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春”的意境,想像音乐描写的春天的情景。
2、聆听音乐,了解音乐的回旋曲式结构,感受音乐各个段落的变化。
3、能够用色彩描述音乐的情绪变化和发展。
重难点:
感受音乐段落的情绪变化,想像春天的情景
教具:教材光盘和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乐曲的曲式结构。
今天我们聆听维瓦尔弟的《春》,这首音乐是回旋曲。
它的曲式结构是这样的:A-B-A-C-A-D-A-E-A。
其中A是主题音乐,B、C、D、E分别为不同的插部。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告诉学生音乐的曲式结构是回旋曲式,让学生通过字母的变化了解回旋曲的旋律呈现方式,希望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分辨乐曲的呈现方式,感受乐曲的呈现方式。
二、了解音乐的主题乐句。
唱音乐主题:听老师唱一唱,跟随老师唱一唱;
聆听音乐主题,你觉得主题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联想到春天的什么?
再次聆听哼唱主题音乐加深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并感受春的生机。
找主题音乐,聆听全曲,如果听到主题音乐哼唱并举手表示。
设计意图:简单的方法未必就不是好方法。主题音乐相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而言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采用了教师范唱、学生模唱的教学方法。建立了一定的表象之后再聆听,说一说音乐带给你的春天的感觉,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想像和体会。
三、聆听各个插部。
听后说一说,音乐的特征,想象可能是表现春天的那一种形象?
聆听验证,并结合“生活实际――绘画色彩――音乐特征”三者的联系,为各个插部填上颜色,并说出理由,要求以音乐特点为主。
设计意图:色彩和音乐的通感有时建立在一种直觉的表达上,当要学生回答一个为什么的时候,则更多的是建立于生活实际的感受中,于是音乐便从生活与色彩间淡出了。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将联系的着眼点放在音乐上,围绕音乐,从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乐的情绪等音乐要素出发来谈谈感受,这很有必要。
四、完整的聆听。
1、通过录像观看聆听,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所用的'乐器,聆听中观察每个形象分别用什么乐器表现,有什么特点。
2、完整聆听,整体感受欣赏。
设计意图:
器乐的演奏在音乐诸要素中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观看录像时,就等于给了学生与大师交流的机会。在录像欣赏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直观的感受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各种乐器的配合。尤其当小提琴表现小鸟的鸣叫和大提琴表现春雷声声时,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可以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小提琴的颤音从演奏者的指尖流淌出来,而大提琴演奏者有力的振臂则让人感受了那尽情投入的演奏。
教学反思:
这样的教学程序,和以往不同主要在于第一个环节。自从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直截了当的告知,几乎从课堂上消失了。似乎只有学生自己探索的才是唯一正确的,否则就不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会扼杀学生的发展。可是将近三年的实践,不禁让我们思考:有时候为什么放着直道不走,偏偏要拐弯抹角呢?淡化了双基的音乐教学,路走得长吗?
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生就了解了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并能够感受到《春》是回旋曲这一点,是非常乐意接受和引以为豪的。(如有一张量化的表格来衡量该多好!)这一点从学生认真聆听的表情、态度和言语上体现的很明显。教案的实施过程中,三个教学班的纪律都非常好,课堂注意力很集中。
就首先哼唱了解主题音乐的教学设计,最初的想法是承接曲式结构的介绍,直奔主题,比较省事、省时。了解主题音乐共安排了四个环节,唱――听――再听――找。逐一加深印象,增强感受,春天的音乐印象被牢牢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在初听主题时都面带微笑、眼露喜色。丁一涵说:“我觉得仿佛春天的万物都在复苏的感觉,充满了生机。”徐阳说:“好像小草欣欣然张来了眼,小动物们在忙碌着,大家都很开心。”蒋紫嫣:“人们的心情是喜悦的,好像在春游,很热闹。”……而寻找“春天”时,三个班的学生几乎全都能高举手臂,快乐的哼唱,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
色彩和音乐的通感有时是建立在一种直觉表达上的,当你要学生回答一个为什么的时候,则更多的是建立于生活实际的感受中,于是音乐便从生活与色彩间淡出了。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将联系的着眼点放在音乐上,围绕音乐,从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乐的情绪等音乐要素出发来谈谈感受,这很有必要。比如学生在表现第二插部的音乐时,颜色感各不相同,那么不妨再来聆听一遍音乐,再次感受一下音乐的特征。学生都说这段音乐很柔和,很优美。交流中刘蕊同学来了个总结:“我觉得音乐很柔和,淡雅的颜色都很适合。”真让人心花怒放。
这节课花了大约三十五分钟的时间欣赏《春》,这样的教学时间安排,如果参照教师用书的建议,我显然是大大超时了,但是从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注意的集中度来观察,学生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烦躁不安或者不愿意继续聆听的感觉,相反,听完一遍,学生还会有所担心的、着急地恳求:“再听一遍!我们还要再听一遍!”究其原因,我觉得当学生觉得能够清晰的了解音乐要素,并且明白音乐要素所要表达的含义时,也必将对音乐产生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决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层兴趣。原因之二,器乐的演奏在音乐诸要素中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观看录像时,就等于给了学生与大师交流的机会。在录像欣赏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直观地感受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各种乐器的配合。尤其当小提琴表现小鸟的鸣叫和大提琴表现春雷声声时,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可以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小提琴的颤音从演奏者的指尖流淌出来,而大提琴演奏者有力的振臂则让人感受了那尽情投入的演奏。录像的现场表演让学生大开眼界,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真希望教材能多一些这样的配备。
《春晓》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识记“晓、眠、觉、闻、啼”这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知道“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é”。2.能理解“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每个诗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会背诵、默写。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 ……此处隐藏13866个字……>《春晓》一课首先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春晨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晓、啼”等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背诵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3、思想品德目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器具】生字卡片,新词卡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课文与生活,为学生学习作好铺垫
师: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来临,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那小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生: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了出来,鸭妈妈带着可爱的鸭宝宝出业春游了。
生: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用剪刀似的'尾巴剪出了春天的秀丽风景,青蛙醒了,看见周围的小朋友正忙着种葵花,它赶忙跳出洞口捉虫去了。
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多么诱人的春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啊!古时候,诗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精彩美妙的诗篇,《春晓》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以学定教,重视效率
师:我们来学习《春晓》,谁来读一读?
生:(读)春眠不觉晓。
师:学习古诗要从字词入手,你觉得第一行中哪几个字不理解,需要大家帮助?
生:“觉”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
师:“觉”是多音字,“不觉”在这里可以解释为“不知不觉”。
生:“眠”是睡觉的意思吗?
师:说得真好,古诗中的一个字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词。现在你能把这行诗句的意思告诉大家吗?
生: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正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师:学懂诗句要从字词入手,在说整句诗的意思时,你还得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地加上一些字词,有时还要调整一下顺序。
师:试着学一学下面三行。要是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怎么办?
生:可以看词语手册,查字典。
师:利用工具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可以找老师帮忙。
师:是的,“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生:也可以和同学讨论。
师:对,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
三、在想象中唤醒学生的思维
师: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风雨过后,落花满地。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师: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你躺在暖暖的被窝里,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只听到窗外到处是鸟儿的叫声,鸟儿多么快乐!可是昨天夜里……
师:闭上眼睛的这会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小鸟们停在树枝上互相打招呼:“你早!你早!”
生:我仿佛看到春风把花瓣儿撒在了水面上。
生:我真想变成一片花瓣儿,像小船儿一样漂向远方。
生:我仿佛听到春雨沙沙地下着,看到柳树的枝条上又抽出了一片新绿,桃花的花苞一下子胀大了。
师:是啊,这就是春的气息,这就是春的脚步。《春晓》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画面上花红柳绿、流水潺潺,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枝头。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
师:春天这样美好,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风真是一位魔术师。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啊!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好一个和美的春天。
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师:春色真是无处不在啊!
五、注重读写结合
师:春天的美景如此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以《春晓》为题把春天早晨的景象写下来或画下来吧!
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在小朋友们的笔下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欣赏。
生:(读自己写的内容)春天到了,春风妈妈出差回来了。小草乐得钻出了土,桃花乐得笑红了脸,柳树乐得跳起了舞。小青蛙闻到春风妈妈温暖的气息,伸了一个懒腰,活动了一下身子,呱呱叫着:“妈妈,我整整睡了一个冬天,饿坏了,我要吃虫子。”
生:(不甘落后地站起来朗读)春风吹呀吹,小草偷偷地从地下钻出来了,柳树的枝条绿了,桃花的花瓣红了。小朋友在阳光下奔跑着放风筝。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变得那么生机勃勃。春天就这样悄悄地走来了。
【板书设计】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教学反思
这是本学期学的第一首古诗,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因为文章简单短小,处于记忆黄金阶段的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琅琅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很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讲的枯燥乏味。
教学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自主地识字。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春晓》这二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春”要读翘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于是我又让学生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有的说写一写,有的说拆一拆,还有的说可以给它组组词……
二、从生活情感中体会诗的情感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于是我问学生:当春天来了,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比动作,有的拿画笔画了起来……在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后,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说说诗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通过对学生的一番引导,当我们再次朗读起诗时,我感觉到了学生把诗人、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读了出来,这时我想他们不再仅仅是会读会背诗句了,更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改进措施:
第一,应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第二,要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第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切记超之过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