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秋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大荒秋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大荒秋天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板书:秋天)
2、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田野真美呀,有迷人的景色,有丰收的喜悦。但在建国以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为北大荒。
(板书:北大荒)
3、齐读课题。
4、过渡:那么,如今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呢?
二、初读课文。
1、拼读生字表内的生字,注意字音、字形。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
huang bi xi lǚ yinhui jǘ jiang zi jin
北大荒 一碧如洗 几缕 映照 银灰 橘黄 绛 紫 锦缎
tou yang wen jia pang zhen
透明 (荡漾) 波纹 热闹非凡 豆荚 脸庞 榛树
ran shao ling
燃 烧 金黄 山岭
(2)学生自由拼读。
(3)指名读,齐读。
3、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放课文录音,再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3)检查读。
4、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北大荒的'秋天怎样?课文用哪句话来概括?
齐读第六自然段。
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北大荒秋天的美的?
(2)全文共6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景色优美,哪几个自然段写物产丰富?
学习第一节。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先学第5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思: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物产丰富的?
3、交流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茫茫,草甸子,沉甸甸等词。
4、练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记忆生字。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碧紫燃。
3、师范写,生描红。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北大荒秋天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2、情感目标:了解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感受语言美,培养欣赏及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物产之丰。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与课题对话,激趣挟疑入文。
1、(教师出示:荒)
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师生交流)
2、(教师板书:北大荒)
这是一个地名。看到这个地名,你猜想它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师生交流:荒芜的地方······ )
3、补充:北大荒,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地区。建国前,这儿一片荒芜;建国后,人们在这儿建立起密山、合江、黑河等垦区。多年来,人们在这些垦区中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现在,这儿已经是小麦、高粱、大豆、甜菜等盛产基地。因此,人们亲热地称她为“北大仓”。今天,我们就到北大荒看看,那里的秋天到底怎么样呢?
4、生齐读课题。
二、激趣质疑引入
1、上一节课,北大荒的秋天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课文中作者用哪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呢?
依回答出示:(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过渡:北大荒的秋天到底美在哪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词语来谈一谈。
2、交流小结:美在天空、美在小河、美在原野
三、精读:与文本对话,感受景美物丰。
过渡:你最喜欢哪里的美,就请大声地朗读吧。然后再告诉我们你为什么喜欢。
1、读后交流。
【预设语段一: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引导理解:怎样的天空才是“一碧如洗”的天空?(交流中感悟式理解“一碧如洗”。)
傍晚时分天空会出现怎样的美景呢?(通过“银灰、橘黄、血红、绛紫”等表示颜色词语的感受,理解“五彩斑斓”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写法,再展开想象这美丽的流云还会像什么,完成填空。)
【预设语段二: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你认为作者笔下的这句话中,哪些词句用得精彩?
(通过引导体会“蓝绸子”、“躺”等词语,想象北大荒秋天的美景。)
[预设语段三: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理解“热闹非凡”的意思。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原野热闹非凡”呢?划出相关语句。从中体会拟人句和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交流】大豆 哗啦啦的笑声
高粱 乐呵呵地演唱
榛树叶子 像一团团火
2、重点体会:“大豆摇铃千里金”
生活在这里的人,为什么喜欢说此时的北大荒 ……此处隐藏17811个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读课文,悟情感,教师问:作者是那样地熟悉北大荒,热爱北大荒,你能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这种情感来?把这样的语句读一读。练习朗读和背诵。
三、总结
北大荒不仅景色美,更重要的是为祖国奉献了那么的宝物,所以作者最后强调:
(师出示课件)齐读。
让我们配上音乐有感情的来朗读全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小练笔:(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方法写一段话)
一下课,操场就热闹起来了。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阅读教学理念,以“疑”为主线,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生疑”开始,让学生的“释疑”过程在阅读中进行,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在“存疑”中延伸。我还采用对话式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载体,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的读书活动中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绚丽、丰富,而流云不断地流动、变化更让人感到它的奇幻与神秘。我通过课件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图片,看着“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学生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甚至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读者展现了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因为学生不注重观察实际生活,对农作物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在阅读过程中未能体会出其中的“欢快”的感情。课后通过查询,我发现“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后分角色表演”的办法很是有效的,我感觉到:应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来感受美。
不过在本课教学中我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引导学生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评价学生这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
北大荒秋天教学设计15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北大荒的情感,知道现在的北大荒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体会劳动创造美的道理。
2、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为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3、通过对课文的感悟、激发学生寻访祖国美好河山和继续探究学习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词句、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是怎样来具体描写的。
教学方法:
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为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从而体会北大荒秋天天空净、小河清、原野热闹之美。特别是在回顾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一边回忆一边在头脑里“过电影”。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北大荒的秋天”,指导生字“荒”的书写。
2、过渡:从字面上了解,想象一下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每个句子读通顺。
2、交流初读后对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感受。
3、检查重点词语的读音。
课件出示:一碧如洗 清澈见底 热闹非凡 五彩斑斓
银灰 橘黄 血红 挺拔 绛紫
4、 在读课文 ,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画面,感受语言文字的`意境。
1、 课件出示:一碧如洗,色彩斑斓的天空。(画面)
提问:同学们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在初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表看法,从中熟练读文字想画面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边度边想象文中所描绘写的情景,从而来体会北大荒秋天天空“一碧如洗、色彩斑斓”的美丽。
4、一边读一边想象,从而来体会北大荒天的特点。
5、课件出示秋天的天空,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试着背诵这一段。
(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
四、小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三、四自然段尝试运用“读课文想画面”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美。
2、小组内交流学习感受,体会北大荒秋天的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
师:第三自然段,介绍北大荒秋天的小河。
这一段主要写的是北大荒秋天的小河,从哪里我们知道河水清澈见底,一眼能望到底呢》
(指导学生体会)
(1) 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带”。
(2) 小鱼的动作使河水发生变化,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荡漾起一道道波纹。
(3) 解释“漾”的意思,(水面轻微的动荡)。
3、第四自然段,写原野的“热闹”。
原野怎么能说是“热闹”呢?从哪里表现的?(学生从文中找,并朗读。)
课件分别出示:(1)成片的大豆(画面)。(2)火红高粱(画面)。(3)一片片榛树林(画面)。
教师总结:
(1) 籽粒饱满的豆荚迎风摇摆,发出哗啦啦的声响,不正像笑声吗?
(2) 火红的高粱,多像一张张乐呵呵的脸庞!
(3) 秋天的榛树,叶子红似火,这火是一团团希望之火。
提问:这段话描写原野与前面天空、小河的描写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相同:作者先总结写原野的特点,然后分别介绍了几个事物来描述它热闹非凡。我们以后写日记、作文也可以学着运用这种方法。
不同:天空,小河的描写是动中静,流云变幻、河水荡漾,看似动,细品味却给人一种静的感觉。田野的庄稼原来是静静的,却用笑、唱、燃等动写出它们热闹非凡,这是静中有动。
五、课件出示并配音乐,展示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物产丰富。
课件出示: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1、 学生齐读。(提示:用喜爱的语气读出赞美之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 教师配音乐范读课文,再次让学生来感悟北大荒秋天秋天的美丽。
3、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而体会北大荒秋天“天空净、小河清、原野热闹”之美。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其实现在的北大荒早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我国重要产粮区,那里的景色也特别美丽。文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看似动却给人静的感觉,描写生动形象,在读文章时,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也练练笔,想一想。在你身边或去过的地方,有没有值得记下的情景,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描写一处景物,与同学们分享其中的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