此使学生明确“粗盐提纯”的意义。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第二环节:学习之旅】”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粗盐提纯为精盐。要解决这个任务我将学生始终置身于情境中,将学习的过程变为一个旅程,我设置了三个板块:发现之旅、探索之旅、应用之旅。
板块一:发现之旅
要除去粗盐中的杂质首先必须知道杂质是什么?所以,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晒盐的方法”及“海水中的离子”的有关图片,使学生明确粗盐中既有不溶性的泥沙又有可溶性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等杂质。此活动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识图获得信息的能力。明确探索之旅的任务。
板块二:探索之旅
任务一、除去不溶性的泥沙。
要完成此任务,我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出实验方案,然后交流方案,交流的过程中主要思考以下问题1、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是什么?2、除去泥沙的操作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据此,使学生明确“过滤”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接下来再让学生思考过滤需要哪些仪器?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构思出装置图。以此完成了旧知识的复习。为后面到实验室中去做好准备。3、过滤后的液体为什么用蒸发结晶而不用降温结晶?据此,加深对“蒸发”这种分离混合物的理解。并启发学生思考:蒸发过程中需要哪些仪器?注意哪些问题?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从海水中得到粗盐,是第一次结晶,而从粗盐中得到食盐是第二次结晶,这种提纯粗盐的方法就是重结晶法。并用图片呈现重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任务二、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这里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本68页多识一点,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加入的'试剂有哪些?作用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是过量的?
2、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什么?
3、能否将氯化钡换成硝酸钡?为什么?
完成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后让学生写出反应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方程式。再思考总结化学方法除杂质的原则,然后再结合前面两个板块的研究总结出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思想和方法。使思想得到升华。
板块三、应用之旅
食盐的用途。
首先让学生思考制得的食盐有什么用途?学生畅所欲言,再此我再以信息冲浪的形式给学生加以补充氯化钠对身体的作用,以及工业用途和农业用途等,在此我特意让学生写出几种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分析体现了怎样的化学观念?个别学生如果没分析出来,我就让他们看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种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体现了元素的守恒观。
为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设计了一组富有梯度的习题,用到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并且采用竞赛抢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交流收获,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一门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应用物质的学科。
作业的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