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15 08:46:23
《液化》教学反思

《液化》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液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液化》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本单元新课教学的最后一节。本课的内容相当多,主要有汽化与液化的概念、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概念、蒸发致冷、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沸点等。本章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是先让学生建立起物态变化的总体框架,然后在此框架下来建构各类物态变化的概念及特点。因此,由于学生在本章之初的学习中接触到了各类物态变化及其关系,因此本课的重点放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本课的难点是蒸发致冷。

课前一天已发下学案,大部分学生都已完成学案的前半部分。因此对汽发、液化的概念、蒸发与沸腾的概念略讲,主要通过学案中的题目来巩固这些概念,对其中有些学生感到疑难和迷惑之处加以点拨。蒸发致冷是一个难点,利用水的沸腾实验所用酒精灯中的酒精,让学生实际体验酒精蒸发时的致冷作用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再补充几个例子学生就能理解透彻。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是本课的重点。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要做细。多少人一组?温水加热到什么瘟度?留下多长的时间来让酒精灯加热温水?加热温水时还未记录数据前学生做什么?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如何让学生得到沸点这个概念、同时要让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实验室里水的沸点不是100°C?

这是一堂非常紧凑、高效率的课。讲得虽然少了些,学生还有些不习惯,但学生思考、动手实验与练习的时间多了,相信沿着这样的道路走下去,路是会越来越宽的。

《液化》教学反思2

不同点:几个小组的沸点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基本都是“水太多太少,火力弱,烧杯上有盖子,温度计不同”,把影响水加热时间因素和影响沸点因素混淆。

(1)教师可以让相同沸点的小组把水杯举起来,看看水量是不是一样,从而证明沸点与水量无关;

(2)相同道理,让几组沸点高低不同的小组比较下酒精灯的火力,看看是不是沸点高的火力一定大,从而证明沸点与火力无关。

(3)让几组沸点高低不同的小组拿他们的温度计插入同一杯冷水中,看最后温度是不是一样,从而分析出沸点可能受所用温度计的误差影响。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沸点的'不同主要是与气压有关,指出只有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结合课本科学世界内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液体沸点越低,在珠穆朗玛峰8844米上水的沸点只有72℃,增加学生兴趣。

《液化》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熔化和凝固,对于物态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蒸发和沸腾,但是对于《汽化和液化》的认识还只是在表面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动态的分析《汽化和液化》,提高知识水平。

本节课的引入我是用棉纱蘸些酒精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然后演示:在一个透明塑料袋里滴几滴酒精,系紧袋口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再拿出来。让学生观察到塑料袋有什么变化,这两个变化的过程就是《汽化和液化》。

自认为导入新课过程合理,以演示实验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并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虽然这两种物态变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学生了解的不是很具体,特别是沸腾现象,只知道水烧开时有很多白气,但不知道白气是怎样产生的。

沸腾的教学是探究式,在设计实验时要准备实验器材,我就让学生说需要什么器材,而不是直接给出,例如要给物体加热就须要酒精灯,要知道温度的变化就须要温度计等,学生说一样就出示一样并放到实验台上,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实验器材的用处。

在做实验时也是让两名学生配合,一名学生计时,一名学生读数,因为实验器材都较小,坐后边的同学观察沸腾现象就不容易了,于是我用摄像头对着烧杯,将实验现象放到屏幕上,便于全班学生观察。事实上效果很好,在讲课后也得到了县教研室物理教研员秦老师的肯定。

在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提问:“怎样可以将湿衣服快点晒干?”由于日常生活中有这些经验,同学们很快就回答出来了,我再稍加整理就得出了结论。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

在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的问题上,我最初设想由学生举例归纳,改成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之间合作来探究问题。主要理由是学生的想象翅膀还未展开,一时提出要求举例,可能涉及的面狭窄。所以改为学生自己来探究问题,一来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二来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并学会比较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想,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理解其他科学实验以及自己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

为了确保实验效果我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例如怎样让酒精汽化又液化的实验我在家里做了二十几次,选用了不同的塑料袋,用不同量的酒精,以及不同的水温。最后取定用那种很薄的保鲜袋,酒精最好4——5滴,多了汽化不明显,少了液化不明显,以及水温一定要高,最好是刚刚烧开的。我第一次在学校一个班上做失败的原因就是水温不够,在监利参加教学比武时就是让一位老师帮忙烧的水。还有做沸腾实验时用的烧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约50ml的效果最好,大了烧水时间太长沸腾现象不明显,小了看不到气泡上升变大的过程。

为了在监利翔宇学校教学比武时上好课,这节课我在本校两个班上了两次,且请本校物理老师听课及评课,我虚心地听取了老师们指出的问题和建议。

上完本节课以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一是学生配合的很好,虽然学生还没有学习熔化的凝固,就连温度计的使用都还没学完,但在我课前临时补课的作用下学生的配合还是很好的;二是上课时马上就进入了状态,没上课前担心实验效果不好,以及要准备实验器材,还要将电脑接好,十分钟的时间真的很紧,刚把东西准备好就到了上课时间,匆忙上课,刚过3分钟就电话响了起来(早上起床时都记得上课前要关手机的,晕),心里更是紧张,赶紧关了手机,好在马上就进入了状态,后来是一切按照设计的走,也是越讲越有激情。三是实验效果都很好,我最担心的问题都没有出现。

整堂课也还是有些缺陷,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不够严谨还需提高,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还不够,还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 ……此处隐藏6208个字……是阻止口腔的水蒸气液化。还有没有其它方式让气体液化呢?第六组实验:压缩气体使其液化

1、用大拇指压住注射器口,用力压活塞;

2、观察注射器内壁上的变化:小液滴出现。

这位同学操作规范,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成功完成了实验。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被压缩的情况下气体也是可以液化的,因此我们可以总结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投影)。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不能解释在玻璃片哈气的现象呢?

四、即学即练:

为了检验一下研究的效果,来完成5个练习。

1、蒸发可以在温度下发生,并且在液体的进行。

2、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表面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4、如何减慢液体的蒸发?

5、外出几天,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

五、拓展: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你还见过剧烈的汽化现象吗?这种汽化现象可以发生在液体的什么部位?

教学反思:

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液化》教学反思12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高压锅产生蒸汽”、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完成的“乙醚液化”这个实验,学生通过挤压注射器活塞使乙醚液滴出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液化》教学反思13

本节课重点是蒸发和沸腾,对于蒸发现象学生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不必在此细讲。主要使学生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的特点,同时在实验中对学生渗透物理实验方法教育。水的沸腾现象学生几乎每天可见,但大多数学生并未对其进行过仔细观察,在实验中可事先提出要注意观察的现象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的出结论。

本节课,我感觉以下方面是值得肯定:

1、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创设“怎样使衣服干的'最快”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列举的例子贴近日常生活,有助于降低知识的难度,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情感。

我所欠缺的有:

1、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回答问题时,出现“满堂吼”,从而掩饰了能力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教育。

《液化》教学反思14

本节课讲《蒸发和液化》,“蒸发和液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蒸发联系起来,例如:太阳底下晒衣服、炉子上烧水、游泳上岸后会很冷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实验入手(学生手背上擦酒精)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手背凉)体验到“蒸发吸热”的实质,再通过温度计演示(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酒精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明显下降)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理解蒸发吸热且有致冷作用。同时也通过三个演示实验:1、用酒精灯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在玻璃出口处放一根冷铁棒。2、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体积,使其液化。3、在实验一基础上,先将冷铁棒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使学生深刻地记得液化有两种方法,理解液化要放热。

本节课通过 “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使我们的衣服干得更快?继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将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将衣服摊开、将衣服放在通风处等。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方案的完善过程没有放开,老师讲得过多,这时可以发挥学生同伴互助的作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实验的可行性,老师最后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2、整节课结尾部分显得有些太仓促。

《液化》教学反思15

这个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综合各种仪器应用的热学实验,实验仪器很多也比较危险,而且实验时间一定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一节课40分钟),毕竟此实验探究只是引入沸腾概念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实验后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么短时间既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能力,所以怎样提高实验的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1)实验前让学生思考问题“你烧水时怎么判断水沸腾了没有?”,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是“有气泡,有烟雾,听水的响度,温度有无达到100℃”。通过这一步,让学生明确实验任务是: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变化,并描出水的沸腾图象。

(2)实验前要让学生回顾实验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是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

(3)为了减小水加热的时间,本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1.可以用100ml的小烧杯来加热,水量控制在70ml左右。

2.烧杯上加个光盘作盖子,减小热量损失,光盘中间的孔刚好可以插温度计。

3.水的初温最好是70℃以上,以确保水温能快速到达90℃开始计时。

(4)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操作,对于错误操作要及时指正,并收集有代表性的几组学生数据,以便实验结束展示给全体学生。

实验结束后展示几组学生数据,让学生分析数据图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水加热到一定时间温度保持不变,再结合前面学过的熔化曲线,晶体要到一定温度才开始熔化,水也要到一定温度才开始沸腾;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温度叫熔点,水沸腾时温度也不变,引入沸点。

《《液化》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