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1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2)、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1)、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2)、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1)、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2)、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3)、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1)、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2)、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思路很清晰,先是写潮来之前江边的景物,由远到近地描述了周围的环境及人们等待潮来时的心情;然后细致地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潮来时的场景,从声音、气势、形态几个方面,直接描述了大潮的奇特;最后写潮落,依然让人们感觉到大潮的壮观。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序,文字自然流畅,又形象生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用心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把感情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号“的读音。理解”笼罩、水天相接、人声鼎沸、横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使人们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1、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4、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19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颤(chàn)动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理清文脉,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引入谈话。
1、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 ……此处隐藏14986个字……p>(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11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 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
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