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05 10:38:24
《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亲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亲人》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见了,亲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是实施创造性阅读的极好范例。

[设计特色]

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

(一),贴近生活,巧妙引题目

师:导入体验生活中与亲人离别时的感受引出课题。

生:初步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

师:问:生活中谁是你最亲的人?板书:亲人

师:当你最亲的人离开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师: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提问为什么中朝两国军民要互称亲人?

生: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回答。

生: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联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回答。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读议,感悟探究。

师:指名朗读课文。

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深入领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来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同时通过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来理解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

师:教师指导朗读。提问: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朗读课文。

师: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教师及时指导朗读。指导点拨学生合作学习。

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控,点拨启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学生讨论。自主读议,边读边画。积极,思考并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华,完善个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提问:在分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为什么把朝鲜土地称为亲爱的土地?

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在读中创新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个性飞扬!)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36万大娘

志愿军金花代价!

伟大友谊大嫂

课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学。

巧设情境、感悟体验、激发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学生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浓缩,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折射点,因此,“引”要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引导能为全课的学习提供情感的辅垫,着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体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导-学。

学生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习得的,良好学习方式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导”体现在:导读、导练、导方法,为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基本思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这样的课堂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将是受益无穷的。

三、展-学。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教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范例,以此为凭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读写结合,应用与实际中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创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展”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延伸;课外信息的搜集、积累;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与个性思维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

  《亲人》教学设计 篇2

课时目标:

1.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节。

(一)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导语: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交流:① 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 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 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5.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写其他部分。

< ……此处隐藏9724个字……所感悟。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二、教学对象分析

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进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入情入境地朗读;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六、课前准备

(一)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的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过程预设】

一、忆旧知,引起共鸣

(一)揭题。

(二)课件演示图片并配乐,教师凭借学生对上学期《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感悟作过渡,用深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再次读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课文,收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也体现了教材之间的有机整合;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尽快进入角色,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感情基础,达到了“课伊始,情亦浓”的境界。】

二、初读文,感知情缘

(一)课件出示要求:大声、快速地读读课文,把句子读准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生字。(认读生字,检查音准,识记字形,如有不理解的词语相机解决。)

(三)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为学生下一步的理解与感悟打下基础。】

三、品词句,体会深情

(一)指导理解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相机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二)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想: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在你感动的地方写上感受?

【设计意图:以“情谊”为切入口,使学习思路更为清晰。让学生概括几件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动笔写感受,既尊重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又能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真正落实了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

(三)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快回家休息吧!”

引导学生用“请求”“恳求”“哀求”的语气来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志愿军对大娘的关爱之情。

2、“我们空着肚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抓住“顶”“冒”“穿”等词语,想象当时的画面并通过读体会当时战场的危险。

理解“雪中送炭”,体会大娘为救志愿军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谊。带着感受读句子。

3、“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理解“唯一”,区别此句的“亲人”与题目中的“亲人”之不同,用读来突出小孙孙的重要。

创设情境,代入角色练说:假如你就是被救出的伤员,你会对大娘说什么?顺势导读,体会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回归文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读,能让学生更好体会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突破本文的难点;通过抓重点词句来感悟,能使语文学习回到实处,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点主题,升华情感

(一)配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再见了,亲人”。

(二)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此处回归课题,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强化了主题,使学生在文中体会到的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布置的课外作业也为下一课时体会情感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一、理解“噩耗”“代价”等词语,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继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三、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体会到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借助课件再次把学

生带进分别的情景。

二、研读课文,领悟写法

继续学习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嫂话别的场面,领悟前三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

点以及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

三、借助资料,加深体会

(一)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互相为对方做的事还有哪些?教师顺势出示相关资料。

(二)小练笔。

(三)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

四、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一)这是由爱国而迸发出来的情谊,是跨越了国界的情谊,这是伟大的情谊。如今心愿已成,分离之际,他们彼此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教师用动情的语言并配上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练习背诵让你感动的句段。

五、课外拓展

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不是亲人但又仿如亲人甚至胜似亲人的事例,如:捐赠器官的、收养孤儿的、义工、志愿者、今年雪灾出现的热心人士等,从而感受人间的真情。

引申出:自己该如何对待亲人与他人。

《《亲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