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试题集锦(10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跟试题打交道,试题有助于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一份好的试题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试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试题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博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分析孔子“勇”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论语》试题21.(20xx.潍坊)在下面横线处添上相应的句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xx.哈尔滨)根据课文原文和对课文理解填空。
《〈论语〉十则》中感叹时光飞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20xx.烟台)《〈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与“思”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xx.南京)用课文原句填空。
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空)
5.(20xx.遵义)《论语》中,孔文子被称为“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试题3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论语》推荐
《论语》四则(安徽卷)20xx年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
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1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14.(3分)(1)从:听从 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 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每小题1分)
15.(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每小题2分)
16.(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第②则:择友之道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湖北武汉卷)20xx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一)7
(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此处隐藏7110个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引用孔子的两段话,说明了应该节俭但不能吝啬的`道理。
B.作者主张人民生活应该自给自足,又认为北方能做到省俭节用,江南一带则较奢侈,多数比不上北方。
C.南阳有个人,他的女婿很喜欢喝酒,所以家里常常贫困。而他本人死后,几个儿子为争夺家产,发生了哥哥杀死弟弟的事。
D.文中运用例证法,举裴子野、邺下领军和南阳人的例子,有力地论述了为人应该做到施舍但不奢侈、节俭但不吝啬的道理。
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3分)
答:。
②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2分)
答:。
③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3分)
答:。
四、写作(3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甚至影响了全世界。在联合国评选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孔子名列榜首,而《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著作,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至到治国,小至齐家;外至为人处世,内至修身养性,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金玉良言。修完了整本《选读》之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请你选取一个或几个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心解《论语》”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角度自定,文体不限,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12每小题2分,共30分)
1.D(A鲜xiǎn,B狷juàn,C讪shàn)
2.D(A份—分;B尤—犹;C理——里;D层—成,新—心)
3.D(A知—智,莫—暮;B女—汝,与—欤;C材-哉,亡—无)
4.B(率尔:轻率地)
5.A(A古今同义“品德修养”。B(句中义)下位。C(句中义)“鬼”指“人鬼”,即死去的祖先;“神”,指自然界天地山川等的主宰;D(句中义)诸侯会盟)
6.B(A足:形作使动,远:形作动;B均是名作动;C冠:名作动,和:形作动;D愚:形作名,节:名作动)
(BD或者;A如果;C至于,若)
8.A(A均为侍奉,服侍;B①得到,②适宜,得当;C①向,②对于;D①表转折,②表并列)
9.B(B“之”为代词,他们;ACD均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C(①乎:介词,比,②乎:介词,跟,同,与;③以:连词,因为,④以:动词,为,做)
11.D(D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为状语后置句;B为省略句;C为状语后置句)
12.D(与孟子有关)
13.(任选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不悱不发(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博我以文,约我以礼(4)文、行、忠、信
(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6)无适也,无莫也(7)和为贵(8)君子和而不同
(9)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4.①之,指代子贡②黑白分明③色彩繁盛的样子④启发⑤之乎,这吗⑥两倍(每个1分,共6分)
15.①告诉你已知,你能够推知未知了②美好的笑容多动人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传神啊,洁白的底子上绘彩文啊③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每句2分,共6分)
16.因材施教。(2分)
17.①弹奏②用③谦让④难道(每个1分,共4分)
18.①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②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③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每句2分,共6分)
19.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要点有,意思对即可,2分)
(20—23每小题2分)
20.B(厌:厌倦,讨厌)21.D(做成,对、向;A,只是;B,两次;C,同“矣”)
22.B 23.C(“他的女婿很喜欢喝酒,所以家里常常贫困”一说文中无据)
24.①俭省,说的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说的是对困难危急也不周济。(3分)
②老百姓生活最根本的事情,是要播收庄稼而食,种植桑麻而衣。(2分)
③裴子野只要有饥寒不能自救的远近亲戚和旧属,都收养下来。(3分)
25.略
《论语》试题10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答: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
[答案] 17.(1)《论语》
(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 (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17.(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溪边自有舞雩风”中的“舞雩风”出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为曾皙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句表达的人生理想,有各种说法。
(2)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作者的思想”,要求考生对苏轼的儒道释的思想有一定了解。结合“本诗内容”,要把苏轼的思想和具体的文本结合起来分析。“舞雩风”的典故可根据儒家思想解读,也可以根据佛道思想解读,苏轼又多家皆修,所以答案也可以作两解。
[赏析]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儋州时期,他在城南建造泥房居住,和当地百姓结下深厚感情。作品浅易如话,毫不雕琢,把朴素的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在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极具大家气象。第一、二两句生动活泼地写出了作者和当地百姓的亲密关系,几个少年口吹葱叶迎送微醉的“我”,怡然自得之情寄寓其中。第三、四两句蕴含哲理思考,使用对比手法,“莫作”说得斩钉截铁,态度何等坚决;“自有”说得颇具炫耀之意,何等自在;“天涯万里”“溪边舞雩”对举,一舍一取,足见词人志趣。苏轼的思想是驳杂的,兼融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淡泊和佛家的超脱,我们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经典名篇中已经领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