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时间:2025-08-28 19:58:27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教案1

【教学缘起】

中考以课内文言文为材料,命题角度和考查意向追求出新入深,以规避教学中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以及猜题押宝现象的发生,因此要特别重视处理好知识与能力、基础与创新、探究与生成等方面的关系。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编选了多篇先秦叙事散文,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再度深入研读。其中《曹刿》文言语言点丰富,叙述曲折、生动,人物刻画形象逼真,文化内涵丰厚,以此为范例有利于学生领悟先秦叙事散文复习思路和策略,有利于教师探索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一般规律,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益。

【教学过程】

一、唤醒体验,积累梳理

1.说读与整理。建议同学们采用“说读”方式,两人为一组,借助课文语言进行信息判断、唤醒体验和建立联系,即边读边想边说,说出知识积累、情节内容、人物特点、表达艺术和新的感悟,说给同伴听,同伴给予订正和补充。也可以一边说一边将“说”的内容整理到笔记上。还应总结复习方法,与大家共享体验。

结果呈现:

作者作品: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左传》是阐述《春秋》微言大义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本书语言洗练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长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语言点:通假:“徧”通“遍”,普及。古今异义:“牺牲”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祭品,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鄙”此指见识短浅,今为品质低劣。“再”,此指第二次,今义指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活用:“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一词多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间”分别为“参与”和“夹杂”之义。

2.鉴赏与分析。试以“‘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或“《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xx”为话题,写一段赏析文字。

结果呈现:

例一:“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其传奇色彩,首先,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在齐鲁战争爆发之际求见国君,而且竞想见即得见,见到国君又对政事国策毫无顾忌地指出画脚。战场上鲁庄公竞对曹刿言听计从,最终曹刿指挥军队大获全胜。而其战后之“论”,可谓高屋建瓴,有理有据,精彩绝伦,令庄公和读者赞叹不已。大敌当前,即便布衣平民也会忧心如焚,甚至像曹刿那样去“问战”以至共赴国难,这也许不足为怪,但是像曹刿那样对政事国策的评论能做到是非分明,褒贬有据,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机智果断、指挥若定,那就非具有政治韬略和军事才能的人不能为之了。曹刿并非一般的平民?抑或为藏于民间的隐士?

其次,鲁庄公贵为一国之君,在敌人大军压境之际不会不召集文臣武将进行作战部署,共商御敌之策,但能平心静气地接受一介平民的一再“质问”,而在战场上对曹刿“唯命是从”,战后又“不耻下问”,请曹刿释疑解惑。其人是愚昧糊涂、胸无城府、眼光短浅、才能粗鄙的“肉食者”,还是一位胸怀大度、从善如流的“明君”,抑或表里相悖,二者兼而有之?

例二:《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其高超的叙述艺术。一方面,既能以简约洗练的语言呈现复杂战争过程;又能做到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详略有致。另一方面,通过精彩的画龙点睛般的人物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政治观念和军事思想。

方法感悟:①要“知书达理”。清楚课文出处,整体了解该书的基本内容,进而“通达”课文的人情事理。②沉淀内化。重视特殊的文言现象,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③善用联想。运用纵横联系和比较的方式,不断丰富语言积累。④取精用弘。以统观和抽纳为手段,反刍学习体验,领略作品魅力。

二、辨误求正,务本寻真

1.通过失误分析,体会翻译要求,正确理解文意。出示语句的错误理解,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并进行纠正。

①“夫战,勇气也”: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视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了本职的一件事,可以打一仗。

结果呈现:

第①句“夫”是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首。第②句属于古今异义词翻译出错。“狱”,指案件,而非监狱。“虽”是即使之义,表假设。第③句是省略成分没有补出,“可以”是可以凭借什么,应把“以”后面的“之”补出来。

2.尝试对《曹刿论战》做历史方面的解读。

请学生对本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齐师”为何要“伐我”?曹刿果真作为一介平民的话,究竟会不会有资格和机会晋见国君,质询政事国策并得到耐心解答?长勺之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具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指挥才能的曹刿一人吗?

材料一: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荒淫无道的齐襄公被杀后,他的两个弟弟小白和纠争夺国君之位。鲁国为帮助纠而射杀小白,小白装死,结果使鲁国放慢了护送纠回国的速度。小白率先到达,被立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便发动对鲁国的报复行动,派军队在乾时挡住并大败鲁军。于是鲁庄公下令训练军队,赶制各种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齐军进攻。政治上也做了些取信于民的工作,当齐军逼近鲁北部边境时,鲁庄公便动员全国力量对齐作战。

材料二:春秋时期有天子、诸侯、卿、士、庶人、奴隶等阶层分类。“乡”指诸侯国统治中心的城市及其近郊。“乡人”即“国人”,主要成分是“士”,一般有“禄田…‘隶子弟”和“牛马臣妾”,并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结果呈现:

①“齐师伐我”的原因。在齐国公子纠和小白争夺国君的过程中齐、鲁两国结下仇怨。长勺之战之前齐鲁有过一次交战,以鲁国失败而告终。

②长勺之战的胜利并非曹刿一人之功,鲁庄公战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基础,动员全国的力量对齐作战,很有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气度。齐国军队人多势众,不久前又刚打败了鲁国,狂妄轻敌也是鲁国取胜的一个客观原因。

③曹刿的身份应该属于“士”,有参与政事军事的资格,所以曹刿能轻而易举地晋见国君,并能得到信任和重用。其政治思想和战略战术得到了庄公的认可才会对其言听计从。

3.辨析人物地位,探究写作意图。

采用辩论的方式辨析两个人物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进而领会作者写作立意。文题为后人所加,可以更换。出示两种观点:有人认为主人公是鲁庄公,用意在于阐明国君应如何任用贤能和从谏如流;另一种认为是曹刿,意图在于说明战争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和 ……此处隐藏24816个字……一次击鼓之时。

(3)“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辙乱”是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旗靡”是曹刿登上车前横木瞭望中发现的。

(4)归纳鲁军取胜的原因

有三条:(1)战前有很好的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2)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齐军土气消失殆尽之时才发动反攻;(3)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个追击。

6、指导背诵。

7、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鲁齐长勺之战,曹刿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师的故事,说明了“取信于民”是鲁国致胜的决定因素;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

在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除长勺之战,还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曹刿论战》教案1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曹刿论战》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