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时间:2025-08-11 16:14:32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优秀]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优秀]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

40岁的斯特里克兰特突然放弃了在伦敦拥有的优渥生活,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只身一人跑到巴黎开始了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绘画生涯,他突然之间再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在意任何物质世界,像是被魔鬼附身了一般只追求将他所看到的美描绘下来。而斯特里克兰的太太看似善良单纯,却在自己的丈夫抛弃她后暴露出了只在意他人的看法,穷尽一生追求物质虚荣的本质。

你也许以为这是一部歌颂理想的书,将追求梦想的人衬托得无比高尚,讽刺现实的虚假,但毛姆却到处反套路,真真实实地呈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缺陷和现实的残酷。人性并不分对错,即便是伟人,一个传奇的画家也并不是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好人。

而故事的结尾,也丝毫没有按照传统的名人传记将其不幸的死亡一笔带过,只是着重强调他带来的精神财富,而是花了大篇幅,通过不同人的视角,拼凑出他从找到自己精神家园到不幸的发生再到死亡的一步步过程,让读者慢慢地了解了斯特里克兰特的精神世界。

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刻就是,斯特里克兰特恩人的妻子布兰奇背叛了自己的`好丈夫只为了和斯特里克兰特一起生活,但最终却在被斯特里克兰特抛弃后自杀了。当作者评论到她的死去时,却这样说到:“这并没有真正影响到除她以外的任何人,最残忍的是它发生了和几乎没发生一样,世界已然继续,并没有谁因为这件事而活的更惨,她的丈夫虽然当时悲伤,但不久后就会走出阴影,而斯特里克兰特根本不会在乎,至于布兰奇,无论她带着怎样的光明和梦想,死了就跟没来到世上一样仿佛一切都很空虚,没有意义。”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禁让我思考了好久,在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现代城市,如果我们来过和没来过一样,那么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斯特里克兰特本来是一个长相平凡,个性平凡的银行家,不善言辞,但却出乎意料地突然丢下一切,穷困潦倒,只身去巴黎学画,已经是四十岁的年纪,而且也并看不出任何绘画天赋,而当作者以现实质问他时,你有绘画天赋吗?即使你有也并不一定能成为一名著名画家,他说:你真是个傻瓜,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无论他游的好不好,都要奋力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斯特里克兰特并不是一个负责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毫无遮拦地展现着自己的欲望,极度自私的人,歧视女性,藐视现实,一点都不在乎物质生活的男人。但他唯一可贵的是,他忠于自己的内心,他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且从未放弃挣扎,即使很少有人认同他的作品,但他也根本不在乎,对于这样的人,社会也确实拿他没办法,但他也因此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

而在远离西方文明的殖民地小岛上,他终于可以被人接受。塔西提岛与欧洲本土,一个是标准化,格式化的世界,所有人都要按道德标准生活,即使违背自己的内心,而在殖民地的世界,斯特里克兰特从未被当做怪人,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中国人,土著,白人,环游世界的水手,见到这里的第一眼,他就觉得自己像是回到了未曾谋面的家乡。

他在那里娶了崇拜他而且不会对他有任何要求的当地女子,有一片可以维持经济的土地。没有人再视他为异类,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每天面对碧海蓝天作画,正当你为他舒了一口气,庆幸他也许可以这样终老时,被他藐视的现实最终还是找上门来,他得了病,情况越来越糟,在用尽最后的精力完成最后一副奇迹般令人震撼的壁画后就凄惨地死去了。而那幅用生命描绘的奇迹居然被他的妻子根据他的遗嘱烧掉了。也许在外界看来很可惜,但站在他的角度,他才不在乎,对于他来说,一生的绘画并不在于完成,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戏剧性的是,在他死后,他的画作出名后,他曾经抛弃的夫人也自豪地向传记作者介绍他的生平,丝毫忘记了过去怎样痛恨他。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2

在翻开《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之前,就听过很多关于它的评价。月亮代表的是理想,六便士代表的是现实生活等等。看到“月亮”二字就便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会是浪漫的,美丽的,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实际上翻开一看,着实感到很意外。

这书一点也不浪漫,书中是以一个作家的视角来观察斯特里克兰德的,作家和他并没有很长期的正面接触,他大部分是通过与斯特里克兰德接触过的人对谈,从对话中获知这位伟大的画家的故事。作家大人虽是想尽力做到客观,但从他的描述语言中仍然可以感觉得到他的.矛盾,一方面是在现实生活和道义观点上对斯特里克兰德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对斯特里克兰德追求理想的敬佩。咱都是理智的人,却也都想做个疯狂的人。我的确很难完全认同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因为在道义上他抛家弃子罔顾他人可以说十分自私了,但是,如果用道义世俗来绑架他,又觉得这对他十分不公平。大学毕业那时找工作很迷茫,我跟教授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教授问我,你有没有喜欢到就算死也会去做的事?我说没有,他说,那么你便不是“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你喜欢的事,没有。如果有真正喜欢做的事,那么就算死也会去做。我想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都挣扎过吧。对于斯特里克兰德来说,画画就是他真正的存在的意义。人之所以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总是不断地追寻意义二字。人是追寻意义的动物。因为人才总不满足于吃喝拉撒,日常生存,总表现得那么不老实。从大的意义上看,人的短短几十年,也只是时间存在的一个片断而已,使这一段时间赋予意义,不正是人活着的使命吗?

另一方面,人们惊讶于斯特里克兰德在证券行业已经安安稳稳小有成就,他完全可以按照大多数人的生活那样过下去,可以预见会有一个很不错的结局。但他相当爽快无情地抛弃了,为了画画过上十分穷困潦倒的流浪汉的生活。也许后来因为他成功了他的画可以卖出天价,人们才开始津津乐道起来。如果他一辈子就默默无闻地死去呢?我还是会敬佩他的勇气。相对于“拼命追求什么”的命题而言,我认为“放弃已有的生活”更需要勇气。因为“追求什么”让你显得像个勇士,而“放弃什么”却让你显得像个傻瓜。因为如果失败了,前者的情况人们会说你已尽力过,并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而后者的情况,人们说你真是蠢到家了才会干这种不值得的蠢事。周围这种例子比比皆是,甚至在我自己身上也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在这个意义上,斯特里克兰德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他对外界的所有不在乎,就是最好的反击。我听说毛姆的大学是学哲学的,《月亮与六便士》中夹叙夹议,黑格尔认为近代的标志之一,是“人”对自我的觉醒,那么斯特里克兰德,也许是神指点了他,40岁突然开窍了。可能真的有那么一种人吧,天生生来带着使命的,就像苏格拉底,他说他受神的旨意,到处转悠拉着人问问题,世人认为他是疯子,可是他自己说了,哲学家王是出到过洞穴外的人,回到洞穴里面后,便是世人皆醉 ……此处隐藏9127个字……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他接下来的人生,如同溺水,只有紧紧的抓住画画这救命草,其他的一切都无从重要。之前没有一点画画的天赋,逃离前也就是在夜校偷偷上了一年,被周围人认为是闹着玩的。最后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据说小说的原型人物是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

不知道 如果是几年前的我,看到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想法,一腔热血,高歌梦想,为了梦想故,一切皆可抛。

现在觉得,人还是要现实起来了,梦想虽好,但是也要兼顾着现实,很多时候,现实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梦想上层的坚固程度。这也注定,我就是平平凡凡大众中的一位吧。

会觉得,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算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了理想也好,抛弃了一切,特别是家人,完全不顾他们的感受,还好没有了父母,不然怎样去报答其中的.养育之恩。

沉迷上画画,也丝毫不是投机取巧准备被画商看中出画展成名赚钱,对待自己创作的作品,不展示出来,逝世之前,也命令同居女子在他死后把住房四壁创作的画付之一炬。看来,天才总是内心强大的,儿女私情,道德伦理,才是吾等凡夫俗子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对于整个社会,他留下了艺术的财富,但是对于他个体来说,其实和沉迷游戏不顾一切没啥区别。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梦中,完全脱离了现实,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画画(游戏),丝毫不通人性,比如对待老好人XXX。

有时就像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样去同情他,不是他选中了梦想,而是梦想选中了他,成为梦想的俘虏,去放弃了其他的一切。

月亮和六便士的取舍程度,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秤,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3

你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 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

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

你很难想象,环顾我四周所有具有上述特征的朋友,我也不能。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离开了自己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

但,这并不是一个追梦人如何历经艰险实现辉煌的励志故事。如果是这样一个故事,这个男主角应该20出头,英俊潇洒,在书中碰上一个有钱人的漂亮女儿,当然 肯定也会碰上一个嫉妒他才华的小人,该小人势必要跟他争夺那位小姐,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男主角成为大亨,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月亮和六便士》却不是这样一个故事。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 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当然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的梦想,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电视报纸说”里被说出来的那个蓝图,不是蓝领白领之上的 那个金领,不是猎人给麻雀设的圈套里的那点米粒。

查尔斯疾步如飞,如愿以偿地追上了他的噩运。5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 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 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电影《Big Night》有这样一句台词,查尔斯让我想起这句台词。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 途。所以查尔斯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 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 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

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 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 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 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 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 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虽不信神,我想这就是那个人们应当在胸前划一个十字架说“阿门”的情景。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4

斯特里克兰完全不为所动。如今回想起来,我认为斯特里克兰当年对一切都是视若无睹的,只看得见他灵魂里某种躁动的景象。

当一个人全心全意梦想着什么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协同起来,助你实现自己的心愿。

正如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一样,他把梦想当作安全感,把希望当做灵魂的寄宿。自己只身去往巴黎,在窘困度日中,依然坚守梦想,只为了证明自己曾经骄傲的'盛开过。

或许他的坚持毫无意义,或许他的努力最终付之东流,但他依然在路上,不惧风雨。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5

孤独的灵魂怀着不为人知的幻想,终于向他梦寐中的岛屿进发。我喜欢他四十七岁奔赴新世界的场景,多数人在这年纪已经安享天命。

艺术家用于追寻自己的内心,不顾一切,只求内心。

她的沉静是飓风摧残过的小岛上笼罩的死寂,她的.愉快是绝望的惨笑。“女人能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永远无法原谅他为她所做的牺牲。”世界照常运转,悲剧过后,别人一毛钱损失都没愿今日似乎难以承受的痛楚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化,愿老天慈悲为怀让他逐渐忘却,再次挑起生活的重担。他还年轻,过几年回想这场悲剧,忧伤中未必不夹杂某种愉悦。他心怀罗密欧的激情,却生着贝奇爵爷的躯壳。

幸福的家庭都很温馨愉悦,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女主遭受着丈夫的叛弃,作为母亲对儿女的爱,对丈夫不理解而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她依然执着,依然怀有爱。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