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篇1这是一篇比较老的课文,这篇课文,透过描述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情绪。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述。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之后,分别描述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文章思路清晰,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难在让学生透过文字的描述,想象索溪峪的野性风光。好在此刻多媒体很发达,我只需要给学生找一些索溪峪的图片让他们欣赏就行了。而不少孩子竟然在家里就找到了很多图片,课堂上小组之间能够互相欣赏。最后的工作就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课堂上,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读山的野。读水的野,读动物的野,读游人的野,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读出野性的味道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读比赛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本课教学抓住文中“野”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资料,明白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悟情理解资料,以到达“情文相生”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上课伊始透过播放张家界索溪峪的录像,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听一听,理解文中的词语初步感受索溪峪的“野”再让学生说说在此过程中自己的感受。这样有选取地运用媒体,在学生品词品句、揣摩表达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或是再现形象,或是营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难点丰富学生感知和体验,为学生的“情动而辞发”奠定了情感基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
二、自读自悟,获得情感。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山“野”这部分课文时,先是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点批注。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语句读出来,能够是自由轻声读,能够是默读,快速读,读完后选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喜欢哪就读哪,觉得怎样能读出野性美,就怎样读。学生汇报读后感受时,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联系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谈谈读后的.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同,所以要获取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关键是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善于捕捉课内与课外、教材与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惟有如此,才能使语文教学进入生动活泼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当学生读懂了课文资料后布置作业:假如你是导游,你是画家,你是诗人,你是歌唱家,你会怎样赞美索溪峪呢?欣赏文章后在欣赏《神奇的九寨》,让文字美与音乐美交融在一齐,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学生凭借文本,吸收、内化语言文字,自主选取“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透过歌曲填词、绘画描述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是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碰撞,是对全文阅读感受的再升华,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自然而然,情真意切。你读,他读,同桌读,小组读,然后全班一齐读,喜欢这段的就站起来读。孩子们兴趣盎然,读出了韵味,读出了个性,读出了特色。读得感兴趣了,再试着背一背。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出来,将一发不可收。这节课,我上得很简单,而孩子们很快乐。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篇2《索溪峪的“野”》一文通过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
观看完录像,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亮点: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教师设计了内容丰富的网站,通过图片,声像等多种途径,把枯燥、单调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可视素材,将大量的关于“索溪峪”的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体现了网络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这一教学理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中,教师没有什么“牵引”,更没有针对重点语段进行分条缕析,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从一开始导入后的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到学习课文过程中的交流:你用哪种方法学会了什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在轻读学习目标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两种学习方法:以读为主和网上学习。
当然在这节课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语文课的特点不够突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首先它是一节语文课。整堂课学生朗读得不够,品读更是欠缺。文中许多优美的词句教师应重点出示指导一二句。如在写水的野时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写出了水的欢快、活泼,教师作重点讲解。
小组合作学习欠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可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先选择同伴开展讨论学习。就像一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是两个思想。”让学生在小组或同伴之间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提出学习困惑,甚至是激起学习是的矛盾……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评议。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去发现美和创造美。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学生在阅读中开阔了眼界,受到了美的感染,对索溪峪的心向往之,又使本课教学成为一次审美的心理体验。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篇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写出了读书人的乐趣。作为教语文的 ……此处隐藏15189个字……,如果到了大自然去……
师:就去污染大自然。
生35:不是,到大自然中才能体会那种纯净。
师:文中说到的六十岁的老人蹦来跳去,多危险!
生20:老年人有自己的自由,如果人们只是呆在城里,智慧就会死板。
师:就是僵化。
生27:人们去索溪峪是想追求一种野性美,想在自然中获得这种快乐。
生36:看“满溪的嘻嘻哈哈,满山的亲亲热热,人们,全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索溪峪的山水就是让人们欣赏的。
师:所以人们到了这里就“返朴归真”了?什么叫返朴归真?老头变成小孩儿就叫──
生(齐):返朴归真。
师:有这个意思。
师:这个律师很好,他找到了证据。
生30:我想问法官,整天呆在城市中,不去大自然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我想我的感受跟大家一样。看来自然还要去,到索溪峪去感受自然,在大自然中返朴归真。
师:我宣布撤消原判,重新宣布:游人无罪。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模拟了法庭。我们感受了自然的美。下面,让我们再到这些图像中领略一下索溪峪山水的美?
(放配乐录象。)
师:同学们看完了,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
师:其实大自然是很美的,人类善意的、无意的、有意的、恶意的破坏,大自然的形象每天都在被破环。西湖的水浑了,西双版纳的天暗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垃圾,青藏高原上偷猎者的足迹……本来完美的大自然正在悄然改变模样。索溪峪的明天仍然会这样“野”吗?老师心中有隐隐的担忧。
师: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索溪峪》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引用文中的词句,也可以根据大家查阅的资料。把自己心中的索溪峪描写得更美。
下课!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篇13我们的课堂应当还给学生,整个语文课程如能让学生参与起来,这要比教师一人“一言堂”的教学效果要好,本篇文章开始教师只讲了索溪峪景色的“野”,紧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还描写了其他景色是怎样的“野”法,同时抽两个学生讲这两部分内容。班中有一名学生异常活跃,自告奋勇讲第一部分内容,在他的带领下,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充分参与话题的讨论,许多教学问题迎刃而解,真理也许是在这种轻松的讨论、辩论环境中自然而出吧!
但其中,也发现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活跃的同学谈得较多,没有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引导学生评价也存在不足,在场面热闹,积极参与背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活动都应该为语文学习服务。
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一名同学在日记中竟然模仿本篇课文写了一篇《猕猴区的“野”》,语言活泼,猕猴所独有的、天生的野在他的笔触下富有灵性,他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是很欣喜的。同时,引导学生作文写出自己的特色,这样你的文章也有新意。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篇14天,我们组六人进行了“同课同构”中的做课活动。为了讲《索溪峪的“野”》一课,我们精心备课,制作课件,上网下载了许多有关索溪峪的图片,如百丈峡、一线天等。我想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积累些写景的好词句,体验到索溪峪的奇妙,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我在课上提问学生对“野”的理解,之后让学生阅读文本,欣赏下载来的图片,分析不懂的词语,最后问学生们索溪峪美不美,有什么感想。一堂课下来,虽然很累,但是满怀激情的我毫无放弃微笑和甜美的语调。
这样美的索溪峪,我没有去过,但是在备课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出那“野”的`山,那“野”的水,那“野”的猴子,甚至感觉着自己就是那“野”的人群中的一个。为什么学生们课下不谈谈自己的感受呢?难道他们没有体验到──是的,就是这样,一堂课中,学生也读了,也听了,也讲了一些词、句、段,但是没有联系自己的生活。所以,一堂课下来,并没有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自然那些图片、动人的词句随着下课的铃声也过去了。我自认为的一堂好课,满堂的激情,就这样的过去了。
我和同事谈论山水有关的课文时提到最多的是《桂林山水》,景色多美啊。而读小学时,学完《桂林山水》之后,总没有今天的想象。教了这堂《索溪峪的“野”》,我才明白:十几年的生活体验,为我想象插上了翅膀。没有来自生活的体验,再美的文章,也只是一篇文字。那么,一堂好课,也应该是学生从自己的经验起步,对照着走进文本,最终才会沉浸在文本的美妙中。下课了才会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实质上是“逗”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作风筝用线“牵”在手中,“牵”到自己的设计中。应该是学生自己走进去,和老师一同欣赏,一同谈论分析。虽然课讲得不成功,但我明白了:我遗失了学生的童心,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的。更重要的一点应该记住,学生没有教师那么多年的人生经历。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写景散文,本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教学时我由文导语引入,并让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每段讲了什么,感悟文章的结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导入时,我就用饱含激情的语调带领学生走进风景如画的`张家界,交流通过预习了解的张家界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然后以“野”为线索,问道:题目是《索溪峪的“野”》,文章一开篇就指出野,那你们知道“野”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立即回答,是淘气的意思。那么索溪峪的“野”是指什么呢?学生就这样带着疑问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自主进行探究,那么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及时作出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从山、水、人、动物四个方面来具体描绘索溪峪的野,而每一节都是总分结构,先总写,再分写。这时我提出让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是分哪几方面来写山的“野”的?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很容易找出作者是分三方面写的,分别是“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这时我又提出,同桌之间合作,请选择喜欢的一方面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适时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问: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为什么?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学生带着无比的兴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朗读中去。我还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大部分都读得很好。个别学生朗读不能到位的时候,我请其他的同学来评价,让他们自己讨论应该怎样读。有些段落,如谈到游人野那一部分时,有的同学都手舞足蹈起来,读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确了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越是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活动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自主参与。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自主地参与学习,在课堂上处处闪现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和成功的喜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